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 要:写作在语文学科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点、难点、高分点。我设计一些问题,随机抽取部分我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我们的学生对作文的认识、阅读写作习惯和对写作的展望。

关键词:写作;素材;兴趣;语言表达

随着党和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基于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源质量很一般,故在我校领导班子精准督促指导下,保证回答是学生自己真实情况的反应。对七年级学生的问卷中我抽样了50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是否喜欢写作文这一问题,只有32%人喜欢写作,有12%的人不喜欢写作,有48%的人很少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件 ,只有22%人能够经常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件,在写作文的时候有46%的人不知写什幺,只有16%的人知道写什幺,平时只有21%的人很喜欢读课外书,其中有18%的人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左右 ,只有3%的人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左右,平时喜欢背诵中华经典诗词和阅读配套的《语文阅读》的人只有4%,有38%的人经常去订阅,购买图书,有33%的人从未订阅和购买。到图书室借阅图书的情况是只有2%的人经常借,14%的人偶尔去借,84%的人从未借过图书,在阅读的时候只有19%的人经常积累积累名言警句优美文章,11%的人偶尔积累。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我做了以下分析: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学生方面

1)素材积累太少。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文化功底差,阅读习惯差,阅读量少,所以使得学生缺少语感,写作素材少,课外阅读量过少,写作中积累的少,所以在写作时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感觉。写作难就难在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是不可能一挥而就的。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只有充足的积累,才能达到文思泉涌的状态,否则我们就只能陷入题材类似,缺少新意的窘态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就培养不出语感,写作自然受到了影响。

2)眼界不够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表面,要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去体会。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广阔却单调,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视野还不开阔,思维创新不够,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知识主要来源于讲义、互联网,社会阅历不够完善,课外实践太少,情感体验浅,写作文时感觉无话可说,只能虚构内容。生活体验难以转换为书面语言,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文章的题材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没有深度,不会分析,所产生的情感表达不够深刻。百闻不如一见,要敢于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3)写作兴趣不够浓。学生循环往复地在教室里练写稿,凭空杜撰,作文和生活脱轨,其结果显效不大,学生越练越没兴趣,搪塞、敷衍。万丈高楼从地起,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没有速成。要利用好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好奇与求知的心理[1]。先接触、观察、记忆,后逐步理解、领悟、积累、训练,才会有明显的进步。付出同样的努力,成效却不像其他学科经过努力很快就能有效果。觉得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因此学生把写作文当着一种完成任务的苦差事,对作文没有兴趣。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时,才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才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

4)写作技巧运用不够成熟。 写作并不是需要“天赋异禀”,技法是可以训练、有技巧可循的。很多学生文章写的平淡无奇,很有可能就是读背习惯少,词汇量不丰富、书写不规范、语法不规范、文体不熟、内容空洞、思维混乱主题不突出,整体架构意识不强,作文内容随心所欲,缺乏规范书写意识,卷面很差。玉不雕不成器,再精彩的内容,再丰富的素材,都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更有利于文章思想的展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5)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学生读得少、知识容量小,练得更少。没有写日记和读后感习惯,思路滞涩,真情实感的缺乏和题材匮乏。文不达意,表现欲望不够强烈,容易套用既往的写作模式使得作文走向“假、大、空”的弊端,存在畏惧心理,害怕受挫失败,视作文为畏途,思想滞涩,难以展开。

1.2 教师方面

1)农村教师受限于基层有限的资源、条件,外出培训学习、进修等机会少。在教学观念、方式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偏差,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目前作文教学模式以“盲人摸象”为主,是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短期客观反映,学生限制于命题作文不善于发挥,又没有身临其景,无处着手。

2)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作文训练以服务考试为目的,教师绞尽脑汁的去猜题,学生一遍一遍的练习,教师教学生记,学生围绕教师转,讲的苦口婆心,听得认认真真,一旦离开了指导,学生立刻感到无所适从,效果差强人意。

3)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教师数量欠缺,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易导致审阅作文很匆忙,不到位。

1.3 家长方面

1)家长的文化较低。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还有为数众多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只能靠其他监护人或者孩子的长辈照看,甚至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即使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的。就容易导致学生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城里学生。

2)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不足。农村家长白天体力劳动后无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只着眼于成绩,也造成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写作的动力不足。

3)家长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农村家长没有条件或没意识到得为孩子去买买书籍或外出亲子游,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增长见识。

2 对策研究

1)理论指导实践,首先应着手于教学观念、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认识,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将以前的“盲人摸象”式作文教学方法转变成为今天“见多识广”式教学。教学实践表明“见多识广”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因为写作源于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写作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从最基本的要求练起,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2)注重对学生作文及时评改,批改中渗透人文关怀,多激励,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看到别人的优缺点,找出值得借鉴之处,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榜样作文要点名表扬,给大家展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后教师再总结分析,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小主人。

3)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督促引导。教学生列一份读书清单,按计划读书;“书非借不能读也”鼓励互相借书读;教会学生找时间读书,会找地方读书。学会和同学分享读书的感想,有什幺收获。邀约家长进行亲子共读,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接触生活,拓展学生视野,丰富阅历。

4)指导学生多阅读,多写片段作文,多积累名言警句,写日记,周记,结合课文,生活现象进行小片段作文。

5)多读多背,扩大阅读量,拓展学生思维。注重学生观察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积累,重视训练,学以致用,用好素材。阅读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人际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尽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做好摘记,锲而不舍,养成每日定时海量的看课外书的习惯。

6)立足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明确文体知识、修辞知识,培养学生炼词炼句的能力。做好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作文表达技巧,应该积极探寻合适的题目,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激发写作兴趣。

7)增加教育投资,利用多种渠道,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继续进一步加大一线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鼓励教师创作更好更多的文学作品。加快充实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或创设校级作文刊物,让学生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8)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参与进来,把作文创新改革提到应有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的人都与我们同舟共济,自己还有什幺理由退缩呢?

总而言之,既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精神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新体系,又要充分尊重作文教学规律,在这个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学生做到创新性写作思维,作文形式独特新颖,作文语言富有感染力,才会使作文改革的路子越走越远,为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娥.爱上作文享受快乐——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2):43-45.

[2]杨进军.个性化教育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与困境——以湛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个性化指导为例.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