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珊

摘要:本文基于湖北省2022年居民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对影响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金融行为有助于增强金融生活信心;城镇居民的金融生活信心明显高于农村居民;部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存在错误认知且缺乏相应的金融素养;老年群体使用数字金融的活跃度更低,但对当前和预期的金融生活信心更足。鉴于此,本文提出充实普惠金融内涵,有效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和消费者金融健康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活信心;普惠金融;金融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53(2023)04-0093-08

一、引言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其已由简单的融资工具变成现代经济的核心,成为当代社会公众适应高质量、快节奏生产生活的重要帮手,因此,金融的便捷性、易得性、可负担性、普适性等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信心。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全国范围内金融的便捷性、易得性、可负担性、普适性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在广泛覆盖、有效供给和需求满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而,在普惠金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伴随“人人可贷”而来的过度信贷、不理性消费与普惠群体金融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随之产生;社会公众生活富足后的高理财需求与金融素养不足导致的理性消费缺失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科技金融带来的智能支付在提高大众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使得老年群体不得不面临“数字鸿沟”的问题。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人口老龄化等社会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使得金融消费者对家庭财务的掌控和规划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不断影响消费者以金融为手段提升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心(以下简称“金融生活信心”),进而阻碍其金融健康水平的发展。刘桂平(2021)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提出,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文基于湖北省2022年居民金融健康问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消费者日常收支及平衡管理、风险应对及应急保障、金融素养及行为理性情况,重点分析了收入稳定性、收支平衡、债务负担等因素对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金融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FSI)等三家国际智库于2015年提出,用于衡量个体、家庭、企业等各类社会经济主体在环境冲击下能够保持金融韧性,具备应对风险挑战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认为,金融健康的衡量既包括消费者个人的收入与支出、资产与负债的相对情况等客观指标,也包括消费者的主观态度,如个人消费者对目前个人财务状况的满意度及对未来个人财务状况的信心等。金融健康具体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收入、支出平衡;二是金融韧性,表现为具有充足的现金和相对流动的资产,能够缓解收入降低或支出增加引发的冲击;三是对未来的财务规划,如是否拥有适当的储蓄、理财、保险产品等;四是金融素养,包括足够的金融知识、积极的金融态度、良好的金融行为和利用金融工具的能力。金融健康的四个维度彼此存在相关性。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显着缓解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金融素养的增加显着降低了家庭金融脆弱性及“资不抵债”的概率(李波和朱太辉,2020)。

金融生活信心是现代金融健康理念的一部分,主要指消费者以金融为手段,提升个人或家庭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任程度。上世纪40年代, Katona提出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CCI)①,分析了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者信心情况。具体到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信心研究,现有文献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做指数化的独立研究。例如,厦门大学数据挖掘研究中心构建的海西金融信心指数,对海峡西岸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测算,并于2015年起在《海西金融、旅游、健康、消费信心指数研究报告》中公布结果。二是将金融生活信心作为一种主观因素,与财务状况、金融素养等客观因素以及主观态度、积极性、满意度等其他主观因素一起,用以衡量各因素对消费者金融健康产生的影响。CFSI(2017)发布的报告《超越普惠金融:全球框架下的金融健康》指出,改善和维持财务健康状况需要积极和有意识参与。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2015)发布的报告《金融健康:金融教育的目标》指出,在金融健康状态下,消费者在当下和未来均具有充分的金融生活信心,能够对其未来财务有安全感,并能够做出享受生活的选择。

以往对金融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韧性、金融素养等单项因素与金融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且有关金融生活信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心指数构建、金融生活信心理论探讨方面,对金融生活信心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有待加强。基于此,本文以经济水平较为均衡②、普惠金融发展较好③的湖北省金融消费市场为例,对影响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影响金融生活信心的关键因素,弥补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湖北省2022年居民金融健康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为采用PPS抽样确定的湖北孝感、十堰两个地市辖内区县在商业银行有账户的消费者,调查期间发放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47份。

根据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正态分布在16—19岁(6.29%)、20—39岁(40.16%)、40—59岁(42.71%)、60岁及以上(10.84%)之间,受教育水平正态分布在小学及以下(8.56%)、初中(21.02%)、高中/中专/技校/大专(48.73%)、本科及以上(21.69%)之间,收入水平正态分布在1 000元以下(3.21%)、1 000—2 999元(17.54%)、3 000—4 999元(37.75%)、5 000—9 999元(26.24%)、1万元及以上(15.26%)之间,具体统计归纳整理如表1所示。样本数据的性别、城乡等结构分布基本符合湖北省总体情况④。

