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成斌

近年来,小城市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该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水平,减缓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剧了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本文就大学生不选择小城市就业及创业的原因做了深层次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Discussion on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ities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par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mall cities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which has lowered the economic level of the city, slowed down the speed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ed the aging of the city. This articl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choose small citie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employ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small cities;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Employment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就业创业机会多:大城市拥有较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且拥有较多的人口,因此也有更加多的创业机会,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也有足够多的机会让大学历练及增加就业经验。收入水平高:由于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城市而言更加高,且物价水平也较高,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同行业间收入的巨大差异,这也使得大学生为了更加高的收入会选择大城市就业及创业。工作经验增长快且升职空间更大:由于大城市可选择的工作机会较多,且接触的人数数量较大,人群行业也更加繁杂,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工作机会及环境中,迅速增加工作经验且积累大量的人脉,这些都会为日后的晋升积蓄力量。城市政策较好:目前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给一些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一线城市户口的机会,而这意味着子女将来可以获得更加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丰富及先进:众所周知,大城市的医生个人水平较高,且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因此大学生在大城市就业在医疗条件方面要好过小城市。综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考虑就业城市时,优先选择大城市,而这一情况不仅加剧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使得城市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且导致了小城市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小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劣势

可选择的就业创业机会少:小城市由于人口较少,导致可提供的岗位非常少,甚至很多专业毕业的学生都难以在小城市就业,譬如IT行业,因此如果选择在小城市就业就意味着可能要放弃自己的大学专业。收入水平较低:由于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导致总体城市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即使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也较难获得与大城市水平相当的收入。且经济情况与就业情况本身就关系密切,小城市低迷的经济会更加导致行业发展不景气,再加上城市需求人口少,也会使得一些行业的工作朝不保夕,工作稳定性较差。技术水平较低:由于以上所述的两点,导致大量的人才在考虑就业城市时,会优先选择大城市,把先进的技术也一并带入大城市。而留在小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由于工作环境较为闭塞,且引入的人才较少,可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使得技术水平难以与大城市相比,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城市政策一般:目前,二线城市如南京、西安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包括解决户口,提供住房补贴及专项支持创业等,相比较而言,小城市的人才政策则显得诱惑力较小,这些使得小城市就业的大学生难以没有后顾之忧。这些原因与结果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形成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当下小城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亟待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是使人性达到至美至善、达到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个人获得物质需要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使劳动主体的人得到满足、快乐和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所以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以寻求更加好的解决途径,去帮助小城市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分析得知,就大学生就业心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有较高的位置,而却忽略了提升自己专业的素养,人际关系的重要诚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相比较而言,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提升自己在职场里的竞争力。2.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了解较少,普遍对自我认知过高,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而却对自己的弱项缺乏了解或者羞于去指出。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大学生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想象,且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个人能力。3.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在大学相应的阶段做好职业规划,对于就业的形式缺乏了解,导致就业的时候出现问题。

综上以上三点,大城市就业的优势,小城市就业的劣势及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可以看出,目前小城市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不容乐观,也有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因此探讨导致这些现状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必要的,只有充分分析了原因,才能寻求出更加好的解决途径。

二、小城市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进入减速提质阶段, 我国近五年的 GDP 的增长率维持在 8%以下水平,2018 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为 6.8%。而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是正相关的,据统计,GDP 增长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劳动岗位100万个。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市场岗位供给的减少,因此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而这一点在就业机会本就有限的小城市则显得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小城市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就业政策,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吸引大学生前来自主创业。但就目前而言,政策的力度及广度都有限,且各地推出的政策参差不齐,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小城市政府对于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小城市的发展空间本就较小,需要政府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积极的提供发展交流的平台。由于政府在这些方面的缺失,导致本地企业的发展低迷,很难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明确。首先,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与城市需求相匹配,未能及时根据城市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其次,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社会实践经验较少,毕业后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顺利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接轨,而更多的则是纸上谈兵。再次,高校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相对较多,而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培养不足。除了专业知识外,这三点也是用人单位考验人才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校的疏于培养,使得学生难以胜任其相应的岗位。这三方面因素致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在本来就业机会就较少的小城市,更加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还不够普及和科学,难以做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及就业接轨。现阶段的就业规划课更加多的局限于理论知识,试图改变学生的就业心理。而就业心理的改变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抛开现实就业与大学生空谈就业心理,不仅收效甚微,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来学生心理上的抗拒。这一情况就小城市而言,当地的企业及事业单位本就有限,且用人单位的需求某些层面上可能与大城市的用人需求迥异,而学校又未能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互相交换意见及改进方案,最终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首先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下,则意味着用人单位的员工也是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该除了雇佣和被雇佣,还应该有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目前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本管理阶段,而我国则仍然处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这一观念,使得用人单位未能意识到员工是资本,反而希望员工是资源,招来即可使用,无需投资。小城市的用人单位其用人观念更是固化,由于其规模的有限,惧怕承担过多的用人投资。因此在招聘大学生时不仅希望更加高的学历,还希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实际上这些条件对于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较为苛刻的,即使有较大潜力的大学生也可能困于此境,而被迫放弃小城市的就业就会,转而选择大城市。这一点不仅使得小城市的大学生就业难,也使得小城市的人才大量流失。

