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雨

摘要:为解决纺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在“营改增”的政策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环境下,结合当前纺织产业与消费市场形势,提出建立纺织产业新型商业生态圈,并阐述其建设路径。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纺织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化融合,承接“中国制造2025”,使纺织产业面向现代化。

关键词:营改增;纺织产业商业生态圈;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S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引言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分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从主业中剥离,提高了企业购买服务的积极性。工业4.0进入中德合作的新时代,个人化、智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市场竞争方式将由原来的个体间竞争、供应链和价值链间竞争转变为商业生态圈间竞争。商业生态圈是以客户、供应商、生产商、竞争对手、投资者、贸易合作伙伴、工会、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组织或群体,彼此具有一定利益关系,在生态圈内相互竞争、合作,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经济联合体,维持着共生、互生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从“营改增”政策对于产业的影响来看,郑桢(2013)、胡庆(2013)、孙静(2013)、冯毅(2014)、杨宏伟(2014)、靳正(2015)分别对现代服务业和文化设计业研究提出,“营改增”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需要加强协作,把边缘业务外包,做强做大核心业务。从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变业务,另一类是利用外部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刘彦威(2013)、苏珍珍(2014)、朱丹(2015)提出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地区、行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董德民(2012)、魏艳秋(2013)、张晓冬(2015)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纺织产业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纺织产品经济附加值,应对日趋激烈的产品竞争。于彬彬(2013)、丁海军(2015)提出了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李军训(2015)、华忻然(2015)等人在发展产业集的基础上探讨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Marco Iansiti提出,传统的商业范式比较强调企业的内在能力,而这一范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广泛联系的商业生态系统世界了。如今,成功的企业都利用“关键优势”,这是一种通过利用整个商业网络的合作能力来获得的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肖红军(2015)指出,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竞争范式的变化,竞争理念、竞争方式、竞争重点由原本的个体竞争转向生态圈竞争,企业共享价值变得尤为重要。

综上,高效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产业融合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应将纺织产业视为一个整体,将商业生态圈的概念引入纺织产业,研究纺织产业商业生态圈内部各企业协作关系的创新探究转型升级路径。

三、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的理论逻辑分析

1.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

现今的消费市场对于纺织品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短周期、高变速、小批量的趋势。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调整,但是资金、研发、设计等方面综合实力较弱,产品经济附加值低。双方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是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条件下,中小企业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由大型企业有偿提供数据、信息服务为主导的商业生态系统。本质是中小企业有偿分享大型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价值,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是共生的关系。纺织产业新生态圈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整合的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运营效率和产品经济附加值。(2)以数据为核心,生态圈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基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展开。(3)数据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要能为中小企业搭建完整产销网络,统筹协调生产计划。

2.逻辑分析

以往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特点,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品牌管理部门缺乏规模效益,“营改增”后,抵扣链条的打通,企业直接购买这些服务将变得更加可行。纺织产业具有产品丰富、工序众多且独立、管理复杂的特点,专攻某一生产阶段或环节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空间。因此纺织企业精简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是最佳选择。德勤中国2016年发布《新常态下商业生态圈治理调查报告》指出,近五成受访企业认为,由于合作方行为导致的声誉受损和服务中断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当更多服务企业加入产业链之后,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信息传递不畅,对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较大挑战。整合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大数据计算不仅可以准确地细分市场,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尽早投入生产,以快人一步的方式完成对市场的快速占领。基于数据分析可以在设计研发阶段避免过分设计,从源头上减少生产工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精益生产。基于数据分析的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贴合中小企业需求。

四、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建设的路径设计

1.中枢的识别

Levien提出,生态系统由许多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所组成。在整个的网络系统内部,其中一些节点比另外一些节点所产生的影响要大,这些影响比较大的节点便成为一个中枢,或者说成为其网络系统中的关键节点。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核心理念是共享价值,包含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两层含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价值分配会在市场中自发形成;价值创造分为两个环节: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相对应的,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应该有两个中枢:数据分析中枢和生产组织中枢。纺织产业是竞争充分的买方市场,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建立在需求拉动的基础之上,消费者需求是生态圈得以维持的基本,数据中枢是挖掘需求的关键。生产要符合短周期、高变速、差异化、小批量的要求,因此订单的要求会时常变化,需要围绕每一次产品的组织产业链。研发、设计、管理等服务提供商作为独立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产业链后,价值链延长,信息传递速度变慢,靠生产者的自发联合十分困难。因此,生产组织中枢是保证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价值实现的枢纽。

