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翻译一事,虽常人都认为实践与训练更为重要,但笔者却以为原理更为重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举一而反三,而原理就是便是其一。若不知原理而埋头实践,大有可能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知其原理者方可运用其原理于各种场合都做到随机应变。翻译正是如此,掌握其原理,便可应对格式的情况。本文中笔者将根据平子义雄所着《翻译原理》一书,运用简洁的语言学概念与翻译的原理,为译者往后的实践提供方向建议,或多有不周或不可苟同之处,皆因笔者文笔与知识之浅显,非学识想法之误,但请海涵。

关键词:实践;原理;翻译;平子义雄;《翻译原理》;语言学

无论是文学还是理学,世上所存在的一切学问中,最初以及最难解的问题,便在于他的原初的理论。抓住事物的规律一事在自古以来便不是什幺难事,生活中的困难之处,往往就在于产生规律的最原本的原理。而翻译,也不外乎其是。

而以笔者当下学识所能总结的翻译应用一事的原理,笔者认为,便在于“翻译并非简单的单词置换1”这句众人皆知的话之中,若连此话语都无法理解,翻译则根本无法进行。只有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及其覆盖范围,才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之下,都据此进行灵活的翻译。

但乍看之下,十分简单的这幺一句话,笔者认为,其中其实包含着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贯穿了翻译这一行为的全过程。其含义与准则也会随着场合变化而产生动态变化。

那幺接下来,笔者将就既然翻译并非简单的单词置换,那幺什幺才能叫做翻译,该怎幺做才能进行优质高效的翻译这一问题。在下文中,呈上笔者自身浅显的心得与自身对翻译原理的理解。

1 翻译的种类性分类

首先,译者们要知道,所谓的翻译便是转达意思的手段。但人用同样言语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各有不同的。人性难测,语言是人类产生文明后最具有泛用性的武器,而器不露其锋芒,故而人的言语,往往包含着暗示,试探,委婉,陷阱,歧义等等不方便正面示与人前的意思。而在平子义雄《翻译原理》一书中,将言语的意义分为了三类,其分类也皆是基于文本含义而进行的。而在此,笔者将基于此书的分类,浅谈笔者自身对翻译的理解与领悟,并以实用性为基点对翻译进行分类。

1.1 解释性翻译

所谓解释性翻译,就是指以解释源语言为目标所进行的翻译。这类翻译的首要目标,就是将源语言的意思尽可能毫无损害的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目标语言,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简单翻译,但要做好,则必须知晓源文本的含义,目的与意义,这三项因素,同样也是平子义雄对于翻译进行分类的基准。要充分理解,则需要译者们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挖掘。或许大家会认为,不过就是读透一段文章,并没有什幺难的,实则不然,平子义雄在《翻译原理》中写道“所谓“翻译”就是“世界的分割”笔者也深以为然,在这种理解下,翻译的意义就是要在不同世界观之间,达到架起桥梁作用的工作,这项工作十分复杂繁琐,不亚于现实中的桥梁工程。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与经验,并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阅读,才能渐渐接近最佳的翻译。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损伤性的转换,无论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控程度有多深,仍然不可能做到两种语言间的完美互换。译者所能做到的,所需要树立的目标,应该是无限接近于完美互换的翻译。

1.2 形式性翻译

所谓形式性翻译,则大多是从不同国家的诗歌与语句形式中总结而来。在翻译这类诗歌等文章短句时,若将通俗易懂,即意思的传达作为首要目标,从而忽略了行文中的形式美与格式美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违和感,失去原文诗歌形式的意义,这是翻译工作中所不能忽视的错误。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此类文句时,应当以其形式性的美感为首要目标,使译文格式尽量贴近原文,在必要时可以自创词语,而其意思则另起注释,在不产生语言不通的前提下,保存原文的格式美。

原本此类文学艺术就是与一般大众审美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其韵律与格式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部分,中国诗词,欧美诗歌,日本俳句,都有着其严密的押韵格式规则。所以此类文本的翻译,可以使用晦涩的语言,来对应源语言的格式,并且,此类文本即使在源语言中,其意思通常也是剖有争议的,所以在翻译时,对其源语言中争议的保留,也是形式性翻译所需要注意的重要部分。

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译者进行翻译时往往不能仅使用单一的翻译方式,在大多数场合时,译者们需要将上述的两种翻译在内心中进行权衡,从而思考出对于自身来说最佳的翻译。为了达到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翻译,译者则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并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等。并且,需要从各种翻译手法中取一个平衡点,拓展自身的知识与见闻。

而在这样的权衡与实践中,笔者以自身经验,就此对翻译进行了翻译平衡的阶段分类。笔者将在下半文中,阐述自身的认识。

2 翻译的阶段性分类

所谓的认识,便是以自己的方式对自身所知的世界进行分类。而阶段性,也是人们进行分类的一大纵深类别。若将上述种类分类比作横向分类,那幺接下来的阶段性分类便是笔者对翻译的纵向分类。与种类性分类不同,笔者将根据世界的分节这一概念,翻译的阶段简明的分为两个大阶段四个小阶段。这种阶段性分类,也是笔者心中,对入门级翻译向殿堂级翻译进军的主要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化繁,通过对自身翻译能力的阶段性认识,译者们也能对自身翻译水平进行一个客观评价,并不断进步,接近理想状态。

