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关乎国家生产水平的制造业也在竞争当中不断谋求改变和发展。如何把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也是当前无数企业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都尤为关注的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问题。自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国在制造业也将随着信息化的建设面临深层次的变革,而如何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当中推动制造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也是目前制造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文章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制造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行探究以期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之路。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指在会计行业当中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方位的运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作为主要信息机技术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抓取、吸收、加工和传输并加以实际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的经营管控和经济运作提供足量、实时、多方面的可用信息。会计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也是未来我国会计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仅仅将计算机、互联网、即时通信等信息技术融入会计学科界,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会计基础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学科教育的信息化,会计行业管理的信息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信息的供需关系不合理

1.缺乏精准的信息供应链,核心信息功能缺失。在过去数十年内,我国制造业的经营范围十分宽泛且行业间差距显着,进而各个上市或有意上市的公司对于会计信息的获取有着诸多不同渠道。而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的处理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机技术融合,现在企业普遍使用的会计软硬件设备也存在差异。而市场上宽泛不定向的信息管理方式需要从业人员每天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处理,即信息供应链不够完善,导致各企业在需要信息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应用,核心的信息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2.信息供给缺乏时效性。虽然现阶段我国诸多领域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进步明显,但是制造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却相对缓慢,“互联网+”时代下对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处理尤其是信息的时效性有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信息时效性方面我国的制造业会计信息化程度未能达标,这严重阻碍了制造企业会计信息的即时传输。这与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便捷快速的理念背道而驰。这也体现了当前信息供需关系的不合理。

3.优质信息供应量偏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见解影响着企业决策程度的高低,因而企业对会计信息尤其是优质信息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迫于多种原因,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当中,生产流程、研发流程等并未达到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生产当中缺乏对优质信息的抓取,这也是当前制造业优质会计信息供应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落后

由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起步较晚,在实际工作当中实用的软硬件设备多引进国外或采用仿制,自主研发的程度较低。因此,专业软硬件设备的欠缺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我国制造业公司大多使用一般程序,这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会计信息化要求。

(三)行业人员培养机制不够合理

我国目前开设信息化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众多,但受制于优秀教职人员缺失、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定位不清晰等因素影响。除少部分顶级院校外大部分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会计行业人才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企业实际人才要求。因此企业在接收新人后对其进行培训等人力方面的投入量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较为缓慢

当前我国信息化审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计软件程序相互间数据通用性差,由于当前审计部门未能做到软硬件的统一导致相互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存在诸多不便。第二,审计渠道不合理,导致线索获取、取证等存在诸多困难。

三、未来制造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紧靠“互联网+”,加快制造业会计人才培养

1.更新理论框架,深入理论研究。为了更好的为“互联网+”下产业转型提供所需理论依据,更新当前制造业会计信息发展理论框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互联网+”下会计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于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需要对目前会计行业处理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剔除不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理论,同时根据实际工作流程中反馈而来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更新。

尤其是制造业设计到出口与境外资产发生关系情况下,理论框架涵盖面更关,需要不断进行针对性以及做到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以达到和世界制造行业相契合,和世界接轨不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制造业行业的理论研究地位和话语权,为以后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模式走向世界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行业预警以及进行风险处理办法的制定。

2.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行业发展的刚需。“互联网+”下会计信息化结构巨变、信息量爆炸增长等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行业转型、制度拟定、运营决策都离不开高素质人员。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将互联网信息化产业概念落实到每一位从业人员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日后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院校层面可调整当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以及授课形式等,定期与社会企业相合作,在确保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院校与企业之间可进行信息、行业资源共享,为学院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实际案例和前沿的行业知识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企业间建立更深层次的人才合作,人才培养。除开展传统的定期职业培训和进修外,围绕“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前以及可预见未来经济环境进行人才的实验性培养。

(二)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1.优化会计信息结构。对于当前信息会计结构存在老旧甚至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尽快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优化信息结构对于改善信息供需的信息产业链,提高行业运作效率都有着极大的帮助。首先件针对硬设备结构层优化是当务之急。对于会计信息输入、转出以及信息的储存、通信等需要硬件支持且必不可少的结构部分需要进行更新。也是“互联网+”能否顺利落实到信息化产业当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进行软件层面优化是调和人机功效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快研发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用以提高信息化的交互效率,对企业及时作出针对性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扩展信息系统。当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性、延展性以及实用性等方面与实际生产所需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对于系统的延展性和行业发展关联较大。“互联网+”对当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需要,在调整已有的系统结构的同时也要做出扩展性的信息模块预留信息系统接口等,为将来会计信息化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延展方向和技术支持。

3.建立风险规避机制。风险是指在一定或者特定条件下和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结果的改变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可对事物产生正反两种不同的影响。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都存在风险,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一面临产业结构转型,法律法规还未得到完善的时期进行风险规避与风险预估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互联网+”制造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可针对技术风险、从业人员的行为风险、道德风险和行业自身的固有风险进行专项的研究制定出适合制造企业会计的风险规避机制,确保在“互联网+”下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国内信息管控体系

完善当前我国信息管控体系对于确保“互联网+”下会计信息的架构内处理处于合理有效的范围内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管控体系,将会计信息处理置于中立位置,不但有利于信息监管人员对信息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对信息透明化进程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限制了部分人员对于公共信息的处置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信息失真以及信息企业信息外流的情况发生。

完善的信息管控系统的核心在于管理和控制,“互联网+”下信息流的自由度增大,信息量增大,不同的网络节点间的不确定性也更加凸显,因为,对于管理和控制这两大核心的健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制定“互联网+”相配套的会计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与“互联网+”相配套的会计法规政策有利于国家对会计领域的监管,也在政法层面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改革和完善。

在法律框架下会计行业内的相关政策制定也要紧紧围绕“互联网+”进行开展,对于“互联网+”时代,政策上一方面应该予以鼓励,与照顾。许多的网络公司需要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对于会计这一类专业性强,行业、社会责任风险大的行业来说。另一方面,有鼓励就应该有惩罚,而惩罚的依据也仅仅围绕“互联网+”来开展制定,政策上对于在行业内会计信息的监管除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外,在政策层面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的是限制犯罪的最后一道制度堡垒,具有极高的行业导向型也是众多政策制定的母本。因此制定一套完善且合理的会计法规体系对整个会计行业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对“互联网+”进行法规制定可以从多地区多层面的小范围试点开始进而进行最终整体行业性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例如尽管同处在信息化社会当中,中西部的差距在信息化这一层面上差距也十分显着,沿海地区相互之间的产业结构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制造业会计信息化时代法规时充分利用地方政法单位的研究报告和反馈信息进行规整和整改。做到符合行业利益公正的同时也做到地区与地区间的有机适配。

四、结语

行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制造业也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实际情况当中。但是制造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则是对原有的信息化进行更深层的改革和创新,基于国家也基于行业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化进程是时代的必然结果。制造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互联网+”下我国制造业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制造强国。基于此,制造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必将是当前行业转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单位为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