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攀龙在《选唐诗序》中提出“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这一观点代表着李攀龙本人对于五言古诗的诗学理念。结合李攀龙五言古诗的实际创作来看,其五言古诗所摹拟的对象,是以汉末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为代表的汉魏古诗,这代表汉魏五言古诗在李攀龙心中是五言古诗的最高艺术典范。从其诗论价值看,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这一论断虽然有些许片面,但是在客观上,却促使其后学者加深对五古这一诗体的研究与讨论,这无疑对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李攀龙;《选唐诗序》;五言古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12-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19

一、“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的提出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明代复古文学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嘉靖中叶“七才子之名播天下”之后,李攀龙“为之魁”,正式成为后七子文学集团的领袖,从此主盟文坛,“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 ①。李攀龙作为文坛领袖,影响极大,《明史》上称当时人“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 ②,又钱谦益云:“其徒之推服者,以谓上追虞姒,下薄汉唐,有识者心非之,叛者四起,而循声赞颂者,迄今百年,尚未衰止。” ③可见,李攀龙的文学创作实践,对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李攀龙《沧溟先生集》中《选唐诗序》一文,是一篇反映李攀龙文学思想的极重要的文章,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选唐诗序》篇幅短小,却精见迭出,现将全文录于下: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七言古诗,唯杜子美不失初唐气格,而纵横有之。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至如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五言律、排律,诸家概多佳句。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臻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作者自苦,亦惟天实生才不尽,后之君子,乃兹集以尽唐诗,而唐诗尽于此。④

《古今诗删》是由李攀龙所编选的诗集,《选唐诗序》一文作为《古今诗删》唐诗部分的序文,突出体现了李攀龙选诗的宗旨。一般的选诗序文,往往用较大的篇幅对诗体流变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但是《选唐诗序》不同,李攀龙在此文中“只为每一种诗体举列一两个他以为最需要辩解的现象,从诗史和体类的角度作出精要的析论和判断” ⑤。而李攀龙对于唐代五言古诗创作的评价——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⑥因其具有巨大的争议性,历来评论家对此议论纷纷。“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作为文学批评论述,无疑体现着李攀龙独特的文学思想。实际上,李攀龙的文学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其为数不多的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中,还反映在其文学创作具体实践中。因此,应当结合李攀龙自身五言古诗的创作情况,来对其五言古诗文学批评观加以具体审视。

二、李攀龙的五言古诗创作及文学思想

李攀龙的五言古诗,相对于其律诗来说,无论从数量或是从艺术上看,成就都不算太高。历来对李攀龙五言古诗的评价多以批评为主。王世贞说:“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五言古,出西京建安者,酷得风神,大抵其体不宜多作,多不足以尽变,而嫌于袭。” ⑦沈德潜说:“历下诗,元美诸家推奖过盛,而受之掊击,讙呼叫詉,几至身无完肤,皆党同伐异之见也。分而观之,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痕迹宛然。” ⑧评价李攀龙的古乐府以及五言古诗,摹拟古人诗作,摹拟的痕迹太过明显。总体上说,李攀龙的五言古诗确实是呈现出“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的倾向。以下我们结合其五言古诗的实际创作情况,来探讨李攀龙本人是如何面对其所认为的五古艺术典范的,并进而探究从其五言古诗创作中所反映出的文学思想。

在数量方面,从卷数上看,今本《沧溟先生集》共三十卷,卷四、卷五收录五言古诗,五言古诗占总卷数的十五分之一。从五言古诗具体数量看,据笔者统计,现存于《沧溟先生集》中的五言古诗一共有164首,单看数量虽然不算太少,但与其七律348首、七绝332首相比,还是可以看出,五言古诗并非是李攀龙诗歌创作的最主要着力点。

从诗歌学习对象方面来说,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他在文学创作方面践行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曾说“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也” ⑨。其实,在诗歌方面,李攀龙推崇初盛唐诗,主要还是近体诗学习初盛唐。而其五言古诗创作,则主要是摹拟汉魏古诗的。李攀龙的五言古诗创作,从语词、句式、风格等方方面面力求与汉魏古诗相接近,这些特点,使其五古从直观上往往给读者留下摹拟太过的印象。

