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

摘 要:从中学数学教师的角度,用七年级新生的学习现象揭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了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问题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数学;教学衔接;实践要素;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行为的连续性,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需要不断学习数学。但是从小学到中学,由于学习内容、环境、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以及中、小学学生在生理年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区别,重视和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1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及其要素的理解

1.从学生现象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在小学数学好的同学上了初中之后,一部分依然遥遥领先,而总有一部分同学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一面,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或表现平庸;二是小学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上了初中之后,有的出现了大的进步,甚至成为数学尖子生,而有的同学却依然成绩平平,依然对数学学科表现得消极反感。

经过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两种现象主要是由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正效应或负效应造成的。所谓正效应,就是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处理,不但使基础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还把原本基础相对薄弱、兴趣不高的同学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重新唤起,并逐步得以强化,进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成绩。所谓负效应就是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对中小学数学衔接不够重视,或者虽然重视但却没能有效处理,不但使原本就基础薄弱、兴趣不高的学生更加害怕数学,厌倦数学,甚至放弃数学,还使基础好的学生的数学积极性被弱化,失去数学思维活力。

由此可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十分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选择,是初中数学教师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上迈出的第一步,也将对学生由此开始的初中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三个差异性要素分析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重视和有效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要把握住三个差异性要素。只有找准差异,才能合理引导。

一是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差异:在初中数学中,小学的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运算法则和规律是没丝毫变化的。但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从“数”到“式”、从“算术法”到“代数”无不体现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差异。同时,中小学数学在课本和课堂容量、知识的难易程度上也有着大的差异,自然会造成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感受的不同。

二是中小学数学教法与学法的差异: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对浅显易懂,课时又相对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巩固。这就形成了以教师多讲学生多练为主的“重复记忆式”教法与学法。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课堂容量增大,灵活性加大,而课时相对减少,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化,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这就要求教师讲得要精,学生学得要精,逐步形成“启发理解式”教法与学法。两种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差异,自然会带来教法与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三是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如前分析,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对浅显易懂,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着较高的兴趣,他们数学学科情感浓厚。但由于以教师多讲学生多练为主的“重复记忆式”教法与学法,数学的奥妙没有很好展现出来,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得到长久保持,无形中使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下降,学科情感渐渐淡化。而到初中,虽然难度增大,知识点增多,在一定阶段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方法

按照以上要素的分析,下面三点不失为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方法。

1.依据教学内容差异来把握生成新知识的固着点

我们知道,新旧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固着点,就像是建构知识所需要的脚手架。从教学内容要素来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是相对的,如果衔接得好,差异就转化为从原有知识进一步生成新知识的一个个固着点,如果衔接得不好,差异就会成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一道道障碍。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差异来把握生成新知识的固着点。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对比研读中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之前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也就是他们在小学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及他们应该掌握的程度和当前的实际掌握程度;其次是依照原有知识基础、实际掌握程度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这样才能让学生站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然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

有少数老师在讲课当中,使出全身解数把当节的课程给学生们灌输,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事与愿违。为什幺呢?细想一下,就是因为他没有对比和把握好原有知识到新知识之间的固着点。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说,就是老师讲的再多,不如说说这是从哪来的。知识的来龙去脉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2.依据教法与学法差异来调整教学实施策略

虽然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法与学法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是说在要完全舍去前者才能适应后者,这其实是一个教法与学法的优化过程,最重要的是依据差异来调整教学实施的策略。比如:学生在小学完全适应了教师多讲学生多练的“重复记忆式”教法与学法,到初中要逐步适应和形成“启发理解式”教法与学法,这二者之间就存在一个“讲”的策略调整。一方面,如果不讲原有知识,新知识就没有衔接的基点,如空穴来风。但如果原有知识讲多了,就缺少时间生成和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课堂上讲的话多了,学生就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但讲的话少了,留再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他们都不可能达到深受启发和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在讲解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时,我把“讲”调整为一个递减的“射线”策略,也就是原有知识一定要讲,但不述及原有知识的原有知识,同时,新知识要讲,还要精心设计出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思考的导语、提示语,甚至做充分的分析讲解。

3.依据学习兴趣差异来强化学科情感意识

中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最终会转换为数学学科情感的强化或淡化,进而影响到他们持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还要依照学习兴趣差异来强化学生的学科情感意识。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习兴趣高,思维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通过及时的表扬、鼓励和一些数学名人轶事、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为他们开启奥秘之门,让他们去探寻华丽王冠上的宝石光芒,让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和思考得以持久保持。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睿智的头脑、精湛教学功底等专业魅力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习兴趣不稳,甚至在逐渐下降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做基础知识的辅导和讲解,要适度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还要通过逐个面批作业同他们一起分析查找原因,分享进步的快乐。这一点对小学数学学得不好的同学尤为重要,不能让他们把惧怕数学教师和数学学科的感受带到初中,成为“顽症”。所以,依据学习兴趣差异来强化学科情感意识的根本点是不歧视每一个学生,不把学习困难生的成绩和自己的名利进退相联系。

综上所述,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继续性,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需要不断学习数学。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依照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处理好衔接问题,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持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