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167)

“博物馆教育”这一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博物馆界的名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The Museum Educator’s Manual,2009)对“博物馆教育”的界定:“博物馆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并且“教育的愿景事实上也是博物馆使命和整体目标的愿景。[1]”

21世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向青少年敞开大门,对中国来说,更是发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大好契机。在免费开放政策的扶持和“让文物活起来”的热潮席卷下,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能力,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自2014年起组织开展了“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教育活动举办的质量和数量也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数。据统计,仅2016年一年全国博物馆就推出陈列展览2万多个,举办青少年教育专项活动11万多次[2],98家文博单位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博物馆也身居其列。随着国家对青少年教育的投入,博物馆人在积极寻找新的方式,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提升。

1 博物馆“内”青少年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探究

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博物馆条例》,明确指出在完善博物馆青少年功能试点中,各地积极贯彻条例精神,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的紧密结合。2016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完成《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编写工作,指南在全国性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吸收了博物馆界、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等多方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领域的关注与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博物馆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服务功能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将本馆相关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以开发更有价值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1 博物馆藏品资源与展览资源

藏品和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包括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研发与组织开展都是围绕藏品和展览为基础展开的。但实物不言,唯有通过对藏品内涵进行深入地开发和解读,将其蕴含的知识信息进行转化,作为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依托,运用适合的手段和方式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辽宁省博物馆是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拥有22个现代化展厅,11万余件组藏品。其中,完整展示古代辽宁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常规展览《古代辽宁》;碑志、铜镜、货币、瓷器等品类繁多的专题陈列;林林总总、妙趣横生的临展特展……这些丰富的藏品与展览资源构成了辽博教育活动的有机元素,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如围绕明清瓷器专题陈列创新设计的系列教育课程《最炫瓷器风》(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针对馆藏青铜器、铜鎏金木芯马镫等策划开展的系列教育课程《国家宝藏》;结合展览《龙泰辰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举办的大型展厅互动类游戏《穿越清朝之旅——“大内密探”大型展厅解密游戏》;甄选常设展览《古代辽宁》中的代表性文物开展的《小画笔·大创意》博物馆童趣STYLE主题绘画评选活动……

可见,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研发开展,都离不开对博物馆藏品与展览资源的利用开发。在解读这些别具特色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同时,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综合质素的教育活动,辽博针对现有的40余门青少年教育课程及多项青少年教育活动,对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资源依据做了统计如下:

辽宁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设计资源依据统计表

统计表明,藏品和展览占据青少年教育活动研发的主体资源,如何在宏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教育项目、策划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核心工作内容[3]。

1.2 博物馆青少年特色文化教育空间资源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是国际博协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述,博物馆也开始出现专门的教育功能空间,如设置活动类教室、体验互动教室、报告厅等定期举办各类讲座、活动等,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始“变静为动”,有了实体的空间。经历了博物馆的发展上升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加受到重视,一些博物馆开始出现了专门为教育设置的大型实体教育空间。

2015年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试开馆,新馆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展陈面积2.4万平方米,规划设计有专门的青少年教育实体空间近2000平方米,约占公共服务与教育总空间的10%。其中包括为6——12岁青少年专属设计的“儿童体验馆”(建设中)、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设立的三处培训教室:博物馆儿童剧场空间——“儿童小剧场”、历史、国学、文物、书法等各类教学空间——“历史学堂”、各类亲子活动及早教课程开展空间——“欢乐总动园”。如此专业、分类明确的青少年教育空间,在国内甚至国外综合类博物馆中都是比较少见的。辽博“一馆三室”青少年特色文化教育空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功能划分,无疑对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3 专业文博教育员资源

博物馆的所有教育活动从根本上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最终也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受众的接受与变化来实现。也就是说,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可谓是关键中的关键,决定着该馆教育活动开展的广度、深度、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也直接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结果的好坏。同时,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教育人员就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高尚的从业观念,坚持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与其进行互动性交流,实现共同提升。

2016年辽宁省博物馆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优秀人才,补充到教育员的工作队伍中,组成了辽博专业的教育团队。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也给辽博的教育活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美术学……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实际工作并不能按门类分工,需要统一站在博物馆教育领域的角度去思考和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策划和开发各种教育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磨合、交流、总结、提升,在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研发设计出形式多样,具有本馆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如:《金石之语》、《金镫纳福》、《烹饪王国里的千年炊具》等等。综上所述,人才的引进是教育活动高质量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 与博物馆“外”青少年教育资源的融合

2.1 与教育界资源共享——馆校联合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青少年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机制提出了具体指导,强调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探索覆盖面更广的青少年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机制的构建。因此,教育界是博物馆教育首要联合、共享的资源对象。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学校牵手,共同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与此同时,如何充分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构建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都考验着博物馆、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的智慧。

在这方面,辽宁省博物馆与沈阳市岐山一校教育集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辽宁省博物馆“博游季”教育项目在岐山一校教育集团乐真校区正式启动。项目秉持“传承、自主、创新”的教育理念,联合馆校资源,构建创意课堂,开启了“馆校合作”的新篇章。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制定长期灵活互动的阶梯式教学计划,使博物馆教育不再单纯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与学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该教育项目紧密围绕博物馆的核心教育资源,内容涉及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采用“启发引导”和“探索体验”的教学手段,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统筹、教材编撰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博游季”的成功开展,将馆内优秀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整合,在拓展青少年知识储备量,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时,深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辐射,惠及更多的青少年。

2.2 与社会机构的尝试合作与共享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其职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科学保存、保护与修复、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信息传播、休闲娱乐、国际交流等职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机构。在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若使博物馆多种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加强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以及博物馆馆际之间的共享,在合作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获共赢。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以后,博物馆原有的生存状态、运转形式、组织方式、供需格局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作为公益事业的博物馆应该努力激活自身活力,主动寻找可以促进事业发展的合理渠道。

2019年,肯德基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沈阳、南昌、济南、长沙、成都、石家庄十个文明古城陆续开展大型主题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华历史大发现”。辽宁省博物馆作为沈阳站活动的举办地,和肯德基共同完成了这场公益活动。从优雅脱俗的古筝表演,到精彩讲读《家,我们从哪里来》,从辽博庄重神秘的《古代辽宁》展的窖藏青铜器,到有趣的互动拓片实践,青少年体验者穿着汉服仿佛穿越回古代,去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积淀。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资源给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新思维影响并推动着博物馆的发展与变革。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更好地为青少年服务,既是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的推动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如更加关注青少年用户的体验与需求,博物馆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鼓励青少年群体动手触碰、观察、操作,营造参与性较强的学习氛围,体验探索的乐趣;如建立完善的藏品数据库,以技术手段为媒介,把枯燥深奥的文物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教育服务;如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型教育,青少年不仅可以在线进行博物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学校、实体博物馆学习体验对接,将线上、线下教育无缝链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博物馆工作者要及时调整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挖更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博物馆教育模式与方法,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充分感受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4 结语

较之欧美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我国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形式和方法还相对滞后,尤其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水平,是我国博物馆面临的当务之急和严峻挑战。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平台,应充分发挥社会重要教育机构的特殊地位,利用百科全书式的立体教育资源,研发出更多更好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更快实现对青少年教育的服务转型,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