2.数据中枢的要点

数据中枢的任务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输出。数据的来源包括终端市场的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数据中心要建立一个在线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三维人体扫描技术、RFID技术打造电子试衣间,将消费者引入产品设计环节,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对于纺织产业的交易网络进行互联网改造,掌握生产、交易过程中的实时数据,数据中心应与企业的办公系统、财务、ERP、MIS系统、公司网页对接,或者由服务网络向中小企业提供这些服务,建立实时动态的文档系统、公司库、产品库、供求信息库互动信息库、网上留言系统、品牌检索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对服务平台上流动的信息进行分析,取得需求信息。服务平台的会员企业通过服务网向数据中心购买信息服务,获取消费者和其他企业需求,服务网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组织完整的生产链。

3.生产组织中枢的要点

生产组织中枢的任务则是要为有生产需求的中小企业组织产业链,保证其高效地生产出差异化、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组织中枢的工作离不开数据中枢所提供的数据支持。生产组织中枢需要整合生态圈内各种资源,为每次的订单组织产业链。开展介入式研发,产品创意、功能设计和材料研发同步进行,将产业链上原本分隔开的市场销售、生产制造和原料供应等环节实现创新要素集成,以需求引导创新。整合物联网,提供集成化供应链,保证物质流、服务流和时间流的统一协调。由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主导的局部物流服务拓展为由平台服务商主导、第三方物流提供服务。为整条产业链编制生产计划,打破企业之间信息闭塞、各自生产的局面,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对价值链进行重塑,增加纺织品的文化、艺术性,科技性,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生产组织中枢需有效控制风险,既要保证生产的高效,又要保证供应商的产品质量。

4.打造智慧化纺织

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中,产业的起点是数据,工具是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高度集聚,发展智慧化纺织将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接大数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工业4.0明确提出个人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化纺织需要三大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纺织生产过程的全流程技术,二是智能化纺织服装设计与制造技术,三是面向服务的智能化纺织服装商贸和管理技术。这需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全面实施信息化,消除信息孤岛,延展物联网平台。形成工艺软件、装备一体化,实现流程数控化运行、设备和工艺参数在线监控、工艺数据库管理,通过系统直接控制生产,将针织MES生产管理系统推广向其他类型纺织企业。智能化纺织服装设计方面要开展服装设计CAD、设计“碎片化”,引入顾客DIY设计。利用RFID、传感检测、ZigBee等物联网与Web、WiFi、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等环节,实现物流能够保证正确的货物、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价格。积极引导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协作关系创新、企业管理信息化、商贸和咨询服务网络化。

五、结语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营改增”政策的出台为纺织产业协作关系的创新提供了政策基础,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结合了当下信息技术和消费者需求,是协作关系转型升级在现阶段的具体形式。纺织产业新商业生态圈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纺织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化融合,承接“中国制造2025”,使纺织产业面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郑桢.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胡庆.“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孙静,钟毓.“营改增”中促进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3(12):35-39.

[4]冯毅.“营改增”对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14(3):270-271

[5]杨宏伟,杨燕英,王明,徐柏军.“营改增”对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4(12):36-40

[6]靳正.“营改增‘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7]刘彦威.加快发展纺织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J].纺织导报,2013(4):33-34.

[8]苏珍珍.纺织转型制造业→制造服务业[J].中国纺织,2014(11):28-30.

[9]朱丹,林涛.产业服务平台战略下的中国外贸纺织服装业供应链转型之路[J].物流技术,2015(2):234-237.

[10]董德民.纺织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纺织学报,2012(12):89-94.

[11]魏艳秋.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绍兴纺织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9):26-27.

[12]张晓冬.对我国家纺产业转型升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思考[J].轻工科技,2015(10):89-91.

[13]于斌斌,陆瑶.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3(4):1-7.

[14]丁海军.嘉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5(2):73-81.

[15]李军训,王岳龙,彭苏秦.陕西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中资源整合的风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71-174

[16]华忻然,孙遇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优化路径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为例[J].企业导报,2015(1):115-116.

[17]肖红军.共享价值、商业生态圈与企业竞争范式转变[J].改革,2015(7):12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