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特级教师)

一、问题解决,感受策略的多样化

师:一到六年级,我们研究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有画图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策略。

生:有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还有假设的策略、尝试的策略。

师:的确,在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策略,将给问题解决带来很大的方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综合运用这些策略,灵活地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师:课前,大家已经运用各种策略,尝试着解决了这一问题。下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分享过程中,请大家着重关注一下,他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运用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什幺帮助。

师:接下来,我们将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题策略。

生:我是这样思考的,已知女生有27人,但女生对应的分率不知道,而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用就求到了女生所对应的分率,也就是女生占全班人数的所以求到总人数是45人,再用(人),求到男生有18人。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解决思路与策略?

生:他是想办法找到女生人数和对应的分率,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师:寻找对应分率,是我们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也是通过找对应分率来解决问题的。只不过,我在解决问题之前,画了一幅线段图,这样看起来就更直观清楚了。(出示下图)

师:看来,画图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把数量关系梳理得更加清楚,解决问题也更加方便了。

师:他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使用了哪一条策略?

生:我觉得他使用了转化的策略,他把分数问题转化成“份数”问题,也就是整数问题来解决,这样更方便。

生:我也是运用份数的思路来解决的,而且也画了一幅图,这样理解起来也更方便一些。(出示下图)

师: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综合运用了转化与画图的策略,真棒!

生:我也是用转化的策略,但我是把分数转化成比来解决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说明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是2:5,那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就是 2:3,27÷3×2=18(人),所以,男生有18人。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与策略,你发现了什幺?

生:他们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生:我发现,他们俩的策略本质上是一样的。比也好、份数也好,其实都是将分数问题转化成了整数的思路来解决,这样更容易一些。

师:善于在貌似不同的方法背后,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这需要深刻的洞察力,真棒!还有不同的策略吗?

解:设总人数为x人。

师:显然,这位同学是借助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不过,仔细体会一下,你觉得方程的思路背后,有没有隐藏着什幺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我觉得是假设的策略。总人数未知,所以他假设为x,这样,解决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师:的确如此。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我们会运用一些显性的策略,而有时,我们可能会运用的一些隐性策略,它们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有什幺发现?

生:我发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

生:我特别喜欢画图的策略,因为图一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了。

生:我发现,有些策略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比如画图,而有些策略是隐藏着的,有时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发现,但实际上已经运用了。

二、问题解决,体会策略的适切性

师:华联超市里足球与篮球个数的比是4:7,足球比篮球少30个。超市里的足球有多少个?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运用相关的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时,你运用了怎样的策略?

生:我是把比转化成份数来做的。足球与篮球个数的比是 4:7,说明足球有 4份,篮球有7份,足球比篮球多3份。所以,30÷3×4=40个,足球有 40个。

生:我也是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的。我把比转化成了分数。足球与篮球个数的比是4:7,说明足球占总数的篮球占总数的用110(个),求到足球和篮球的总数是110个,再用110×

生:我也是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决的。足球与篮球个数的比是4:7,说明足球占篮球的,用(个),得到篮球的个数,再用=40(个)求得足球的个数。

生:我是列方程来解决的,我用的是假设的策略。

解:设足球有x个,篮球有x+30个。

师:有没有同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选择了画图的策略?

生:没有。

师:不是说,画图很直观,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很清楚,不画图也能很方便地解决问题。

师:看来,有时我们不能为了策略而策略。策略,只在需要时才来使用它。不过,比较上面的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我更喜欢第一种。

生:我觉得,直接把比转化成份数,这样思考起来又简单、又清晰。

师:看来,解决同一问题时,我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策略。但在所有策略中,我们还是要选择最适合这一问题本身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也许,策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问题解决,体验策略的丰富性

师:最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道稍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然后再比较一下,用哪一种策略最简便、最快捷。

出示问题:

(1)乐乐今年13岁,他的妈妈今年40岁。再过多少年,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收集相关资料,以备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时,你运用了怎样的策略?

生:第一题,我是把比转化成份数来思考的。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说明乐乐的年龄是2份,妈妈的年龄是5份,妈妈的年龄比乐乐多3份,而我们知道,年龄之间的差是不变的。40-13=27(岁),27÷3×2=18(岁),18-13=5(年),再过5年,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 2:5。

生:我是通过尝试来解决的。乐乐今年13岁,他的妈妈今年40岁,如果过1年,他们分别是14岁和41岁,不符合2:5的要求;如果过2年,他们分别是15岁和42岁,还是不符合2:5的要求。就这样一直试下去,我发现过了5年,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8岁和45岁,这里他们的年龄比正好是2:5。

师:没有算式,通过一一尝试,我们同样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尝试的确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好策略。

生:我也是尝试的,但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既然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那幺妈妈的年龄一定要是5的倍数,而且得比40大。于是,我就从45开始尝试,结果一试就成功了。

生:我的方法和他很类似。既然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那幺他们的年龄和一定要是7的倍数。现在,他们的年龄和是 12+40=53(岁),不是 7的位数。所以,接下来,我只要在比53大的数中,寻找7的位数,看看哪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56是第一个7的倍数,但56-53=3(岁),3÷2=1.5(岁),不符合实际情况。再试,63是下一个 7的倍数,63-53=10(岁),10÷2=5(岁),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再过5年,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

师:两种思路异曲同工,都能在比和倍数之间找到某种对应关系真的很棒!还有不同的思路吗?

生:我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而且我还发现,像这些复杂的问题,只要能够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虽然有点麻烦,但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

解:设x年后乐乐和他妈妈的年龄比是2:5。

师:看来,方程的适用性特别广泛。掌握了方程的策略,我们能够解决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了。关于第二题,大家又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生:我是运用方程的思路来解决的。

解:设音乐组的男生有x人,女生就有180-x人。

生:我一开始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我就一一进行了尝试。我觉得这种办法虽然笨了点,但还是蛮管用的。

师:其实,尝试的方法貌似有点原始,但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它的确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呢。

生:我是画图来解决的,我发现,图一出来,思路就出来了。(出示下图)既然男生人数的和女生人数相等,我就画出了如下的线段图。从图中,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男生和女生一共9格,180÷9×5=100(人),音乐组有男生100人。

师:看得出来,在解决这两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同学们都调动自己的所有经验,运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角度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希望在未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更多地积累策略的经验,并在遇到新的、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