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斌 王立新 李正祥等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15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改良斜扳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 结果 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9.74%,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00%,总有效率为93.4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ODI、VAS评分和生存质量各个项目上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改良斜扳法;急性腰扭伤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1-009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roved oblique traction treating acute lumbar sprain,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level. Methods A total of 304 patients with acute lumbar sprai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Febr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for 152 cases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mproved oblique tract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control rate was 19.74%,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00%.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linical control rate was 50.00%,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4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had evident difference(P <0.05)The ODI, VAS score and life quality of two groups had evident difference(P <0.05),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roved oblique traction treating acute lumbar sprain has satisfying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Improved oblique traction; Acute lumbar sprain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以卒然感受暴力、腰部活动姿势不正确或跌仆闪挫等后出现腰部不适或持续性剧痛,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为主要表现,一般以青壮年为主。治疗上以卧床休息加适当理疗为主,而若治疗不当不仅患者疼痛难以缓解,容易转变成慢性,且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基于以上情况,对急性腰扭伤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4例来自本市中医院推拿科和骨伤科的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152例,男118例,女34例,年龄 20~56 岁,平均(31.7±3.7)岁;病程最短2 h,最长3 d,平均(7.7±1.2)h。观察组152例,男114例,女38例,年龄 21~58 岁,平均(32.1±3.9)岁;病程最短2.2 h,最长4 d,平均(7.9±1.4)h。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急性腰扭伤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条,第101款“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急性损伤在2 h以上,无出血倾向,未合并有严重的椎管占位、椎体骨折等情况。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方法为口服扶他林缓释片 75 mg/次,1次/d。另外简易腰围固定,卧板床休息。

观察组则予以改良斜扳法进行,以活血理筋调整、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以改良斜扳法为核心的解痉、调整、通络为治法。具体方法如下:①解痉止痛:患者取俯卧位,先按揉委中穴约2 min,在痛点周围按摩约5 min。②调整关节紊乱情况:A.患者取患侧卧位,先对病变处进行揉按、弹拨法,约2 min;B.调整患者体位情况,一般原则是上位屈髋屈膝,下位伸膝屈髋,术者一手置于患者肩前,另一手屈肘置于臀部,顺势置于腰背部,两手一只向外,一只向内,进行腰部的斜扳;C.进行以上动作直至腰椎生理极限位后调整病变节段,直至以出现扳动点为宜,以听到“喀嚓”关节声为调整成功,少数也以手感为主; D.痛点及周围施以按揉等放松手法,约1 min。③化瘀通络:患者取俯卧位,以凡士林为介质,在痛点周围及腰骶部施以擦法,透热为度,约2 min。以上每日1次,共治疗5 d。

1.3观察指标

参考相关的标准[2,3]进行疗效评定:临床控制为腰痛基本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不受任何限制,疗效指数≥90%;显效为腰痛大部分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轻微受限,70%≤疗效指数<90%;有效为腰痛部分解除,从事日常活动受限,或能从事轻工作,身体活动受限,30%≤疗效指数<70%;无效为腰痛无缓解或加重,不能工作,身体活动极度受限,疗效指数30%以下。另外,参照Os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VA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安全性和生存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统计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9.74%,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00%,总有效率为9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ODI问卷表、VAS评分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ODI、VAS评分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在ODI、VAS评分上改善更加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各个指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情况比较分析

