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斌

(天津工业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天津 300387)

1 现状分析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1]。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大学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已成为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及众多非化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化学的内容不仅突出专业性,同时其实用性极强。随着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其前沿已涉及众多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且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科学素养。众所周知,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大学化学课程中虽然介绍过一些元素的发现历程,但篇幅有限。并且,对于化学元素的起源—即化学元素在宇宙中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本源问题,在四大化学的相关课程中鲜有涉及。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开始关注元素起源问题[2-4]。随着物理学尤其是粒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化学元素的起源与演化的理论初步形成,逐渐成为当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考虑到其理论基础以及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课程安排,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于安排在物理化学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鉴于教学时长的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可简要介绍主要元素(如:氢、氦、碳、氧、铁等)的起源及其相关理论。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元素的产生机制有初步的了解,填补这一知识盲点。本文将讨论关于化学元素起源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方法。

2 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

2.1 以课件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

元素丰度的概念,列举主要元素在宇宙或重要天体(如:地球、太阳、月球等)中的相关数据[5];当前关于元素产生机制的主流理论,包括:原初核合成理论(αβγ理论),恒星内元素合成(BFH理论)以及铁峰后元素的合成机制[6]。计划授课时长55-60分钟。

2.2 观看纪录片《宇宙的奇迹》(Wonders of The Universe)

该纪录片由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缩写BBC)于2011年出品,共四集,每集片长约60分钟。其中第二集讲述了化学元素的起源,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各主要元素产生的过程:首先是氢、氦在宇宙中的产生(原初核合成理论),继之产生碳、氧、钠、镁、铁等常见元素(恒星内元素合成),最后是星系中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重金属元素,如:金。选用该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其优势在于:1)真实生动。纪录片中大量采用了天文观测中所拍摄的照片,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视频取景宏大壮观,画面色彩绚丽,配乐优美,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相比于课件的抽象概念,本视频更为直观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学术严瑾。视频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粒子物理学家Brian Cox讲解。Brian Cox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同时也是瑞士欧洲核物理研究组织(CERN)之大型强子对撞器(LHC)的实验研究人员。他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研究,保证了视频内容在学术上的可靠和严谨。解说采用英文原声,发音纯正,并配有中英双语字幕,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英文词汇;3)兼容性。在内容上,视频与课件中所介绍的元素产生的理论,前后一致,授课中形成呼应的效果。在时间上,鉴于整个教学内容计划2学时完成,而视频时长约30分钟,非常适于在讲授课件之后播放。

2.3 安排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并撰写报告,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自学,主题是调研某一元素(除课堂授课中已介绍过的元素)的产生机制或调研近期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所需资料,通过对材料的筛选整理,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撰写报告并提交。教师通过学生所提交的论文进行量化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3 总结

本教学内容和方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教学采用课件讲解与视频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抽象而晦涩的概念变得直观而生动,通过具体的图像搭建了知识与想象力之间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内容上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盲点;形式上弱化了繁冗的数学推导,简洁而明了的展现了理论的精髓,便于学生理解吸收。课后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形成反馈,使得教学方式由单向输导转变为双向交流,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以及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总结的能力,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