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政府、高校、媒体、投资方及创业者所扮演的角色及价值主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以社会舆论倡导的创业活动和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投资活动之间出现价值裂缝,势必爆发严重的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用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比逗众筹

一、比逗众筹餐厅事件概述

比逗是由华南理工大学的几位学生在2014年发起的项目,通过向大学生众筹的方式开设餐厅,并让参与人全程体验创业过程。短短两年间,比逗就迅速在全国拥有五山比逗、龙洞比逗、暨华比逗、大学城比逗、高州比逗、上海比逗等十几家门店,并把商业模式拓展到网咖等其他领域。比逗众筹餐厅在广州甚至全国高校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坐拥7家门店,100多万精准粉丝,获得无数创业大赛冠军的光环,成为高校大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

但从2016年底开始,比逗餐厅却被接连曝出管理混乱、资金流向不明、股东集体投诉等问题,学生创始人纷纷离职,学生股东被以社会人士实际控制的“比逗餐饮”架空或出局,并被告知落下几十万的债务。比逗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争相追击的焦点,也瞬时间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近年来,投资圈这类事件不在少数,比逗众筹餐厅在大学生创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自2014年众筹形式在大学校园中被逐渐接受和推广以来,诸如“轰趴”、外卖、西餐、健身、旅馆、酒吧等经营性项目都通过众筹的方式开办,并为大学生创业者所津津乐道。而由于经营、管理、监督等问题,日积月累,终于在2018年频频爆发,数以百计的大学生众筹项目都经历了几乎相同命运的洗牌。

二、比逗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的价值缺失

(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缺乏法律知识,创业过程出现价值偏颇

例如,比逗项目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1.错把线下拉人头做众筹,比逗餐厅的众筹模式,采取的是纯线下拉人凑份子的集资模式,游走在非法集资的边缘,而股权型众筹作为互联网投融资模式,必不可少的中间平台在本次投资流程中完全缺位;

2.缺乏尽职调查,学生对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包括股权划分以及资产归属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前来集资的人也没有做详细的了解;

3.股份层层代持,学生股东并没有在比逗网络和比逗餐饮的工商登记中,而是由原始发起人代持或由代持人二次代持,随后发生股权稀释和挤兑,学生股东出局,法律风险极大;

4.缺位投后管理,财务预算和结算含糊,学生成了出了钱的假股东,团队发起人则夹在社会实际控股人士和学生股东中“腹背受敌”;

5.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启动法律手段,而是放任问题复制、蔓延,直至爆发集体诉讼。

(二)部分公众舆论缺乏社会责任,造星运动力捧创业英雄

创业比赛是政府为了鼓励全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而发动的区域性或全国性活动,旨在通过创业大赛,发现并扶持一批创业青年,帮助他们走过创业的艰难时期。近年来,创业大赛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也涌现出不少创业英雄和榜样人物。政府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经济增长,发放创业补贴;高校则响应号召,鼓励学生创业,通过创业比赛获得名次来树立学校的形象;而媒体则需要通过对典型事迹的挖掘,树立社会正能量,增加新闻卖点和阅读量。在这种共同的诉求下,政府、高校和媒体无形中成为塑造创业英雄的幕后推手,而大学生创业者也因此被贴上“90后创业”、“学渣创业”、“海归创业”等各种各样的标签。创业速成成为众多大学生学习和崇拜的偶像,也成为通过创业活动获取政府奖励和补贴的快捷途径。

(三)个别社会投资人士缺乏道德约束,利用学生募集资金

在比逗事件过程中,三位项目发起的社会人士,打着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旗号,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缺乏的特点,虚构出一个并不存在的股权比例,空手套白狼取得大股东的位置,利用学生的集资来开展商业活动,却为大学生冠上创业明星的美名。而随后当商业模式稳定且逐步拓展后,则先后通过各种方式排挤学生发起人和学生股东。在“双创”活动中,这种打着学生创业堂而皇之进校园的社会人士或所谓的“投资人”大有人在,美其名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就业实习,提供资金和项目,其实是借创业活动向学校要场地,要资源,要政策,或直接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利用学生之名经营盈利。究其基本原因,除了各方之间有直接的利益往来之外,缺乏社会公德和价值沦丧是其本质[1]。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归因

(一)外因:忽略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

社会学认为,以国家权力代替社会生活,会导致国家全能主义和社会生活政治化。双创活动在执行上出现了局部的偏差和错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业大赛项目林立。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至少参加5次以上各类创业大赛,而明星项目甚至数十次,重复参赛,重复获奖。

2.高校创业军备竞赛。高校纷纷建立创业学院,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吸引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应付各种上级考核和评比,而忽视学生真正需要的创新精神培养,往往导致场地空置,团队松散;

3.各地争相开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成立各种创业联盟、协会,举办各种创业沙龙、论坛和峰会,招募一大批创业导师,“双创”活动出现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问题[2]。

(二)内因:缺乏创业价值引领,急功近利

个别学生团队为创业而创业,趋利性质过强,导致一窝蜂情况频频出现。就创业活动而言,将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缺乏监督机制,引发管理危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相对于媒体而言,政府机构总是显得后知后觉,监督和反馈效率不高。

2.缺乏风险控制,诞生经济泡沫。资本对创新创业活动有助力作用,但当资本缺乏风险控制的时候,就会导致热钱流向创业,引发创业炒作,刺激出一轮又一轮的巨额融资;

3.缺乏行业公信,出现信任危机。创业炒作的结果,自然造成了行业公信力的缺失,出现信任危机[3]。

四、创业活动的价值重构

(一)创业者应利用价值观的稀缺性重构生产资源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通过这种思维和取向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4]。创业者应从这些负面事件中吸取教训,端正创业态度,认识到个人价值观通过个人行动作用于生产活动,社会价值观通过社会活动作用于生产活动,它们都对社会生产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只有自己的创业价值主张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

(二)政府主导加强创业价值观的塑造和重构

国家和政府在社会价值观塑造和重构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大力宣传正面人物形象,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播正能量。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创业负面事件,让他们在学习中吸取教训,免走弯路。政府部门应该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搞“运动式”创业,应该更多地鼓励创业者提高技术含量,坚持技术创新,而非“合伙造假”。通过法律手段、宣传手段、以及政策导向使创业者意识到创业不单单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改变世界、造福社会、创造就业,不能过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而铤而走险。

(三)高校社会协同培养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场所和学习场所,应站在“育人兴国”的战略高度加大创新创业工作力度。因此,从价值取向上高屋建瓴,通过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从社会、媒体、公益等入口去引导创业者和投资人拥有正确的创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这轮经济增长是否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力量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创业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正视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社会创业价值观的各种差异性,通过社会监督保证其健康发展的方向。

五、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育人兴国的根本动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创业的价值引领,正确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投身创新、艰苦创业,不单单是高校的责任,更是政府、企业、媒体以及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本贤,朱虹.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

[2]涂敏霞,刘艺非.新媒体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对广州青年价值观的趋势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1).

[3]郭晓薇.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状况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4]张军,刘明.大学生创业与主动性人格共生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作者简介:林钻辉(1982—),男,广东揭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