对照组治疗后16例有胃肠道反应,其中4例有头晕不适症状,2例被迫停止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未出现有骨折、脱位、晕厥、病情加重、皮肤破损等情况,且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血瘀腰痛”、“腰部伤筋”范畴。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受损形成的一种气滞血瘀证[4]。有记载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这说明急性腰扭伤上在外力力量和局部的活动不协调造成的肌肉筋骨撕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5]。治疗上有记载“……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改良斜扳法就是基于以上理论,选择按揉、弹拨、滚法等手法以解除肌痉挛,选择斜扳法则调整了后关节错位,选择擦法则施以活血化瘀通络[6]。首先,采用改良按揉法除了俯卧位上腰骶部痛点及周围操作外,偏重在侧卧位上进行操作,这样有助于肌痉挛的松解,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瘀血的吸收,加速致痛物质和酸性代谢物质的消除。而改良斜扳法则取代了传统的斜扳体位,两手在同一方向上轻缓小幅度数次摇动腰部同时,逐渐过渡到两手反方向转动腰部,起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作用,而当腰部转到30°左右的病变节段的扳动支点时,只需用较轻的力量就能扳动该点[7,8]。所以,该方法的操作要点是要掌握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其优点是手法操作能掌握力度,安全性高,有助于纠正小关节紊乱,缓解滑膜嵌顿,能很好地维持力平衡的外源性结构,能调整局部肌肉和韧带张力和附着处应力状态。最后采用擦法则能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用[9,10]。

从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改良斜扳法首先是通过局部按法等操作,目的是缓解痉挛僵硬的腰部肌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在紧张痉挛条件下骤然收缩,牵拉损伤引起纤维环破裂[1,5]。斜扳法则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因为手法刺激后会加强大脑皮层抑制作用,提高痛阈,而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决定手法能否达到镇痛的主要因素。斜扳法属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能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对突出物的压迫疼痛的感受性,提高大脑皮层的痛阈,消除骶棘肌紧张和痉挛,最终达到镇痛作用[6,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在临床效果和ODI、VAS评分、生存质量上均有显著改善,说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就我们的治疗体会而言,改良斜扳法最大的优势是通过患者主动旋转摆动体位,通过患者挺腹、肩向后,髋向前,主动旋转腰部到最大幅度,直至置棘突上的手指有活动感,且在锁定过程中要遵循脊柱-骨盆-髋腹运动学规律[4,12],促使肩部之肘逐渐轻轻推肩向后,突出肩向后幅度,使腰椎扭转中心进一步下传,若配合穴位治疗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13]。且在斜扳过程中手法要适当,要充分体现出“轻、巧、柔、和、准”的操作特点。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和患者充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李秀彬,李正祥,等. 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0):716-717.

[2] 陈达祥. 腰椎手法推拿结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3,8(6):656-658.

[3] 杨铁伟,周玮.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以小关节错位为主的急性腰扭伤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8(8):1348-1349.

[4] 朱宁,张斌,冯平,等. 推拿改良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3-15.

[5] 郑明海. 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86-187.

[6] 王立新. 针刺夹脊穴配合改良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97-98.

[7] 高晖,林木南. 改良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36例[J]. 福建中医药,2010,37(4):25.

[8] 包新任,王琦,彭林,等.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0-311.

[9] 吕燃,谢杰伟. 斜扳法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5(4):311-312.

[10] 王立童,詹红生. 推拿和推拿联合定点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8):745-747.

[11] 豆梦琳,方舟,周楠,等. 中医斜扳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研究[J]. 医用生物力学,2013,28(3):304-309.

[12] 陈永锋. 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9):167-169.

[13] 陈鹏,王麟鹏, 刘存志. 针灸治疗腰痛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38-39.

(收稿日期:2013-09-30)

1.3观察指标

参考相关的标准[2,3]进行疗效评定:临床控制为腰痛基本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不受任何限制,疗效指数≥90%;显效为腰痛大部分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轻微受限,70%≤疗效指数<90%;有效为腰痛部分解除,从事日常活动受限,或能从事轻工作,身体活动受限,30%≤疗效指数<70%;无效为腰痛无缓解或加重,不能工作,身体活动极度受限,疗效指数30%以下。另外,参照Os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VA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安全性和生存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统计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9.74%,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00%,总有效率为9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ODI问卷表、VAS评分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ODI、VAS评分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在ODI、VAS评分上改善更加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各个指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情况比较分析

