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展开主题讨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尽管同属体制内单位,但他们却因社会职能的不同,而在财务管理的内容与价值取向中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行政单位需通过政府采购来助力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事业单位则需依托中职和高职学校,通过政府采购来为各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养成提供平台。这就使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具有了一致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政府采购的主要内容为:采购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采购职业培训外包服务项目。由于上述政府采购内容具有显着的外部性,所以难以借助市场评价机制来约束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而创新财务风险控制方式则成为了必要。

经验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政府采购活动时存在“重立项、轻效益”的情况。所谓“重立项”是指,针对职业教育所需的政府采购属于专家采购范畴,所以在立项采购项目时往往会开展多次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所谓“轻效益”是指,随着项目采购完毕投入使用后,则较为对最终使用的效果作出全方位的评价。这样一来,便会间接弱化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度。显然,这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在要求相背离。基于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目的可界定为,在确保政府采购项目实现既定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防止财政专项资金出现漏损和无效耗费的情形。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所存在的不足

具体而言,可将财务风险控制所存在的不足归纳如下:

(一)财务内控环境有待完善

如上文所述,财务内控环境主要由组织架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内控文化等三要素构成。目前,财务内控环境有待完善主要反映在,内部治理机制还有待落实,内控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导引下,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在形式上建立起了内部治理机制,但在执行中却因缺乏有效的资金效益评价模式,而难以真正落实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主体责任。内控文虎可指代预算管理文化,因行政事业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存有职能化壁垒,这就使得内控文化难以在除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中生根。甚至在财务部门中,因其主要扮演着预算执行的角色,也使得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内控意识。

在开展政府采购活动中,因存在着明确的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所以在对待财政资金拨付这一事项上,显现出“重量、轻质”的现象。即,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还是财务部门更为关心专项资金能否到位和按时拨付,而对于政府采购项目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果并不关注。从而,就极易使财政资金出现错配或低效配置。

(二)风险研判意识有待加强

与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存在竞争压力,并在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过程中,也无如同企业那样的成本控制要求。由此,这就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的风险研判意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风险研判的内容主要为:针对具体事项,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可否持续。目前,不少地方政府背负着巨额债务,其中的原因便是不计成本的大搞城市建设,或者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可见,由于缺乏风险研判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无法建立有效的风控措施。

针对职业人才培养的政府采购中,行政单位采购的主要内容为职教培训项目,事业单位采购的主要内容为职教软硬件设施。显然,若存在着风险研判意识不足,行政单位在采购中便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最后又可能演变为项目承包人的道德风险。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则可能会降低对软硬件设施的使用效果,而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被浪费。政府采购依赖于招投标工作的开展,所以风险研判意识不强的问题还可以表述为: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财务非程序性决策的能动意识。

(三)经济主体责任有待落实

在传统视域下理解“落实经济主体责任”的事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具有明确的经济责任主体、在文本信息中能够明确经济主体的职责范畴以及一旦出现经济责任问题能够追溯和分解。实践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投资类的经济活动时,经济主体的职责范畴尽管能够在文本信息中得到界定,但事件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因果关系,又会为追溯和分解责任制造麻烦。再者,如果经济主体并未触犯财经纪律,同时其所做决策的效果也难以被客观评价,那幺最终连是否存在经济问题也无从谈起。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因执行着标准化的招投标流程,所以单就采购形式而言并无大碍。然而却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即中标方最终无法完全履行合约,或者外包后的服务质量难以达到甲方的要求。如,某高职院校在省优质校建设中,通过政府采购途径将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外包给了成都某家科技公司(项目经费共计120 万)。最终,该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甲方的要求。因在招投标过程中,这所高职院校并未派出任何与优质校建设有关的人员参与监标和评标,所以至今无法落实经济主体责任。甲乙双方妥协后的做法为,乙方继续对产品进行完善。

(四)资金使用效益有待重视

资金使用效益可在“产出/投入”关系下得到体现。资金使用效益的实现可从两个途径获得:1.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大化。2.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投入最小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需努力增大产品的外部性。

因此,在实现资金效益时,应沿着第一个途径展开。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重立项、轻效益”的问题。这里,笔者对该问题的成因作出分析:该问题的生成部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环境有关,部分则与难以界定产出量有关。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公共产品存在外部性而导致了市场失灵,所以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势必导致“产出”的模糊化。也正是这种模糊化的结果,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以党建工作促进财务内控环境的完善

