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实体经济转型对中国金融服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均提出更高要求,它为适应世界经济复苏,从而有效摆脱经济不平衡的局面,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本文首先对在中国金融体系现状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金融体系在新常态下的应变,旨在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金融体系;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来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份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而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重申了这一概念,并深刻阐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九大发展趋势;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深入探讨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状态,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新常态。随着我国对新常态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适应新常态。相信在不久,我国的经济将在新常态下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中国金融体系现状

(一) 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这对我国经济是具有危害性的。一般企业的资金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个是内源融资,企业自身的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融资,企业对外筹集,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企业用公司股权向外集资;间接融资是向金融机构贷款。我国的融资结构不合理就是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远远高于直接融资。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首先,我国在信贷行业还不够完善,很多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得社会经济趋于停滞。不管是银行在个人、企业贷款方面,还是国家、企业在融资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由于社会信用体制还不够完善,银行对贷款有所保留,造成了金融资金的滞留。社会上仍有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等机构,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更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性资金,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在国家融资方面,尽管国家具有良好的信用,可是国家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点,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致力于这一方面,导致国家融资后劲不足。而在公司证券融资方面,由于不规范的资本市场使得其融资的受众有限,有些根本难以为继。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国内金融的浪费以及金融体系存在着不合理,阻碍了我国金融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随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的与之相适应,同时与过去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变化将会直接对我国的金融整体体系产生长久而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趋势

为了更好的应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在,未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

(一) 转变传统的依靠吸引外资的方式,进而向大规模的走出去。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未来我国的企业不断的走出国门的现象将会是一种常态化。2014年商务部一份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了第二大对外投资贸易国。随着我国经济体量、质量以及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把传统的大规模的商品输出进而转向为大规模的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模式,这不仅仅是体现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的不断优化,更是增强我国多元化经济的必然结构,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将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让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市场,这样一来我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税收优惠、免费出让土地、降低贷款门槛等多方举措。到哪但是从依靠吸引外资慢慢发展成为我国企业也不断地走出国门资本外出,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如何更好的提升自主竞争力,使得走出去的企业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中表演得更加出色。

(二)我的实体经济将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换句话说,企业将要打破依靠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做大同类产品市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向多渠道寻求机遇,为客户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发展。这样将会出现企业的竞争对手更加具体化,批量生产成本低,转变为差异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三)创新驱动经济转变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主要依靠投入资本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以及产能严重过剩。虽然在短期的一段时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但是在科技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大力发展的创新成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增长的最大潜能。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将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依靠科技推动企业产品向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不断加快企业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平台创新、研发投入以及相应的技术储备等科技创新建设,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

四、中国金融体系在新常态下的应变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变化的新常态下也要随之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对金融行业转型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一) 金融业的发展模式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潜力巨大,要迎合社会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并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金融市场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企业和个人的评估标准,尽可能多的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经营环境;为个人提供资金的支持。这样可以提高加快资金的回流速度,三者达到互利共赢。

(二) 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到我国金融体系的优势与劣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仍要看到其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新常态下金融体系的各种挑战、问题和不足,要逐步适应并灵活运用“新常态”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找到金融发展的新规律,并运用于实践。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做好攻坚战的思想准备。

(三) 经济的转型需要金融机构的服务的转型。金融机构在早期注重的是传统工业的发展,主要投资重工业大型企业等等。而在新常态下,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原来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金融机构转变模式,迎合市场的需求。金融机构应将资金渐渐向新兴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流动,使得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四) 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转型要求。首先,经济转型需要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下沉。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发展是以靠高投资、重化工业主导为特征的。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是工业、建筑业、大企业、大项目。而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市场需求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代。规模不再是胜负的核心要素,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成为竞争的包袱,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大发展才是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金融更多去支持中小微企业、小项目和非制造业。其次,企业经营模式变化需要金融机构调整业务重点。几十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业务重点是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尽可能多的融资(主要是间接融资),而未来要更多地为创新创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包括信贷、避险、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跨市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第三,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金融业的发展模式要尽快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效率提升。为此,需要金融机构从同质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从“坐商”(坐等客户上门)转为“行商”(主动挖掘客户潜力,积极创造新的服务需求)、从单一服务功能转向综合服务功能。第四,金融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为交易双方创造更多的资产管理、避险、投融资工具,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营风险。配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社保制度建设,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商品。综合来看,实体经济转型对中国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对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转型对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常态下,它可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璐。新常态下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J]。新经济,2016,(32):47-48.

[2]罗思涵。新常态下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J]。商,2016,(30):175.

[3]魏鹏举。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学理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4):20-25.

[4]张承惠。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N]。经济参考报,2015-08-28(008).

[5]张承惠。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J]。金融研究,2015,(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