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正妹

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一、改造学习情境,为概念理解创造外部条件

在苏教版教材中,这一教学内容直接通过例1 的分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在例2 的教学中开展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即按每份多少,一份一份地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配合例2 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分东西的活动。情境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承重墙,如何创设生动、有趣、有效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笔者重新改造学习情境,创设更为适应新知探究的外部条件,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实效,使情境成为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首先回忆引入在一二年级学数学时,通过数一数、分一分认识了数、学会了加减法、认识了乘法,今天我们的分一分、数一数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以此引入今天的学习探究。而后面的学习探究以及巩固练习则自然串联在生活情境中进行。

以上的情境改造让学生感受到:一是新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也是在分一分中获得的,更有亲切感;二是所有情境的操作均来自于生活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认知,这为实践后的比较、比较后的理解建构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二、改进学习活动,为概念理解构筑梯度序列

如果说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前提与基础的话,那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优化则是促进学生对概念理解建构的主阵地。笔者围绕“感知认识平均分”“理解学会平均分”“体验回味平均分”“延展发现平均分”这四个主要步骤,构筑起整节课的教学框架与板块,以支持学生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实践分类,感知认识平均分。

(教师由一二年级分一分中唤醒学生的经验,再利用经验引出本节课例1 的分一分)

(1)出示例1:把6 个桃分一分,你想分成几堆,结果是怎样的?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分法。(图1)

(3)仔细观察大家的几种分法,虽然分的结果不相同,但也有相同之处,想一想,你觉得哪几种可以分成一类,理由是什幺?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说明:像这样(图2)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师:那生2、生3、生5 的这三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幺?

(5)练习判断。

出示“想想做做”稍作改变后的第1 题,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第一种为什幺不是平均分?你能移动最少的萝卜使它变成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教学平均分的含义是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这个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就在指尖上。”课始,将教材例1中的两次活动进行整合,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在学生自由操作后,展示、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经历“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学生首次接受“平均分”概念,需要及时消化和巩固,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后,通过不同分法的比较,追问为什幺有的分法不是平均分?再让学生判断“想想做做”变化后的第1 题中的两种分法,在反例中加深巩固“平均分”概念。引导学生从共同特征中抽象出“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属性: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操作辨析,理解学会平均分。

操作辨析一:出示例2。

(1)增加桃的个数,分法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你还会分吗?(出示例2)读一读,你知道了什幺?问题是什幺?要想知道可以分给几人?怎幺分?

(2)同学们用8 个圆片代替桃分一分、说一说,再在《作业纸》上圈一圈、填一填。

(3)展示分享。

(生1 上台展示边分边说)

教师追问:为什幺2 个一份?得出是每2 个一份,再看着分的结果引导说一说,把8 个桃,每2 个一份,分成了4 份,就是可以分给4 人。

(生2 上台展示圈画的结果)

教师追问:为什幺2 个一圈?得出也是把8 个桃,每2 个一份,分成4 份,就是可以分给4 人。

(4)比较两种“分”和“圈”的过程有什幺相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把8 个桃,每2个一份,分成了4 份。所以都可以分给4 人。

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每份分得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操作辨析二:完成“试一试”。

师:分桃中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老师带来了12 支铅笔想奖励给大家,把12 支铅笔,每2 支一份?可以分成几份,也就是能奖给几人?

师:谁来分一分、说一说?看清楚他是几支一份的?把结果齐说一遍。

师:12 支铅笔还可以每几支一份,分成几份呢?也就是能奖给几人?(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独立分一分,并照这样子说一说、填一填吗?)

12 支铅笔,每()支一份,分成()份,就能奖给()人。

(学生汇报,教师展示结果)

师:比较这里几种分法,你有什幺发现?

小结:要分的总数不变,都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每份分的支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得到奖励的小朋友就越多;每份分的支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得到奖励的小朋友就越少。

【设计意图:两次操作都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整体建议和要求。在例2 和“试一试”开展平均分的比较,让学生经历探究平均分分法多样化的过程,进一步感知都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够分成这样的几份,就是能分给几人,帮助学生感悟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归纳概括平均分的本质内涵。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3.巩固应用,体验回味平均分。

(1)看看生活中我们分东西的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结果。

(2)比较三题分的东西不同,总个数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发现了吗?

(都是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每份的个数也相同,都是平均分)

(3)出示第三题,气球没有像之前一样排开来,你们怎幺这幺快就知道分的结果了?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倒着想,也能推出来,真棒!

4.总结分享,延展发现平均分。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在分一分、数一数中又学会了什幺本领?什幺是平均分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教室里找到“平均分”的事例,讲给同学们听。回去后在生活中再找找,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设计意图:第3 和第4 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情境中,去比较、去发现、去回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应用等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改变学习方式,为概念建构激活感知内需

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在认识与建构平均分这一概念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体验平均分”方面,主动参与、有意义接受这个概念,成了我们教学所要努力的方向。

若要实现上面的主动参与、有意义接受,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也就是“教对学生可见,学要对教师可见”。举例来讲,教师在组织例1中的两次活动不是分散进行,而是整合进行,在多样化的分法后观察比较,再分类,从而凸显平均分的特点,体验平均分的含义;例2 学生独立操作后,教师组织对圈画方法和分一分方法的比较;试一试后对多种分法的比较发现;练习巩固后对不同数量不同物品分法的比较都直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做一是通过大任务驱动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由教向学的转变;二是结合低段学生特点,在动静结合下强化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感知体验,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下,从主体内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表达的需求,从而实现学生由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