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 姚维琪

【摘要】皮影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精华之一,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习惯于快捷、丰富、多元化的娱乐形式,传统皮影的吸引力度逐渐下降,皮影艺术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在交互技术的影响下,皮影可以在传播形式、表演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用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性方式进行有效地保护,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交互式技术;皮影;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6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人机交互技术视域下湖南皮影戏的数字化传承模式研究”(18A071)研究成果。

一、传统皮影的生存困境

皮影戏始于西汉,历史悠久,是一种利用灯光投射影像,用锣鼓吹拉弹奏的地方性影画唱念表演艺术。作为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无论是在美术造型还是音乐戏曲上的表现力都是独树一帜,民间更多地将皮影称之为艺术文化中的“活化石”。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以口传声授的人际传播形式为主,这种传播方式赋予皮影丰富艺术形式的可能性。皮影艺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将皮影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个性化改良,使其更符合本地受众的消费需求,这种改良使得皮影逐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流派,如唐山、冀南皮影。然而随着近现代广播、电视、报刊等新媒介不断兴起,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出现,社会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转变,受众的娱乐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皮影的表演形式已经难以符合现代受众的消费需求。

第一,传承人短缺,皮影戏的表演体系复杂,流程烦琐,对从艺者的专业要求比较严格,东奔西走,吹拉弹唱,操纵影人,无一不需要耗费大批的时间精力勤恳学习,这是一门辛勤的差事,年轻人大多怕吃苦,无心学艺,久而久之开始转行另谋它事。因此,表演皮影戏的艺人年龄普遍偏大,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艺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能识文认字的不多,大多演出剧目都要靠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的话本会随着岁月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失传。此外,大部分皮影人多为普通农民,皮影表演收入微薄实难维持生计,难以引起年轻人学习传承的兴趣。

第二,皮影道具制作难度大,制作工艺烦琐工期较长。匠人在制作皮影道具时要先清除皮质材料表面毛发血液等杂质,用药物浸染使皮革由厚变薄呈通透状态,然后以桐油覆盖,将皮影的图谱绘制在表面,用刀具对图谱纹理进行雕刻,最后再进行上色处理。皮影道具的制作需要分部分进行,各个部分的制作也相当复杂,匠人需要耗费数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制作,同时,皮影的保存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较高的要求,一旦有失则前功尽灭。工艺的复杂使得传统皮影制作周期长难以进行快速的批量生产。

第三,受众兴趣减少。随着传播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娱乐活动的不断兴起,人们的审美兴趣也在持续转变。电影、游戏等新兴娱乐活动的出现,导致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诉求发生转变,传统艺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皮影戏这种场景重复,故事单一,人物简单的娱乐活动缺少一定刺激性的娱乐价值,导致无法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因此,皮影戏的演出需求越来越小,市场逐渐低迷。

第四,传播形式老旧。目前可供人们娱乐的活动就非常繁多,传播体验形式也很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充当信息的接收方,而是希望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制造者。尽管在大众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的帮助下,皮影戏的传播方式较之前传统的两人戏台表演有了一定的突破性,多了展陈照片和影像资料的互动信息,但依然没有打破信息单项输送的模式,人群的参与度不高。

二、交互式技术影响下当代皮影展呈形式创新的

可行性

由此可见,在传统艺术吸引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皮影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循规蹈矩,照搬传统的皮影工艺和表演形式,势必会导致皮影艺术与新的消费需求脱节。在网络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皮影只有结合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传统皮影文化为基石大胆转变革新寻找新的传播方式拓展消费人群才能使其融入新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这为非遗文化皮影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人们应结合新的技术和新的消费需求探讨皮影在新时代的生存模式。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总结:“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科技方面的应用程度。”[2]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移动设备等多方技术的发展将为皮影带来了多样化产品和传播的可能性。以新技术为依托发展传统非遗文化的方式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接纳与理解,它既能达成文化与技术的沟通也给予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极大的支持。

数字交互技术的特点是可以根据人的肢体、声音甚至表情做出相应的反馈,这正好为皮影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交互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很好地隐藏数字设备在空间中的距离感,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束缚感,在高自由度和开放性的前提下加强沉浸意识从而加强用户与皮影产品的联系。

现今,已有多位学者利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再开发,例如,浙江大学彭冬梅在2018年的研究课题“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中就详细地介绍了一款虚拟剪纸的开发设计[3]。西北工业大学一硕士研究生的课题“交互式数字皮影制作与表演平台技术研究”就如何设计一款可以在线制作和表演皮影的虚拟平台进行了研究。

三、基于交互技术对皮影保护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在坚持皮影艺术现代化创新理念的同时,以还原皮影原生态艺术环境为内容,增强观众的参与度提高联系的紧密度为目的进行设计实现。这种以传统复原式保护和新型交互式保护相联结的传播模式可以拓宽皮影的传播方式。

(一)还原皮影文化的艺术环境

数字皮影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可以持久稳定地以动画视频和姿势交互等动态展示方式将皮影的造型、表演内容与情节记录下来。弥补传统皮影受制于时空和形式的欠缺以实现还原皮影戏艺术环境的功能。

根据传统皮影的制作和表演特性对皮影本身进行分析,照骨骼原件的信息采用分部件建模的方式创建并组装皮影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关动作的设定并以这些元素信息创建皮影的角色场景基础符号库。观众可以根据执行习惯依次获取动画数据中的信息,在场景方面以大众广为知晓的传统经典剧目作为再创作蓝本,将皮影戏中的人物、道具和音乐都融入特定的虚拟环境中,对皮影表演的场景进行等比例的复原,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场景设定,自由控制角色的行为、动作及故事的发展。

数字皮影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形式使得皮影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存档更加方便快捷,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传承皮影文化的兴趣。

(二)创新皮影艺术的体验方式

新兴娱乐形式不断出现,受众更偏爱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多感官刺激活动。交互式皮影设计既有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又有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极为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人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自由穿梭在虚拟与现实之中,细节感和真实感弥补了传统影像带来的单一感、距离感,可以有效提升皮影与受众的沟通效果。

撇开单一刻板的传统叙事方式,从文娱性、传播性以及触动交互等多方面对皮影进行组织构建,在保留皮影艺术特色的真实性的同时联结音乐对局部内容进行增减形成一种拥有互动效用的数字媒体影像。有别于古板纪录式的影像保存方式,观众在设计皮影角色时拥有极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手柄遥感控制自己的行为设计皮影表演,利用故事脚本制作相关的VR游戏,借用皮影人物造型制作角色扮演和关卡类游戏。

这种在某一特定的场景应用某种媒介进行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并获得反馈的行为交互设计,在尊重其原本传统皮影艺术内涵的同时适当为其加入创新性的元素情节,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情景化观赏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皮影文化。

四、结语

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可以将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融合,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挖掘非遗文化的意蕴,将传统的艺术符号进行提炼重构,结合现代审美意趣将皮影非遗文化符号化的融入娱乐生活中,在满足人们日常审美需求的同时拓宽生存空间,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非遗财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4]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发布[J].新西部:上,2017:87.

[2]陈通.坚守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光明日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2/14/nw.

D110000gmrb_20171214_1-06.htm.

[3]影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胡傅强,李硕,黄堃.“互联网+”背景下山西传统艺术侯马皮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上),

2019,(09):35-38.

作者简介:

熊明,男,湖南益阳人,汉族,硕士学历,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画、数字艺术方向研究。

姚维琪,女,安徽合肥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主要从事动画、数字艺术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