(二)变量选择

本文以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消费者金融特征的10个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年龄、性别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消除个体固定效应的影响),对影响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衡量消费者的金融生活信心:一是当前金融生活信心(pre_situation)。根据问卷设置的选项,本文依次将消费者能否利用当前金融能力改善生活状态的信心程度划分为“完全相符”“较为相符”“不太相符”“不相符”四类情况,分别记为1—4,该数值越大,表明消费者对利用自己当前的金融能力改善本人或家人的生活状态越缺乏信心。二是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futr_upswing)。根据问卷设置的选项,本文依次将消费者能否改善未来财务和生活状况的信心程度划分为“有充分信心”“把握不大”“感到焦虑”“不关心”四类情况,并记为1—4,该数值越大,表明消费者对改善未来自身或家庭的财务和生活状况越缺乏信心。三是预期养老信心(futr_senility)。根据问卷设置的选项,本文依次将消费者对未来养老生活的信心程度划分为“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没有信心”“不好说”四类,并记为1—4,该数值越大,表明消费者对未来养老生活越缺乏信心。

根据调查问卷设置的“日常收支及平衡管理”“风

险应对及应急保障”“ 金融素养及行为理性”三个模块,结合计量指标的量化及横向比较,本文选取10项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具体包括:收入稳定性(stability)、收支平衡(balance)、债务负担(debt)、应急流动性(realization)、保险保障(insurance)、外部支援(support)、使用数字金融(digit)、了解自身信用状况(credit)、合理解决金融纠纷(dispute)、重大开支规划(plan)等,具体定义与说明见表2。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参考以往研究的做法,并且结合调查问卷的设置,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年龄(age),采用区间赋值划分为四类,并记为1—4,数值越大,则年龄越大;性别(gender),女性赋值为0,男性赋值为1;受教育程度(education),采用区间赋值划分为四类,并记为1—4,数值越大,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人均收入(income),采用区间赋值划分为五类,并记为1—5,数值越大,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经常居住地(residence),农村赋值为0,城镇赋值为1。

(三)计量模型的设定

根据数据类型,本文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设定为:

Y = b+C1X1+C2X2+…+CnXn+M1Z1+M2Z2+…+       MiZi+e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当前金融生活信心(pre_situation)、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futr_upswing)、预期养老信心(futr_senility);n、i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量;b为常数项;Xn为第n种解释变量,C1、C2、…、Cn为对应解释变量的系数;Zi是第i种控制变量,M1、M2、…、Mi为对应控制变量的系数;e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模型及有关数据,在剔除自相关和异方差数据后,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知,有序Probit模型很好地通过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检验,大部分解释变量P值小于0.05,模型的显着性较好。

1.良好的金融行为有助于增强金融生活信心

由表3可知,大部分解释变量能显着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生活信心,stability、debt、support、credit、plan等5个变量,对pre_situation、futr_upswing、futr_senility均有显着正向影响,即收入越稳定、债务负担越轻、外部筹集资金越顺畅、越了解自身信用状况、重大开支规划与执行情况越好,消费者的当前金融生活信心、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预期养老信心等就越强。realization对pre_situation、futr_upswing有显着正向影响,即自有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消费者当前金融生活信心、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越强。由此可见,收入稳定、债务可负担、应急流动性有保障、外部支援充足、关注信用状况、有重大开支规划等良好的金融行为有益于增强金融生活信心。

2.城镇居民的金融生活信心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由表3可知,除经常居住地(residence)和性别(gender)外,大部分控制变量对反映消费者金融信心的三个指标影响不大。具体而言,residence对pre_situation、futr_upswing、futr_senility均有显着负向影响,说明城镇受访者的当前金融生活信心、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预期养老生活信心明显较农村受访者更好;gender对pre_situation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负向显着,说明男性受访者的当前金融生活信心强于女性受访者。

3.部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存在错误认知且缺乏利用金融产品改善生活、规划生活的能力

由表3 可知,Insurance对futr_upswing有显着正向影响,对futr_senility有显着负向影响,即持有商业保险的受访者,其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更强,但预期养老生活信心则更弱。这反映出改善金融生活自主意愿较强的消费者已经把商业保险作为重要的“预防不备之需”,但对其资产配置功能,比如未来养老规划等认识仍存在不足。此外,超三分之一⑤的受访者认为“保险没有用,浪费资金”,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想买,但太贵”;过半的受访者“担心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近四成受访者“没有重疾险,担心因病致贫”“担心子女赡养能力有限”。这充分说明了保险在大众认知中仍有刻板印象,且部分消费者缺乏利用保险改善生活、规划生活的能力。