1.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督导职能

在面对完善内控环境的重任时,行政事业单位需充分挖掘自身的政治优势,通过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督导职能来强化内部治理,以及塑造内控文化。具体的对策为:基层党支部应在本单位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推动下,首先落实党员干部的财务内控职责。在此过程中,需结合其岗位工作内容和领导职责范畴,在二级部门党政联席会议上就部门重大财务决策开展民主商议与决策。在此基础上,应在基层党支部所提供的组织保障作用下,强化普通党员职工的财经纪律意识和节约意识。最后,在支部全体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下,在二级部门培育出内控文化。

2.将业务学习融入组织生活中

完善财务内控环境的目的,在于为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强大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所以在增强支部成员财经纪律意识和内控意识的同时,还需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财务风险防范的手段。为此,可将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业务学习,纳入到支部的组织生活之中。笔者建议,在定期的组织生活中,基层支部可邀请本单位财务人员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支部书记也可以在组织生活中以案例剖析和播放有关视频的方式,增强支部成员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在二级部门党政联席机制下,再在部门全员中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二)以专家治理加强财务风险的研判能力

1.以专家信息库加强在线联系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某种意义上也参与着投资活动,如政府采购。因此,如何在投资活动中建立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应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所需思考的问题。针对诸如职业人才培养、公益性职业培训项目的实施,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以专家信息库来加强在线联系。如,县域政府在举办旨在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培训项目时,可与专家在线进行业务交流和咨询。交流和咨询的内容可以为,适合本土的农民培训项目有哪些,以怎样的方式开展培训更有效。在专家的指导下,不仅能保障域内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权益,也能防止财政专项资金被错配或无效配置的情况发生。

2.运用德尔菲法支持重大决策

对于重大决策而言,则可以运用德尔菲法来获得帮助。所谓“重大决策”可以界定为,总投资额度超过(包括)5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或者关系到落实党中央惠民政策的重大民生工程。运用德尔菲法的流程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职能部门首先联合作出政府采购草案,并将草案在线提交给所选定的专家。为了获得预期的决策效果,可以分别选择不同领域的专家,如来自高校、政府人力资源部门、用工企业等。专家需在规定时间内对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在获得专家反馈后,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草案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然后再将修改稿提交给专家。最后,结合专家的第二次反馈形成正式方案,并作为评标的重要依据。

(三)以风控目标管理落实二级部门责任制

1.终身责任制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显着的外部性,所以无法利用市场原则来对资金投资效益作出评价。然而,却可以在终身责任制的制度安排下,以相关决策将部分财务风险扼杀。以政府采购为例,针对职业培训项目的政府采购项目,行政单位可将主体责任落实到社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事业单位则可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技术团队之中。在终身责任制的情况下,部门内部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在整个采购中需承担领导责任。同理,在专业技术团队中以任务书为依据,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若是总负责人则需为最终的采购事故担责。由此,这就能从根本上防止财务决策的随意性和任意性。

2.引入项目制度明确经济责任

为了使经济责任更为具体,在专项财务决策事项中可引入项目制。如,行政单位在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职业培训工作时,便可组建项目组。其中,项目负责人对该政府投资项目负总责,并担负分工和督导组员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事项。再如,事业单位在开展针对退伍军人的职业培训工作时,也可组建项目组。该项目组负责人对政府采购项目负总责,并对项目实施中的质量管控承担督导职能。这样一来,就能下沉经济责任的认定幅度,并在项目小组中明确各成员的经济责任。

(四)以政府会计制度为导引重视资金效益

1.解构出产出的具体体现方式

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对资金效益的重视程度时,需为他们提供评价资金效益的手段。笔者认为,仍需在“产出/投入”关系下来建构手段,当前应根据具体事由解构出产出的具体内容。以行政单位所举办的农民职业培训项目为例,由于财政投资额度一定,所以需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当然在实践中可遵循满意原则。笔者将产出的内容解构为:农民的满意程度、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水平、用工企业的好评度等。其中,农民的满意度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水平可以年度为单位,以样本调查的方式来获得加权平均数;用工企业的好评度可以月度为单位,以上门访问、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得。

2.优化资金效益评价主体组成

在评价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时,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同样以农民职业培训项目为例,应将驻村干部、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用工企业的班组长、培训教师等纳入到评价主体之中。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本文的立论中,充分考虑到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在社会职能中的不同,进而选择政府采购作为研究财务风控的背景,便能以交集的形态兼顾这两类单位的财务风控实际。另外,在研究中笔者也重视挖掘行政事业单位的政治优势,使党建工作成为控制财务风险的坚强后盾。最后笔者再次强调,在识别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时,需区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控制策略做到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