首先,从语词上看,李攀龙大量吸收汉魏古诗的语词,以之作为五言古诗创作的基础。习用古诗中常见的语词,比如“彷徨”“徘徊”“踟蹰”“萧条”“浮云”“游子”“须臾”“盈觞”“慷慨”“未央”等。汉魏古诗,尤其是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东汉文人诗,其标志性特点在于语浅情深,往往用极简练晓畅的语言去表达深沉含蓄的情感,因此被钟嵘评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矣”。《古诗十九首》的语词是简练的,多用自然物象来比兴,绝少用典,李攀龙五言古诗摹拟汉魏古诗,其实大多数作品主要是摹拟《古诗十九首》的,其五言古诗也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语词风格,其整体的五言古诗虽呈现出晓畅易懂的特点,但其实也都是对前人的一种摹拟。

其次,从句式上来看,也能看出李攀龙对汉魏古诗的学习。汉魏古诗在句法上好用叠字,李攀龙亦多用叠字,如“行行万余里,依依梦故乡”(《古诗后十九首其一》)、“白石何历历,松柏何离离”(《古诗后十九首其三》)等,更有《古诗后十九首其二》这样六句连用叠字的作品,不难看出其对《古诗十九首》叠字手法的吸收。其现存的五言古诗中,如“良时不须臾,且复各盈觞”(《录别十二首其一》)、“晨风野萧条,浮云西北驰。河梁临往路,远望令人悲”(《录别十二首其二》)、“慷慨有余悲,新声怆人心”(《录别十二首其七》)、“故人工纨素,新人工笙竽”(《古意其二》)等,从句式结构上看,与汉魏古诗中的原句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后,从整体诗歌风格上看,李攀龙的五言古诗,完全以汉魏古诗为诗歌创作的摹本。李攀龙五古创作摹拟《古诗十九首》,其原则据他自己说是“其文则十九首,而以属辞辟之”,他虽然瞧不上宋诗,但是他这言论,可以说有几分宋人“夺胎换骨”的意思。他的五言古诗,对《古诗十九首》从整体架构到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模仿。如《古诗后十九首其一》:

行行万余里,依依梦故乡。见君累长夜,摧手立彷徨。寤言心尚尔,忽在天一方。越鸟东南飞,胡马鸣相望。眄睐人自好,弃捐人自老。徘徊亦何益?努力苦不早。思君度餐饭,岁月漫浩浩。慷慨即别离,故乡勿复道。⑩

用词几乎全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篇相同,所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脱出古人的原作。

又如《录别十二首其一》:

悠悠念往路,离别从此长。何以酬明德?摧手归故乡。良时不须臾,且复各盈觞。仰视日月驰,千载互相望。浮云难独留,游子暮彷徨。绸缪逾皓首,风波忽一方。?

该诗仿照苏李诗而作,语词与内容精神殊乏新意。虽然意境精神并没有能够出新,但是以上诗作还是一定程度上对汉魏古诗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排列,而李攀龙的某些五言诗作,比如由他根据汉乐府古辞《陌上桑》所摹写的《陌上桑》真是“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明史·文苑传》),也就无怪乎王世贞都批评其为“袭”了。

以上分析了李攀龙的五言古诗对汉魏古诗,尤其是对《古诗十九首》语词、句式、风格的承袭,其实李攀龙对除《古诗十九首》之外的其他汉魏古诗典范也有所学习借鉴。具体来说,其五言古诗大多数摹拟《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此外,还对建安诗人如三曹七子、正始诗人阮籍等人的诗作也有所借鉴。

三、“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的

文学批评史意义

总的来看,李攀龙的五言古诗艺术成就确实不高。但是通过总结其五言古诗创作的实践,无疑可以从中看出,李攀龙个人到底是如何认识五言古诗的。而结合他在五言古诗创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学思想,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理解“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意义。

在李攀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五言古诗之态度的一些线索,其中最关键的一条,莫过于写于《古诗后十九首》之前的那个“引”,“引”中有这样的话:“前有十九首,故‘后言之;犹称‘古者,其文则十九首也。” ?他在这一组诗的开端,首先说明自己创作的不是别的,而是“古诗”。李攀龙对能称为“古诗”的作品定了一个标准,也就是“其文则十九首也”。李攀龙的文章学习秦汉,律绝学习初盛唐,而秦汉的文、初盛唐的近体诗,在李攀龙的眼中,都代表着各自文体的最高艺术成就。也因此,李攀龙在五言古诗创作上推崇汉魏古诗,也正可以看出在他的心中,汉魏古诗代表了五言古诗最高的艺术成就。这一判断同时标志着,在李攀龙心中,汉魏以下的五言古诗,成就皆不及汉魏古诗。