对照组治疗后16例有胃肠道反应,其中4例有头晕不适症状,2例被迫停止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未出现有骨折、脱位、晕厥、病情加重、皮肤破损等情况,且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血瘀腰痛”、“腰部伤筋”范畴。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受损形成的一种气滞血瘀证[4]。有记载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这说明急性腰扭伤上在外力力量和局部的活动不协调造成的肌肉筋骨撕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5]。治疗上有记载“……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改良斜扳法就是基于以上理论,选择按揉、弹拨、滚法等手法以解除肌痉挛,选择斜扳法则调整了后关节错位,选择擦法则施以活血化瘀通络[6]。首先,采用改良按揉法除了俯卧位上腰骶部痛点及周围操作外,偏重在侧卧位上进行操作,这样有助于肌痉挛的松解,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瘀血的吸收,加速致痛物质和酸性代谢物质的消除。而改良斜扳法则取代了传统的斜扳体位,两手在同一方向上轻缓小幅度数次摇动腰部同时,逐渐过渡到两手反方向转动腰部,起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作用,而当腰部转到30°左右的病变节段的扳动支点时,只需用较轻的力量就能扳动该点[7,8]。所以,该方法的操作要点是要掌握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其优点是手法操作能掌握力度,安全性高,有助于纠正小关节紊乱,缓解滑膜嵌顿,能很好地维持力平衡的外源性结构,能调整局部肌肉和韧带张力和附着处应力状态。最后采用擦法则能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用[9,10]。

从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改良斜扳法首先是通过局部按法等操作,目的是缓解痉挛僵硬的腰部肌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在紧张痉挛条件下骤然收缩,牵拉损伤引起纤维环破裂[1,5]。斜扳法则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因为手法刺激后会加强大脑皮层抑制作用,提高痛阈,而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决定手法能否达到镇痛的主要因素。斜扳法属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能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对突出物的压迫疼痛的感受性,提高大脑皮层的痛阈,消除骶棘肌紧张和痉挛,最终达到镇痛作用[6,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在临床效果和ODI、VAS评分、生存质量上均有显著改善,说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就我们的治疗体会而言,改良斜扳法最大的优势是通过患者主动旋转摆动体位,通过患者挺腹、肩向后,髋向前,主动旋转腰部到最大幅度,直至置棘突上的手指有活动感,且在锁定过程中要遵循脊柱-骨盆-髋腹运动学规律[4,12],促使肩部之肘逐渐轻轻推肩向后,突出肩向后幅度,使腰椎扭转中心进一步下传,若配合穴位治疗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13]。且在斜扳过程中手法要适当,要充分体现出“轻、巧、柔、和、准”的操作特点。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和患者充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李秀彬,李正祥,等. 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0):716-717.

[2] 陈达祥. 腰椎手法推拿结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3,8(6):656-658.

[3] 杨铁伟,周玮.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以小关节错位为主的急性腰扭伤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8(8):1348-1349.

[4] 朱宁,张斌,冯平,等. 推拿改良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3-15.

[5] 郑明海. 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86-187.

[6] 王立新. 针刺夹脊穴配合改良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97-98.

[7] 高晖,林木南. 改良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36例[J]. 福建中医药,2010,37(4):25.

[8] 包新任,王琦,彭林,等.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0-311.

[9] 吕燃,谢杰伟. 斜扳法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5(4):311-312.

[10] 王立童,詹红生. 推拿和推拿联合定点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8):745-747.

[11] 豆梦琳,方舟,周楠,等. 中医斜扳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研究[J]. 医用生物力学,2013,28(3):304-309.

[12] 陈永锋. 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9):167-169.

[13] 陈鹏,王麟鹏, 刘存志. 针灸治疗腰痛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38-39.