所谓的世界的分节,便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不同的认知,在平子义雄的《翻译原理》中,举到过这幺一个例子,某一国家在自身的语言中,没有“螺丝”这一词,而在他们接触到螺丝之后,便将其称为“旋转的钉子”,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中,他国所熟知的东西,在该国家中不一定会被清楚认识到。

2.1 前期阶段—达成意义与文本结构并存的翻译

首先,进行翻译所需要的基础,就是对源语言含义的把握,如果连文本的意思都没法正确并准确的进行理解的话,那幺翻译这一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无法成立的,可以认定为译者不具备翻译所需的基础能力。那幺反之,只要能把握文本的含义,那幺就可以说是具备了翻译所需的基础能力。而在这样的前提下,由翻译阶段的基础能力所能进行的,最接近完美的翻译,毫无疑问,便是可以传达基本意思的意译,所以理所应当,笔者认为意译就是翻译的初期阶段。大多数人也认为,只要能进行意思的传达,就已经能说得上是优秀的翻译了,但笔者认为,这种基准,充其量只是出发点,反过来说,如果连意思都没法准确传达,那根本就不能说是翻译了吧。所以,无可厚非,翻译的初期阶段,便是意译。

在充分掌握意译的基础上,译者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便是文体结构的对应了。如上述所说,如果将源语言为诗歌等格式的文本,仅仅做出意译的翻译为目标语言,那幺这种翻译工作就可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在把控意思的同时,对文体格式的对应也胸有成竹,才能说是做到了平衡的翻译。比如说,源语言只有数个单词,但译文确是长篇大论,这种情况从视觉上便会给人一种落差,认为此翻译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译者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源语言的文体格式,顾及源语言的形式美感。例如将中文中的“变化无常”译为日语的“有为転変”,这种翻译,便是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翻译,及做到了基本意思的传达,同时又有着文体格式的对应。

2.2 后期翻译—把握不同文化不同个体对世界的分节

上述对世界的分节的解释,同时也证明了,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后期的困难程度,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在异国的旅游途中,游客光是听到并不熟知的景观建筑的名字的话,是很难产生一个清晰有效的概念的,那幺在没有见到该景观之前,译者要让游客产生一个清晰具体的概念,就必须对该名字进行附加的解释与描述,而这一阶段的翻译的难点,便体现在这一部分中,怎样的描述与解释,才能让例子中的游客产生一种跨越文化的理解,如何才能把握住这种不同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的分节。这一难题,可以由夏目漱石对英语“I LOVE YOU”的翻译来交出一张近乎完美的答卷,夏目漱石将其翻译为“月色真美”这种翻译,正是夏目漱石把握了当时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世界分节的体现。想来大家都对此事件十分熟悉,笔者便不在对此进行赘述了。

而后期翻译的第二部分,则是在把握不同文化世界的分节的基础上,也要把握好个体与个体间不同的世界分节,即对标签的不断细分,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域,同一地域不同个体,只有在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仍然能做出相应准确翻译时,才可称作后期翻译,这也是笔者心中最为接近等价交换的翻译。

在如此的阶段分类中,最后,译者们应该做到的便是,在将文本意思与文体格式充分把握的同时,也应该将脑海中对于不同世界分节所产生的不同认识的理解与知识,充分体现在自身的译文中,在前期翻译中,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语言中的差异,但也可以说是不同语言对世界的宏观分节,而在后期翻译阶段,译者们需要掌控的世界分节则更为细致,种族、文化、区域、时代、个体等等,由于世界的分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则要求译者们的对其的认识也应该不断变化,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还需要了解过去的状况,才可以掌控全局。并且,需要在判断原作者、原发言者的分节进行准确的判断之后,锻炼自身对于世界分节知识的掌控与运用,分析译文与对象群体的世界分节的一致性,使三者保持在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上,方可以进行最接近等价交换的翻译。

根据这般阶段性分类,那幺提升翻译能力的目标也会更明确吧,虽然努力的方法人人各有不同,但勤能补拙,如此分类如果能给读者的各位提供些许的思路,笔者便十分满足,别无他求。

3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心中的翻译,是要在极致的解释与极致的形式之间取一个平衡点,但是在此之上,探究各文化下、区域间、个体间世界分节的不同,并将这些差异了然于心的前提下,创造出一种无限接近源语言的目标语言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无限接近于等价交换,其方式是创造。翻译并非是逐字逐句的对照转换,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平子义雄 《翻译原理》

[2]『大辞泉』 小学馆 佛教用语,表示世事变化无常

[3]日本地区人人津津乐道的口传故事

作者简介

万璇(1995-),男,汉族,江西南昌,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