4.与中青年群体相比,老年群体使用数字金融的活跃度更低,但对当前金融生活和预期养老生活的信心更足

由表3 可知,digit对pre_situation、futr_senility均有显着负向影响,即经常使用支付宝、微信、云闪付、银行APP等数字金融工具的消费者往往比对该类工具有使用障碍的消费者,对于当前金融生活和预期养老生活更缺乏信心。观测统计数据发现,经常使用数字金融工具的受访者中,60岁以下群体占比96%,而使用数字金融工具有障碍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为66.28%。此外,6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对当前金融生活“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分别占比25.93%和37.04%,对预期养老生活“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分别占比38.44%和37.54%。而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对当前金融生活“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分别占比24.62%和46.55%,对预期养老生活“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分别占比35.80%和45.68%。由此可见,老年群体虽然存在“数字鸿沟”,但整体来看对当前金融生活和预期养老生活较为有信心。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更换计量方法,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变量重新进行回归,有序Logit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

通过比较表3和表4回归结果可知,改变计量方法,各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显着性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五、启示与建议

本文对影响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回归分析验证了不同因素对消费者当前金融生活信心、预期金融生活改善信心和预期养老生活信心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良好的金融行为有助于增强金融生活信心。第二,城镇居民的金融生活信心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男性居民的当前金融生活信心较女性居民更强。第三,部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存在错误认知,且缺乏利用金融产品改善生活、规划生活的能力。第四,虽然老年群体存在“数字鸿沟”,但对当前金融生活和预期养老生活信心更充足。在普惠金融深化的背景下,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构建需要长期系统性培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充实普惠金融内涵,让“能够利用金融提升生活幸福水平”成为共识

发展普惠金融,应在提供便捷、易得、可负担、普遍适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其内涵意义。一是以懂金融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加深对金融的认识和理解,让其敢于接触金融,乐于使用金融。二是以信金融为手段,主动引导社会公众合理、正确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其充分享受金融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有效提升生活幸福水平。三是以用金融为目的,聚焦小微融资难题和缩小城乡差距,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将其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活力的重要手段,为实现既“普”且“惠”的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进而让“能够利用金融提升生活幸福水平”成为共识。

(二)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健康水平,让金融生活信心与金融健康形成良性互动

本文发现,过半受访者存在对改善未来自身或家庭的财务和生活状况缺乏信心、对未来养老生活缺乏信心、不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金融能力等情况,而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会直接影响其金融健康水平。因此,在充实普惠金融内涵的基础上,要持续增强消费者金融健康意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正确理解金融,明确个人或家庭的教育、养老等需求及其实现路径,进而起到保护消费者和稳定金融形势的作用;通过持续推进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的因类施教和广泛普及,提升金融宣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帮助普惠群体有效应对“数字鸿沟”,进而促进消费者“认知充分”后金融生活信心的提升。金融生活信心的增强,也会激发消费者主动学习金融知识的内生动力,优化金融行为并逐步形成理性合理的理财观念,进而形成金融健康与金融生活信心的良性互动与同步提升。

(三)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消费者对金融生活充满信心

本文发现,较多消费者缺乏对长期资产配置和养老生活规划的能力,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如突发事件等,没有充足的应对能力。因此,建议主动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为居民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保险、基金等长期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加强政银、政保、银保等跨单位、多领域合作,在风险共担、长期有保障的基础上,为消费者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互惠互利方案,在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续性的同时,强化消费者对未来事件、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持续增强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掌控感,以及信赖并使用金融的信心。

注释:

① 194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SRC)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局的委托进行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乔治·卡通纳(George Katona)设计了第一份调查问卷,他长期从事心理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研究,认为消费者的看法、态度和预期这些心理的直接感受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支出计划,因此对消费者心理及其变动的测度就是对消费总量变动测度的一个补充。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可以计算出消费者情绪(sentiment)指数,后被称作“消费者信心(confident)”。经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发展,该指数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接受,成为经济生活中极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 湖北省2021年人均GDP为86 416元,全国省份/地区排名第12,比全国平均水平80 976元高6.7%。

③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湖北地区普惠金融在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等维度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④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2021年统计年鉴数据,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2.89%、男性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1.42%。

⑤ 该部分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询问“没有持有任何商业保险”的203人未持有的主要原因,其中回答“保险没有用,浪费资金”的人数占比为33.99%。询问“对未来养老生活信心不足”的462人担心或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中回答“担心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人数的占比50.65%。这两个问题均为多选题,最多可选三项。

参考文献:

[1] 刘桂平.以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R].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IFCFI,2021.

[2]李波, 朱太辉. 债务杠杆、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脆弱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20(07):25-34.

[3]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FSI). 超越普惠金融:全球框架下的金融健康[R]. 2017.

[4]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金融健康: 金融教育的目标[R]. 2015.

(责任编辑:张艳妮/校对:唐诗柔)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22 Hubei province residents' financial healt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s' financial confid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od financial behavior helps enhance financial confidence; urban resi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financial confidence than rural residents; some consumers have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lack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literacy; the elderly group has lower activity in using digital finance, but has more confidence in current and expected financial life.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consumers' financial literacy level and financial health level.

Keywords: Consumers' financial confidence; Inclusive finance; Financial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