(收稿日期:2013-09-30)

1.3观察指标

参考相关的标准[2,3]进行疗效评定:临床控制为腰痛基本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不受任何限制,疗效指数≥90%;显效为腰痛大部分解除,能从事日常工作,身体活动轻微受限,70%≤疗效指数<90%;有效为腰痛部分解除,从事日常活动受限,或能从事轻工作,身体活动受限,30%≤疗效指数<70%;无效为腰痛无缓解或加重,不能工作,身体活动极度受限,疗效指数30%以下。另外,参照Os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VA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观察安全性和生存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统计的内容作为变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9.74%,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00%,总有效率为9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ODI问卷表、VAS评分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ODI、VAS评分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 <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在ODI、VAS评分上改善更加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各个指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情况比较分析

对照组治疗后16例有胃肠道反应,其中4例有头晕不适症状,2例被迫停止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未出现有骨折、脱位、晕厥、病情加重、皮肤破损等情况,且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血瘀腰痛”、“腰部伤筋”范畴。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受损形成的一种气滞血瘀证[4]。有记载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这说明急性腰扭伤上在外力力量和局部的活动不协调造成的肌肉筋骨撕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5]。治疗上有记载“……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改良斜扳法就是基于以上理论,选择按揉、弹拨、滚法等手法以解除肌痉挛,选择斜扳法则调整了后关节错位,选择擦法则施以活血化瘀通络[6]。首先,采用改良按揉法除了俯卧位上腰骶部痛点及周围操作外,偏重在侧卧位上进行操作,这样有助于肌痉挛的松解,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瘀血的吸收,加速致痛物质和酸性代谢物质的消除。而改良斜扳法则取代了传统的斜扳体位,两手在同一方向上轻缓小幅度数次摇动腰部同时,逐渐过渡到两手反方向转动腰部,起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作用,而当腰部转到30°左右的病变节段的扳动支点时,只需用较轻的力量就能扳动该点[7,8]。所以,该方法的操作要点是要掌握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其优点是手法操作能掌握力度,安全性高,有助于纠正小关节紊乱,缓解滑膜嵌顿,能很好地维持力平衡的外源性结构,能调整局部肌肉和韧带张力和附着处应力状态。最后采用擦法则能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用[9,10]。

从现代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改良斜扳法首先是通过局部按法等操作,目的是缓解痉挛僵硬的腰部肌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在紧张痉挛条件下骤然收缩,牵拉损伤引起纤维环破裂[1,5]。斜扳法则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因为手法刺激后会加强大脑皮层抑制作用,提高痛阈,而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决定手法能否达到镇痛的主要因素。斜扳法属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能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对突出物的压迫疼痛的感受性,提高大脑皮层的痛阈,消除骶棘肌紧张和痉挛,最终达到镇痛作用[6,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在临床效果和ODI、VAS评分、生存质量上均有显著改善,说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就我们的治疗体会而言,改良斜扳法最大的优势是通过患者主动旋转摆动体位,通过患者挺腹、肩向后,髋向前,主动旋转腰部到最大幅度,直至置棘突上的手指有活动感,且在锁定过程中要遵循脊柱-骨盆-髋腹运动学规律[4,12],促使肩部之肘逐渐轻轻推肩向后,突出肩向后幅度,使腰椎扭转中心进一步下传,若配合穴位治疗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13]。且在斜扳过程中手法要适当,要充分体现出“轻、巧、柔、和、准”的操作特点。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和患者充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李秀彬,李正祥,等. 改良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0):716-717.

[2] 陈达祥. 腰椎手法推拿结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3,8(6):656-658.

[3] 杨铁伟,周玮.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以小关节错位为主的急性腰扭伤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8(8):1348-1349.

[4] 朱宁,张斌,冯平,等. 推拿改良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3-15.

[5] 郑明海. 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86-187.

[6] 王立新. 针刺夹脊穴配合改良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97-98.

[7] 高晖,林木南. 改良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36例[J]. 福建中医药,2010,37(4):25.

[8] 包新任,王琦,彭林,等. 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0-311.

[9] 吕燃,谢杰伟. 斜扳法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5(4):311-312.

[10] 王立童,詹红生. 推拿和推拿联合定点斜扳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8):745-747.

[11] 豆梦琳,方舟,周楠,等. 中医斜扳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研究[J]. 医用生物力学,2013,28(3):304-309.

[12] 陈永锋. 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9):167-169.

[13] 陈鹏,王麟鹏, 刘存志. 针灸治疗腰痛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38-39.

(收稿日期: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