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要:今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概念的提出,加上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升级战略的出现,创新成为了当今高校的热点话题。如何培养大学生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对于整个国家的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培育出具有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帮助。本文根据当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社会意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

随着全球科技化的浪潮发展,我国提出了诸多与创新相关的理念,比如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教育理念等等。少年强则国强,在各大高校内部队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培育复合型人才以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等有关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仍有差距,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水平,并完善大学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能力概述与构成

1.创新创业能力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会议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足以可见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现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指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前人已经发明或者提出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进一步改进方案,创造出新的事物。随着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科技的进步,创新的定义则变得宽泛了许多,创新是对知识的再创造,能够利用已经拥有的经验、知识来进行进一步创新活动的能力。创业的定义则是,如何建立企业并且将其发展并壮大的能力,对创业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等方面。以前的发展中,人们很少将创新与创业联系起来,随着技术的迭代与竞争格局的演变,谁掌握了创新的能力就能在市场抢占先机。新时代的创新能力,能够带来资本积累与增值的创新越多,创新的总体效益也将越大;新时代的创业,则是在创新思维主导之下的创业。创业能力对实践性的要求较高,对创业者来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所以,各大高校需要除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进行培训,还需要提供心理素质方面的辅导。

2.创新创业能力构成

人们常常把创新能力理解为“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创新的能力必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具备,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过不能够以偏概全。

创新创业能力最基础的就是对事物的观察,探索,需要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事物的特征,抓住关键点进行思考,实现创新。其次,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优秀的创新素养,这包括创新的意识、思维以及精神,最后,还需具备创业的潜能,拥有创新能力并不代表就具备创业的能力,创业相较于创新,更考验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创新创业大赛

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进社会的创新,普及大众创新。对于高校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创新创业大赛。

1.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有利于各大高校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许多院校纷纷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旨在专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环境的了解不够深,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还要考虑财会方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服务与相关保险法律知识等软环境服务。还需要专门的创新创业场地这种硬环境。也有助于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以前学院进行就业指导的老师可能并没有进行创业的经验,学办的老师或者代课老师将自己的所闻或者书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并不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性,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结果显示,全国只有8.25%的大学生创业者接受过非系统的创业教育,所以创新创业大赛的展开对加强创业教育的普及具有很强的推动性。

2.集思广益,增加创新创业的课题来源

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对于各大高校来说,除了是鼓励自家学生积极参与报名之外,还能够了解到其他院校的创新创业课题,能够更好地结合时代发展与实际需求,对自己院校也能够起到学习交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制度,既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力与活力,加深了与学校之间的友好合作,企业的参与提供了市场导向,也符合产学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课题,能够帮助学生在校内开展模拟公司运营,演练未来创业的内容,提前遇到为了可能面对的问题,积累经验,同时与实际工作要求接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举办各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训体系,进一步落实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丰富的课题实践来源,也能加强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将“中国制造”形象转为“中国智造”,保证在未来的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