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锋

近期参加了一次研课活动,欣赏了浙江省杭州卖鱼桥小学南欲晓老师执教的《速度、时间、路程》。本课学习活动设计精妙,巧用多次比较促进学生对较为抽象的速度概念的理解,让“速度=路程÷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速度的内涵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本文通过片断来洞悉南老师的匠心设计与精彩演绎。

片断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比快慢的经验

学生观看苏炳添参加东京奥运会短跑比赛的一段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跑步比赛比的是什幺吗?谁跑得最快?

(屏幕显示苏炳添东京奥运会100 米半决赛跑出9.83 秒)

师:100 米跑了9.83 秒,这句话里面藏着什幺信息呀?

生:100 米是跑道的长度,9.83 秒是跑的成绩。

师:这个成绩我们常常指的是什幺?

生:时间。

师:100 米是跑的长度,在数学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叫路程。

(板书:路程)

师:苏炳添跑100 米只要9.83 秒,人称亚洲飞人。跑步比赛就是要比什幺?

(板书:比快慢)

师:(演示跑步动作)今天我们就来比快慢,你会比快慢吗?

生:可以这样比,跑同样长度,比时间,比谁花的时间少;还可以比同样时间内,比谁跑得远。

师:真厉害,他刚才说比快慢有两种方法,大家听懂了吗?

(出示:a 同学走240 米,用时3 分)

(学生说出240 米指的是路程,3 分指的是时间)

(出示:b 同学走210 米,用时3 分;c 同学走240 米,用时4 分)

师:a 跟b 比,谁快谁慢?a 跟c 比,谁快谁慢?你是怎幺比的?

生:a 同学走了240 米,用时3 分钟,b 同学只走了210 米,用时也是3 分钟。a 同学走的路程比b 同学多,但时间是一样的,所以a 同学快。

师:什幺一样,什幺多,就快?

生:他们用的时间一样,但是a 比b 走的路程更远,肯定a 快。

师:时间一样,a 同学的路程多,所以就快。那幺a 跟c 比呢?

生:他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但是用时是c 比a 多1 分钟,所以a 同学快。

师:路程一样,时间少了就快;时间多了,反而慢。

生:对,路程一样,比时间。

【赏析:南老师从苏炳添参加东京奥运会的短跑成绩聊起,聊到了怎幺比快慢,再结合学生走路比快慢,通过两次比较,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生活经验,总结出“当时间一样,谁的路程多,谁就快;当路程一样,谁的时间少,谁就快。”比较过程非常自然,有利于学生明确比快慢的两种不同比较路径。】

片断二:通过数形结合,优化比快慢的方法

师:现在又来了d 同学。a 同学走240 米用时3 分钟,d 同学走180 米用时2 分钟。a 和d 到底谁快谁慢呢?

[交流学生算式:a:240÷3=80(米),d:180÷2=90(米)]

师:240 米是a 的路程,3 分钟是a 的时间,80 米是什幺意思?

生:a 同学每分钟走80 米。

师:我要把他说的哪个词写下来?走了多少米?

(板书:每分钟80 米)

师:如果把240 米画出来,把3 分钟也画出来。现在这个图里缺了什幺?我该怎幺把它画出来?

生:把240 米平均分成3 份,每份的长度就是每分钟的长度。

(动画分步演示3 个80 米累加,如下图)

师:240 米被1 分钟、1 分钟、1 分钟地平均分成了几份?这80米还“藏”着什幺?

生:每分钟。

师:这位同学不是用3 分钟走240 米比的。他把3 分钟变成了多少?那240 米就被分成了3份,每份多少米?原来他是把时间变成1 分钟,路程就被分成只有80 米,如下图。

师:你能说说第二个算式里的90 米该怎幺得到吗?

生:把180 米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90 米。

师:用1 分钟去分,得到90米,还有1 分钟,也是90 米。原来这90 米是1 分钟、1 分钟分出来的,如下图。

师:把2 分钟变成1 分钟。用180 米除以2 分钟,得到90 米。这样1 分钟对应90 米,如下图。所以谁快,是不是就知道了?

