黄水平

摘 要: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民素质已经跟不上日益发展的经济,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不容乐观,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要通过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和进行有效的法律观念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提高途径

1 法律素养的内涵

现代大学生与过去相比,见识更广,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更多,接受能力也更强,所以大家当然地认为现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一定会更强。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很多大学生虽然在其他方面增强不少,但法律素养却没有像其他方面那样增强得很快。为了了解大学法律素养的相关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法律素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能力的高度统一和综合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性概念,其包含的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法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称,包括基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常识,包括一般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而专业的法律知识是指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网络系统”,其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而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大学生在对法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法律所产生的信任与尊崇,并以之作为其行为准则。(3)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治实践中形成的,运用法律来规范和指导行为,解决矛盾冲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三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着重是要培养他们的守法能力,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通过对法律素养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法律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综合的,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这三种能力,才能说一位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养。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除了法学院学生和专业法律院校的学生外,其他高校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法律素养相对较低。因为高校的不同,学生的法律素养呈现了不同的水平。以下概括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几种现状:

2.1 对法律的概括意识较强且具有理想化色彩

当代大学生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润泽,自发产生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知识和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大学生能够站在较高的立场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关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但缘于法律课时的限制、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学生对国情又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加之思想上的理想化和不成熟,使他们的法律观念虽积极但带有理想化色彩。一旦不能通过理想化的法律解决问题时,就会对现行法律产生诸多质疑和不信任,而逐渐失去对现行法律的尊崇。

2.2 对法律的认知、运用能力缺失

有些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法律行为正确而积极,能够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对法律现象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也能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高校大学生缺乏法律素养案例数不胜数:作为学过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当自己与他人签订合同时,不看合同内容就急匆匆地签下自己名字;作为大四毕业生时,还不知道三方协议的效力,想违约后不支付违约金,还认为自己没有约。这些案例都是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乏的很好的例证。

2.3 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注度不够

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一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过着富足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生活上困境的担忧,自然也无法体会穷人家孩子的疾苦,在他们看来,钱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用钱没法买的呢,比如爱,比如青春,比如时间,比如友谊,比如生命。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法律的缺失,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大学生为什幺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社会不良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的,我们不能说我们的教育不存在任何问题。在配套的教育措施和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跟上步伐的时候,学校教育难免有缺失之嫌,一味的狠抓“应试教育”和“专业技巧”,对于涉及到人格修养或品德操守的教育却被束之高阁。

另外,除了学校之外,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境殷实,孩子性格内向、孤傲,父母的溺爱,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类型,缺少有关人性和起码的道德水准的教育,以至于在面对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时无法正常的选择。

3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

3.1 改进传统法律教育方式,融合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法律理性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法律修养,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法律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其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加强学校法律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法律思考、法律实践的机会。

3.2 依法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加强科学教育、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国着名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大学教育应是知、情、意并重,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因此,大学教育应重视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在课程设置中增开一些人文课程,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精神价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实践中进行创造和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促进个体心性的完善,把文化素养升华为心理品质,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品位、有情操、有高尚人格的人。

3.3 加强法律实践和模拟体验

现场体验、法律实践(如:场景模拟、诉讼角色模拟、协商、谈判训练、法庭辩论、社会法律意识调查等方式)的效果都远远胜过抽象的理论说教,法律实践活动会对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产生极大的确定力,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中明确的是非观念,使他们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4 结语

总的来说,要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就应在校园里营造出法律的氛围,促使大学生在成长中学会自觉地尊崇法律权威,自觉地关注所有的法律,自觉地把守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有效避免自己游离于法治之外、主体意识缺位的问题,从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悄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让学生们知法、懂法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