自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提出之后,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议论。王世贞这一论断较为欣赏,他曾说:“余年少时,称诗盖以盛唐为鹄云,已而不能无疑于五言古。及读李于鳞氏之论曰:‘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则洒然悟矣。进而求之三谢之整丽,渊明之闲雅,以为无加焉。”(《梅李豹居诸集序》)同时又在《艺苑卮言》中说李攀龙“此段褒贬有至意”,可见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的盟友,在“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这一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当然,对这一论断也有不少论者提出批评,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是钱谦益了。钱谦益在其《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彼以昭明所撰为古诗,而唐无古诗也;则胡不曰:魏有其古诗,而无汉古诗,晋有其古诗,而无汉魏之古诗乎?……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为河汉,谬种流传,俗学沈锢。” ?钱谦益是不赞成将五言古诗这一诗体截然分成“古诗”“唐五古”的,钱谦益在攻击李攀龙这一观点的时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认为,如果李攀龙此说成立,那幺按照李攀龙的说法来论述的话,则不就意味着魏代有魏代的古诗,而没有汉代的古诗;晋代有晋代的古诗,而没有汉魏的古诗了吗?他也认为如果按照李攀龙的这一说法去细分,无疑不利于诗歌史论的发展。

李攀龙在《选唐诗序》中说:“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意思是说,唐代没有汉魏时期的那种五言古诗,而自有其唐体古诗。陈子昂将他所创作的唐体古诗当作汉魏古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这段话中,李攀龙将体制上同为五言古诗的汉魏古诗和唐体古诗划分成两种不同的概念。他说这句话,似乎只是对这两个概念作出辨析,表面上不涉及价值判断,但是在实际上,这段话却不是单纯的概念辨析,也隐含着价值判断。一方面,在对李攀龙五言古诗具体创作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不难看出,李攀龙在五言古诗这一诗体上,其诗学典范的学习对象就是汉魏古诗,并非是唐代的五言古诗。另一方面,李攀龙其人恃才傲物,在文学典范的选取上,必定只选择他所认为的最优秀的一部分作品进行学习,因此,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倡议,在他那里进行得也就最为彻底。在诗歌方面,他在近体诗上推崇初盛唐,在古体诗上推崇汉魏古诗,这也就意味着,在李攀龙的心目中,汉魏时期的五言古诗要比唐代五言古诗的地位高。因此,李攀龙的“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这一论断,也就隐含着以汉魏五言古诗为最高标准的诗学理念。对于汉魏五言古诗与唐代五言古诗,虽然李攀龙没有直说,但他无疑对两者有着清楚的价值判断。

李攀龙将汉魏五言古诗与唐代五言古诗列为两类不同的概念,虽然历来学者对此有相当大的争论,但是李攀龙的这一论断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他看出了汉魏五言古诗与唐代五言古诗确实有所不同。对于汉魏五言古诗与唐体五言古诗体式上的具体的差异,葛晓音教授在《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一文中已经做出了相当细致的梳理 ?,于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下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的文学史意义。

李攀龙五言古诗创作的学习典范是汉魏五言古诗,并且他在为唐人诗歌编选集的时候提出,唐人的五言古诗与汉魏的五言古诗不一样,进行了概念上的辨析。而对后世文学批评史产生相当影响的,正是李攀龙对于这两者在概念上的辨析与界定。在李攀龙之前,明代人已经注意到了对于诗歌辨体的讨论,胡应麟、许学夷、高棅等人在其诗论以及选集中已经体现出了明确的辨体意识,到了李攀龙,论诗更加重视辨体,其《选唐诗序》就是分诗体进行评论的。但是相对于李攀龙对其他诗体的讨论来说,他对五古的讨论无疑显得更为特殊,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将唐代的“其古诗”与以汉魏古诗为代表的“五言古诗”截然分了开来,他过度强调这两者的不同,无疑引起了许多论者的不满,但是也就是在这个具有相当解释余地的理论的影响下,对于汉魏以及唐代古诗特质之不同的讨论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讨论加深了学者对于汉魏古诗以及唐代五言古诗的认识,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这一论断虽然立论有些许偏颇,但是在客观上,促使人们加深对五言古诗这一诗体的研究与讨论,这无疑对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①(清)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8页。

③(清)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页。

④(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74页。

⑤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⑥(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74页。

⑦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6页。

⑧(清)沈德潜、周准撰:《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⑨(清)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页。

⑩(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明)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清)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9页。

?葛晓音:《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文史哲》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瀚乐,男,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