师:你们把3 分钟、2 分钟都变成1 分钟。1 分钟80 米,1 分钟90 米,用的是刚才哪个比较方法?

生:时间相同,比路程。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呈现学生资源:180÷2=90(米),90×3=270(米),270 米>240 米]

师:他用的是哪种方法?

生:时间相同,比路程。

师:270 米是谁走的路程?对应几分钟?240 米是什幺意思?240米也对应3 分钟。现在知道怎幺比了吗?

师:看来你们都喜欢第一种方法。时间一样,比路程。

师:他把时间定为1 分钟,他把时间定为3 分钟,我把时间定为6 分钟,都行!你最爱把时间定为几分钟,比快慢最方便?

生:我认为最方便的方法应该是把时间变成1 分钟。

师:有同学将路程变相同吗?

师:一般的人都会选择时间相同;时间相同时,一般的人又选择把它变成1 分钟,这样比较方便。

【赏析: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南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走240 米,用时3 分”和“走180 米,用时2 分”判断谁快谁慢进行多维比较,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感悟,在学生理解“把时间定为1 分钟、3 分钟、6 分钟都可以”时,进一步优化方法,明确“时间一样比路程”,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把时间定为1 分钟比快慢更方便”的认识。南老师以学为中心,顺应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多元表征速度的同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片断三:构造问题情境,丰富比快慢的感知

(出示苏炳添6.43 秒跑60 米的图片)

师:大家从这个计时牌上看到了哪两个数学信息?

生:我们可以看出他跑的路程和时间。

师:他跑60 米用6.43 秒,他跑得快还是慢呢?

师:假如跑60 米,时间没有了,会——?同桌说说看。

生:跑60 米,假如没有时间,比赛就决不出胜负。因为你跑得再快,没有时间也是白跑!

生:我觉得如果他花的时间很久的话,别人会认为他非常慢。

师:如果没有时间,那就没有胜负。胜负换个词就是什幺?

(教师圈出黑板上的“快慢”)

师:如果时间丢了,就把什幺也丢了?那就是把快慢也丢了。

(课件呈现:假如跑了60 米,用时1 秒,那——)

生:1 秒有点太快了吧。1 秒非常短,我觉得人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到了。

师:大家看窗外,自己想象看到60 米的地方,目光穿越出去,嗖一下就到了!

师:苏炳添会对他说什幺?

生:你也太快了吧!是神仙吗?

(课件继续呈现:假如跑了60米,用时1 分钟,那——)

生:我觉得那也太慢了,我50米测试只用了11 秒多。

(课件继续呈现:假如跑60米,用时1 小时,那——)

师:请一个同学演一演,给他1 个小时,跑60 米。

师:假如在60 米后面加上时间,会有什幺感觉?

生:我认为有了时间才会有快慢的感觉。

师:有了时间就有了快慢的感觉。没时间不行,有了时间乱来也不行。请看下图连线。

师:乌龟60 米,缺了时间?猎豹30 米,缺了时间?光30 万千米,缺了时间?请你把时间送给它们。想一想,连一连。

师:乌龟爬60 米,送它什幺时间?你为什幺送它1 小时?

师:我们都知道龟爬形容慢,所以60 米,乌龟慢慢爬要1 个小时。如果猎豹1 分钟跑30 米,苏炳添会告诉它什幺?

生:太慢了,所以猎豹跑30米要1 秒。

师:看外面30 米处,嘀嗒,猎豹到哪儿了?那幺光呢?

生:我觉得也是1 秒,因为光年是测量宇宙的,宇宙无边无际,要把每秒传播速度拉得大一点,所以用1 秒。

师: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所以选择时间1 秒。滴答一下,30万千米,超级快!

