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静

摘 要:介绍了凉山旅游自然、民族人文资源和凉山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凉山州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不健全、宣传度不够、缺乏专业人才、旅游产品不丰富等制约因素,提出凉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凉山;旅游业;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资助科研项目(编号:XS1201)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4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凉山州全州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2014年末户籍人口511.78万人,增长1.0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82.34万人,占总人口的55.2%;彝族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51.74%,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3%,有“彝族之乡”,“中华彝族第一州”之称。

1 凉山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全州现有三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即螺髻山旅游景区,冕宁县旅游景区,邛海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即彝海和马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即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主要景点80多个,共分成6大旅游片区,即邛海泸山片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灵山寺、彝海、冶勒自然保护区、大桥水库片区;泸沽湖片区;螺髻山片区;马湖、大风顶片区和会理龙肘山、仙人湖片区。凉山还具有浓厚的彝族风土人情。

凉山州旅游业近十年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着。2012年4月28日雅西高速开通后,凉山州旅游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201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6万人次,增长10.5%;旅游总收入189亿元,增长36.7%;旅游外汇收入36万美元,增长113.2%。旅游业正成为凉山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是,凉山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比较低,同云南丽江、九寨黄龙等旅游区域相比差距还很大,现就制约凉山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发展凉山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2 制约凉山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旅游资源价值大小直接受到旅游开发是否合理,旅游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影响。一些尚未被利用或部分被利用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加强其吸引力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综合使用价值。一些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进一步整合和合理开发,可以更加充分的体现其使用价值,扩大旅游地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水平。在凉山州,除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例如:琼海湿地公园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共分为六期,已建成四期,但公园的旅游路线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琼海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同时对凉山州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低。

(二)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薄弱,可进入性仍有待提高。

旅游业依托的资源是旅游资源,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资源一般来说是不能移动的。凉山州即使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也不能把它拿出凉山去“销售”,我们还是得把客人请进来,所以交通就显得特别重要。虽然近年来,凉山已有成昆铁路线,雅攀高速,并建有省内第二大的机场,可仍然不能适应旅游旺季客流激增的变化。通往景区的交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景区开发和旅游产品推出。加之大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真正的民族节日活动还是在偏远的县里面,也就是说游客真正的目的地应该是各市县。而各市县之间,各景区之间的道路状况都非常不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凉山旅游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凉山州旅游行业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产业开发,首先在于人才开发,凉山旅游业的管理人才、导游人才、规划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都极为缺乏,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是缺乏。目前全州旅游行业员工有半数以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州旅游行业中具备旅游专业大、中专文凭的不足20%,其中精通一门及以上外语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四)旅游产品不丰富,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凉山州多数景区的旅游产品都是对自然旅游资源的简单开发利用,游客只能进行低层次的观光旅游。部分景区虽然开展了少量旅游娱乐活动,但这些活动基本都是划船、钓鱼、喝茶、打牌、唱歌、跳舞等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或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参加的坐海盗船、坐滑道、坐旋转木马、射击等缺乏新意、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各景区的旅游产品对全州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发掘不够,致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非常苍白,没有较强的吸引力。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导致凉山的旅游产业裹足不前。

3 加快发展凉山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一)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潜力。

凉山州是我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古老的彝族古语言文字、厚重并独具生命情态的彝族“毕摩”文化、号称“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人类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泸沽湖摩梭人母系习俗等最富有魅力。彝族文化和摩梭风情是凉山旅游最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凉山应该把整个彝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挖掘的对象,从中挑选出具有开发性的产品,让凉山州一年四季都有体现彝族民族特色的节日旅游呈现给游客。

(二)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航空方面,完善西昌至成都、昆明、重庆、广州、西安、北京的航线,增设沿海城市的航线。尽快建立泸沽湖机场,促进凉山国际旅游热的兴起。

公路方面,重点改善通往主要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凉山州旅游道路交通发展应坚持建设等级适度超前,分段实施的战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尽快建立高等级、高质量、较完备的道路交通体系。以雅攀高速公路为龙头,108国道为重点,省道为骨干,通往景区景点为网络的旅游交通体系。

铁路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特别是旅游专列和始发列车的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在行车过程中的舒适度。旅游专列和软、硬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可参照国内外运作良好的旅游专列,使列车服务水平向航空服务水平靠拢。

(三)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人才素质。

在培养、造就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上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方针,大胆选拔任用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旅游行业专长,有实践经验并善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资格、岗位专业培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优势,在大专院校设立旅游专业,地方政府也可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重点培养旅游管理、经营、服务和中外导游人才。

(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找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盖彰,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手段,以旅游经济为载体的经营活动,从全州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中挑选出富有代表性的典型内容,进行加工,使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结合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安排到游客的旅游过程中。采取“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开发模式,重点规划建设“中国彝族文化村”、“摩梭人风情园”和“民族文化一条街”,突出开发民族风情旅游活动内容。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魅力是来自于人物活动及其游览服务,还有村内、园中、街上的表演,真正做到“游览一个民族风情园,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餐民族风味,购买一份民族商品,过上一个民族节日”。

借助雅西高速的开通,大力推进凉山旅游新发展。全州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让美丽的凉山风光呈现在世人目光之中,让丰富的凉山旅游资源流光异彩。

参考文献

[1]邱亚利.基于4Ps理论的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探讨[J].中国商贸,2011,(2):82~83

[2]王红宝,谷立霞.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商品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69~71.

[3]古广胜.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营销[J].生态经济,2012.(8):93~98.

[4]袁金坤.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10):137~138.

[5]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