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发布草地贪夜蛾防治新技术

4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面向全国发布草地贪夜蛾最新防控技术。此次技术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技术熟化和示范应用并指导生产实践,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掌握防控技术提供帮助,为“虫口夺粮”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科研人员研发形成了实用的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体系,一是,草地贪夜蛾自动识别系统,农民、基层植保员用手机拍照或直接上传图像就能实时识别;二是,可提供网络快捷服务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测报系统,通过提供田间调查数据预测种群发生发展动态和防治适宜期等。

华中农大开启了一个植物学新领域

华中农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种细菌感染植物的新机制,即细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统之外,也会在植物体内产生一种潮湿的环境,加上高湿度的条件,容易引发植物病害。率先开启了植物科学新领域叶际微生物群失调与植物健康的关系。

该工作发现的植物控制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也许不久的将来,可以通过改造植物中的这些基因来调控微生物群的稳态或者优化微生物群,以改善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抵抗胁迫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重要作物的产量和改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活服务。

科学家发现提高农作物吸收硅元素能力的“密码”

我国的一个农业科研团队日前成功筛选出一个高效解硅菌株阿氏芽孢杆菌。这一菌株有助于农作物提高吸收土壤中硅元素的效力,这项研究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性以及土壤修复等方面功效显着,在减肥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此次分离筛选的阿氏芽孢杆菌解硅生物活性优于其他菌株,已批准为专利保护菌株,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菌剂产品登记证,即将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我国育出肉鸭新品种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了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配套系。这是具有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效率的瘦肉型北京鸭新品种,打破了国外肉鸭品种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据悉,2012年起,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合作开展瘦肉型北京鸭育种工作,建设了世界先进的肉鸭育种场,育成了瘦肉型优质白羽肉鸭新品种。

我国成功培育出鲜食型芭蕾苹果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园艺系教授李光晨通过多年研究、选育,培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食型芭蕾苹果优良新品种“金蕾1号”和“金蕾2号”。

这两个品种丰产,稳产,综合品质优良,适宜高度密植;栽培管理便捷,省工,便于机械化作业,适应了苹果现代化生产中矮化高密度栽植的发展趋势,可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改变传统苹果生产模式。适宜于生产果园、观光采摘园和盆栽,适合在我国长城以南苹果栽培区域种植。

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研发成功

日前,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的多功能施肥播种机械2BYDF-4型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顺利通过河南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测试鉴定,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已由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

据了解,该复合播种机可实现玉米套作大豆同时播种。一次可完成松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全部过程,一次可播种2行玉米和2行大豆,播种均匀性好,效率高,可实现铁茬播种,减少作业层次,降低作业成本,满足不同地区的生产要求。

青海试种花生成功

日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农牧和扶贫开发科技局称,青海试种花生首获成功。

由于花生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气候高寒、干旱少雨的青海省过去一直是花生种植的“真空地带”。今年3月起,王树林和科研团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蔬菜示范园区玉拉基地首次开展了花生、生姜引种试验,其中花生引进5个品种。他们通过改良土壤、覆盖地膜、喷洒药剂等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成功让花生在青海扎根。

科学家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解析了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FCP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揭示了蛋白支架内的7个叶绿素a、2个叶绿素c、7个岩藻黄素以及可能的1个硅甲藻黄素的详细结合位点,从而揭示了叶绿素a和c之间的高效能量传递途径。

研究率先破解了硅藻、绿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之谜,不仅对揭示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光能高效转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指导设计新型作物、打造智能化植物工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