【赏析:南老师结合苏炳添6.43 秒跑60 米创设了一个连环情境,设计四连问:“假如跑60米,时间没有了,会——”以及“假如跑60 米,用时1 秒、1 分、1 时,那——”,引发学生想象、思辨、调整,教师还与学生一起演示快慢不一的运动状态,让学生在表达、演示、比较的过程中真切而强烈地感受比快慢与长度、时间两个量有关,缺一不可,增强有了时间才会有快慢的感觉。看图连线题设计了一组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现象,引领学生在多向交往中加深体验与感悟,寻找合适的参照,如与自己跑步比较,与苏炳添跑步比较,丰富学生对速度的感知,在多元对比中不断滋养学生的量感。】

片断四:设置认知冲突,深化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出示阅读材料,学生完成练习)

师:请你找到他们争论的问题在哪里?

生:这里的问题是,虽然他们的路程是一样的,但他们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是1 秒钟飞8 千米,而小青骑自行车是1个小时才前进了8 千米。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师:问题在8 千米身上对不对?为什幺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比了路程,没有比时间!

师:8 千米丢掉了什幺?

生:时间。

师:第一个8 千米用1 秒,第二个8 千米用1 小时,在答案上怎样才能把秒、时给带上呢?

生:加一个斜杠。

师:加一个斜杠?再加个什幺?

学生补充:再加个1 秒。

师:1 秒还是秒?谁知道怎幺读?

(教师指着8 千米/秒、8 千米/时引导学生读出两个数量)

师:真厉害,它们分别读作8千米每秒、8 千米每时。

师:丢了的时间捡回来了吗?

生:捡回来了。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刚才研究了几位同学、乌龟、猎豹、光以及“神七”飞船的相关数据。我们都是用来比什幺的呀?

生:比快慢。

师:快慢身上藏着哪两个信息?

生:时间和路程。

师:谁来找找看,这里时间和路程在哪里?用来比快慢的这些时间有什幺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一个数字1,然后加一个单位。

师:真棒,一个数字1 带一个时间单位就叫“一个单位时间”,就是1 分、1 秒、1 时。好,仔细看屏幕,路程在哪里?读出来。

(学生读出课件上所有路程,教师将这些路程圈出来)

师:我们都用一份的时间比出了这样一份的路程,用来比较它们的快慢,数学上称它为速度。我们以后不说比快慢了,就说比速度。如a 同学走路的速度是80米/分,b 同学走路的速度是90 米/分。当8 千米后面加“/小时”,两个单位加在一起的时候就叫复合单位,可以用它来比快慢!

【赏析:南老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比较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平息自行车骑速和“神七”速度的争论活动中自然产生使用一个新单位表示运动快慢的需求。这一刻,用来表示速度的复合单位顺势而生。南老师再通过对一组数量的聚类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由选定一个单位时间比快慢的经验深化对速度内涵的理解。】

片断五: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师:下图是温州到上海的路程和时间表。你们有办法算出速度吗?

[呈现学生错误资源:600÷4=150(千米)]

师:请你们做老师,你们会给他什幺建议?

生:我会建议他画一个斜杠,加上另外一个单位———时。

师:如果把时间丢了,那就不是快慢了。你们自己说的,时间丢了,就跑输了!

师:这个速度,是怎幺算的?

生: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呈现:速度=路程÷时间)

师:把这里的4 小时变成1小时,600 就变成了150。猜猜看,1985年的速度比2015年可能要怎幺样?如果时间是10 小时,你们会算速度吗?请列出算式。

师:猜猜在不久的将来速度可能是多少?如果速度是300 千米/小时,会算时间吗?

生: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

(呈现:时间=路程÷速度)

师:温州到杭州大约有4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从温州到杭州,3 小时能到吗?

(学生计算,教师收集并呈现学生资源)

师:刚才算出的450 千米是什幺?他是怎幺算路程的呀?对,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

(呈现:路程=速度×时间)

【赏析:南老师联系生活实际,以温州与杭州之间的距离为素材设计练习,将求速度与求时间等问题融于一题,在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认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常见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的认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函数思想,即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