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秋

(玉田县文物管理所,河北 唐山 064100)

随着社会变迁,历史文物受人为破坏与自然侵蚀影响难以展现全貌,而以三维扫描技术为手段处理相关数据,通过建模为复原文物提供依据,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助力。

1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是在文物市场巨大利益驱动下,不法分子冒着坐牢风险顶风作案;二是有关文物保护的行政法规过于宽泛,在对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不够具体、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够强。在文物所在地没有设立警示标志,对盗掘破坏文物的不法分子没有形成威慑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盗掘、破坏文物的行为及其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缺乏正确的认知,缺乏应有的警醒;三是部分文物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对当地文物保护的措施、方法和投入没有及时到位,对文物保护的督促检查力度有待加强,文物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保护当地文物的衔接上还不够密切、不够及时;四是保护文物和自然文化遗产的法治宣传还不够普及、不够深入。

2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之一是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首先是获取与预处理扫描数据。在我国文物保护方面三维扫描技术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二维画图绘制提供有效帮助。在文物保护中应用三维扫描技术,不仅打破传统测绘方式局限,还实现非传统测绘方式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发挥高密度、高精度优势,实现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上传记录与计算,进而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数据内容。其次是依据资料档案修正模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测量文物时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文物原始资料档案,保证数据的高精度与高准确度,以网络保存方式存储文物三维数据,为依据资料档案修正模型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建立网络资源档案后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反复测量文物,以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文物颜色及纹路变化,以有效措施修缮文物损坏部位,促进保护维修工作的有序开展,延长文物寿命。除此之外,加大各地区文物工作者的交流力度,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使得相关研究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文物信息,消除地域与时间隔阂,为研究与修缮文物作业提供便利条件。在网络发布古典文化信息,不仅能够依托平台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能够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中树立文物保护的良好意识,进而为实现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2 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之二是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通过梳理国内外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文献,并结合部分工程实例,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文物现状信息留存文物保护过程中,一般要留存文物的空间形态、表面纹理和成份等信息,其中纹理信息是反映文物色彩和直观形象最为主要的信息,常用胶片或数码相机获取,波段范围主要集中在可见光范围内。而高光谱遥感的应用可为文物纹理信息的留存增加更多的内涵,不仅包含了色彩信息,还包含普通相机不能识别记录的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光谱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的留存,为文物的保护和鉴定提供了依据。正如高光谱遥感识别军事伪装一样,部分修复过且做旧的文物在使用高光谱遥感信息留存后,就能根据高光谱影像识别出修复的部位,这为后续文物研究和保护提供了传统技术更为直接的技术支持。当前文物保护主要使用无损或微损的方式进行检测,如X荧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等,但无一例外,都是点测的方式,检测过程忽略了很多其他未测区域的信息。而高光谱遥感是一种面阵式的检测,不仅能对一定区域内的矿物颜料成分进行识别,还能将不同颜料种类的分布进行反演。从而实现了颜料由点到面,由颜料种类到颜料分布,由定性到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充分增加了颜料的检测方式,增加了颜料分布的可视化成果展现,为文物的量化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帮助。

2.3 建立数字化资源体系,实现文物资源共享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之三是建立数字化资源体系,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在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工作进程中,为了保障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外部健康运行,必须建立数字化资源体系,建立文物档案,实现历史文物数据资源共享。由于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国内运行中不是很顺利,各个省市文物文化政府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认为只要掌握好本省本市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就可以。这样的观念目光短浅,没有大局观和统一性,使得很多历史文物数据共享性较差,当历史文物研究人员对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时需要拜访很多地区文物博物馆或当地政府文化办公室、档案馆等,才能得到相关数据和历史文献档案,使得文物科研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文物数字化资源体系将所有文物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储存、整合、录入计算机等工作流程,根据文物的年限,类别,形成标准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一站式”文物管理服务体系。在文物数字化资源体系管理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信息互联网或网站查找相关的文物历史信息,历史档案,使得文物数字数据变得更加标准、规范,实现文物数据档案公开共享,为我国文物文化工作提高更多便利,改善各个省市文物文化政府部门中各自为政的不良状况。

2.4 高效的文物数据信息建设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之四是高效的文物数据信息建设。以某博物馆为例,其在文物普查时要对每个文物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档案,并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分类,及时向国家文物数据中心上传完整的文物数据信息。该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万多件,由于文物分类庞杂,数量众多,在文物普查中进行文字的录入、文物卡片的录入、高清影像数据的采集,就需要将具体事项落实到人,专人负责。对馆藏文物的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资料等信息建立文物数据库。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处理将原始资料录入,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采集部署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到人,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文物信息采集尽量采取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的方式,避免出现张冠李戴或残缺不全的数据信息。由于条件所限,藏品信息的采集和录入无法同步时,则由专人专责进行文字编辑,保管人员进行复核校对,并将相关的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加注相应编码,然后再进行录入,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保证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地连接,通过以上的工作更加有效高质量地将文物数据信息传输到国家文物中心数据库。建立完整的文物数据信息也是保护文物实体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在获取文物信息时直接在数据库中查找,避免了对文物的直接接触损害。

3 结语

总而言之,文物保护科学是融入文物资料、相关自然规律和环境蜕变,从而产生作用的应用科学技术。保护好文物,既能更好地传播文物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增强博物馆的利用效能,从而减少对接触文物的直接损伤,更加有效地保护实体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