(四)大学生择业观方面的原因

当下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于社会的了解,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因此职业期望较高,择业时较为功利且带有精英色彩。而父母一代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有较高的产出,这一观点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而这样的心理会促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且高收入、高职务的工作,这一标准的定制则极大的局限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既不愿意从事基础低薪工作,又惧怕工作的繁杂及艰辛,这些都造成了巨大的矛盾。尤其是在小城市,本来经济水平就局限了高收入的工作类型,大部分工作都是较为基础的工作,既提供不了高职务,且工作内容琐碎辛苦。由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使得小城市的就业难度加剧。

反观以上种种,都是导致小城市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力求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能够有限缓解小城市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促进小城市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案

(一)拓宽政府支持的宽度及广度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分不开,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一方面,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倾斜为小城市吸引更多外来的投资,比如外企及一些投资方,给小城市的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吸引一些大学生愿意考虑小城市作为就业及创业地。其次,当地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帮助本地大学生创业及就业。例如,各地纷纷出台的就业即落户政策,人才引进提供安家费政策,积极解决配偶工作政策等。除此以外,当地政府最好能设立创业启动资金及创业奖励资金去支持大学生就业,且当地银行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贷款限度要尽可能降低,提供给刚创业起步的大学生尽可能低的利息。再次,需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失业再就业中心,给初次就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另一方面,给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及提供就业机会。

(二)加强高校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作用

高校的创业及就业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加强职业培训课程的实践性,譬如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当地不同的企业作为定点职业培训课程基地,课程选择在企业环境内开设,且有部分课程由此企业工作多年且经验丰富的员工教学,一来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了解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方向及工作性质,二来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侧重的知识点方向,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

其次,设立学校专门的网络平台,定期发布及更新就业信息,根据专业的不同分类,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工作。此外,学校还需积极与企业等联系,举办相关专业专场招聘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工作单位。

再次,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将此运用于创业中,在学校期间设立专门的创业培训导师,提供创业相关知识的解答,并开设相关的创业培训基地,给学生一些实战演练的机会。目前,就业市场趋于饱和,每年的就业压力都非常大,在此环境下,若能另辟蹊径,不失为上策。

最后,学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辅导员老师,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建立大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及世界观。要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专业的优势及劣势,以及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但同时,也要让他们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树立良好的信心及坚定的信念,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对困难望而止步。教育学生们需客观评估自身实力,选择相应的工作,放正心态,踏实勤恳且富有责任心,完美的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

(三)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竞争力及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正与日俱增,这是当下难以改变的现状。在此环境下,大学生不该只是抱怨,而应该更加主动的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譬如,在学校期间,除了学习好自己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有的专业注重于学科的科研,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申请大学生创业及科研立项,加强自己的科研素养以及发表一些学术内文章,给自己的就业简历添彩。

另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们需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固然多,收入也更加高,各类资源也有优势,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非常多,然而,就业压力也是加倍。在此前提下,学生们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切忌盲目从众,跟随大流一窝蜂挤入大城市,最终却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小城市的就业及创业机会是相对少,工作收入也不算高,大部分工作都比较基础琐碎,然而低廉的物价及房价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保障,且只要认真工作,升职的概率还是极大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是较光明的。

总之,当下小城市人才流失较多,愿意留在小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导致小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只有通过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共同的努力才可能打破这样的局面,给小城市的就业创业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