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伟

(长清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山东 济南 250300)

在考古工作中,由于文物本身具有很强的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一旦损坏后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要想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完整的珍贵文物,首先就必须要在文物出土后对其做好相关保护,而对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理念的相关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1)材质氧化。在考古挖掘工作中,各种出土文物基本都来自封闭的地下墓葬,虽然在墓室形成初期,其内部环境与外界基本相同,会含有一定浓度的氧气,但由于封闭状态下的墓室内部氧气很难得到补充,因此随着内部物质的氧化分解,氧气也会逐渐消耗殆尽,并使墓室内文物会长期处于贫氧环境中,以相对稳定、完整的状态长期保存下来。然而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展开与持续推进,原本的密封贫氧环境被彻底打破,外界空气也迅速渗入到墓室之中,与墓室中文物接触,并促使文物迅速发生光催化氧化、光氧化、光敏氧化等氧化反应,且整个氧化反应过程相较于常规氧化反应更快,这样一来,文物自然就会在出土后出现表面颜色改变、材料受损等情况。如秦始皇兵马俑最初制造时外表基本都是用自然颜料手绘而成,其颜色包括紫色、红色、绿色、青色、黄色等,即便是在刚刚出土时,也保持着五颜六色的状态,但在出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就迅速褪色,而这正是因兵马俑外部自然颜料氧化所导致[1]。

2)环境突变。长期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在未被挖掘出之前,由于其所处环境基本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因此文物本身也会与环境形成一定的平衡,但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如果文物从原本的地下墓室环境直接进入到未经处理的外部环境中,那幺在温度、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骤然改变的情况下,文物自然也会随之出现损坏。以空气湿度变化为例,受土壤中水分的影响,地下墓穴中的湿度通常会比较高,有些墓穴甚至长期浸泡在水中,但在文物出土到达地面后,死这空气湿度的迅速降低,文物中原本含有的水分则会迅速流失,并使文物出现将干裂、变形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丝织品、纸、木、竹等材质的文物来说,空气湿度在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更是会使文物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3)微生物腐蚀。空气中通常都会存在很多肉眼无法识别且能够腐蚀物品的微生物,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由于缺少繁殖生长的营养物质,对物品的腐蚀作用相对有限,但接触到刚刚出土的文物后,由于此时的出土文物仍相对潮湿,很容易吸附各种灰尘,也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微生物往往会附着在文物之上大量繁殖,并使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腐蚀。另外,微生物的繁殖还会产生如柠檬酸、琥珀酸等代谢产物,对于金属类文物来说,这些有机酸同样会有着一定的腐蚀作用。

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1)重视挖掘准备工作。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由于文物在出土后的损坏速度非常之快,常常在几分钟甚至短短几秒钟内,就会出现氧化、腐蚀等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对出土文物的有效保护,首先就必须要提高对挖掘准备工作的重视,在开始挖掘文物之前,对现场环境进行针对性处理,使其能够尽可能与地下埋藏文物所处环境相一致,对文物损坏问题进行有效规避[2]。例如在地下土壤含水量较多的区域,可建立全封闭的罩壳,并通过喷雾等方式来创造高湿度环境,并采取降温、遮阳等措施,以控制文物水分的流失;而对于一些埋藏区域土壤较为干燥的文物,则需要事先准备好干燥剂与干燥密封存储容器,并在出土后将文物迅速装入容器之中,以减少文物与空气中水分的接触。另外,针对文物出土后的氧化问题,还可以采用氮气处理的方法,在挖掘过程中向地下墓室冲入氮气,将文物与空气有效隔离开来,以免因文物与氧气的大面积接触而出现快速氧化反应。

2)减少人为干预措施。面对环境变化、氧化反应、微生物腐蚀等诸多出土文物损坏原因, 考古工作这虽然可以通过对文物本身的处理来降低其影响,但由于当前各种处理手段本身也同样会使文物外表颜色、材质等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也同样要坚持减少人为干预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直接对文物的人为干预措施,使出土文物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始状态,以便于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历史研究价值[3]。

3)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考古发掘工作的相关技术手段同样得到了快速更新,而面对出土文物的现场损坏问题,对于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针对地下文物分布点复杂、分布线长的特点,可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地下或水下文物的具体位置进行测定,并获取文物形状、体积等信息,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挖掘方案,以免在挖掘过程中使文物遭到破坏。而对于文物开采时的环境突变问题,则可以对集空间数字测绘、预探测、环境动态监测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考古机器人进行应用,在未全面开始挖掘之前,控制考古机器人对地下墓室中的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等环境条件数据展开测量,并记录墓室内文物的相关视频信息,为挖掘现场的环境控制提供明确标准[4]。

4)规范现场挖掘制度。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现场文物保护不仅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对细节操作也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考古人员不仅要全面考虑到发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并针对环境突变、微生物腐蚀等问题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将环境控制、充入氮气等考古挖掘准备工作准确落实到位,保证相关工作措施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使出土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对考古工作团队来说,对于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工作,同样还需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对文物保护效果的重要影响,同时建立清晰、完善、合理的现场挖掘制度,按照相关挖掘方案来将各项细节工作任务与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以实现对团队中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有效约束。

5)坚持事先取样原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由于当前很多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上不够成熟,在各项现场文物保护措施的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疏漏,要想保证文物出土阶段完全不受影响往往并不现实,因此在考古发掘工工作现场,还需坚持实现取样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先取出一定的样品并有效保存起来,之后再制定详细的文物发掘方案,开展大规模的文物发掘。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考古发掘工作现场,出土文物损坏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只要能够对微生物腐蚀、环境突变、文物材质氧化等损坏原因的原理拥有明确认知,同时在挖掘准备、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文物保护方法,同时树立正确的现场文物保护理念,现场出土文物就必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