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柔 王琪

本文对淮安市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探究,并根据淮安市统计局、民政部网站数据,对淮安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淮安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包括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进行探析,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积极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其次,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指导,从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理念、制度和结构三个方面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面临的共同趋势。中国已经进入并且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并且带有未富先老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着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达到10%,正式进入联合国认定的“老龄化社会”行列。然而,淮安市199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2009年底,淮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78.9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54%。201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淮安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7%,比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0.58个百分点,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 3.5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继续上升。淮安地处苏北,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应对老龄化大趋势指明了方向。目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同时,如何改进养老服务体系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责任方面:

穆光宗(2000)提出“3+2”养老工程”养老主体组合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3+2”养老模式即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和社会化助老,并且认为这种多种方式组合的养老变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国胜(2001)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养老方式做了回溯,认为建国初期乃至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养老体系完全依靠政府和家庭两个主题,而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老年供养格局将逐步转变为政府、家庭、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四足鼎立”的局面。

董红亚(2012)从系统论的角度解释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认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可概括为“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与其他学者将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主体之一不同,董红亚认为社区仅为老年人综合服务的平台组织,养老服务及资源的提供需要市场发挥作用,社区仅为传递市场资源提供平台和设施便利。

综合以上,对养老服务的研究或从其各责任主体入手,或从整体系统角度分析养老服务体系内容。目前,从积极应对老龄化视角探究养老服务体系的文章尚且不多,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完善淮安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一个新视角,为相关决策部门出台政策打开一个新思维。

三、淮安市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老年人群因生产生活环境原因罹患疾病的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家庭小型化、人口跨区域迁移流动、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等情况,给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家庭结构的缩小也给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一定冲击,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由此带来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居住生活等养老问题亟需关注。

面临着老龄化、供给需求结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利用经济、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健康淮安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既要保障老有所养、安心舒逸,也要考虑到减缓年轻人生活负担和压力,协调好代际间的利益平衡,确保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聚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老龄化领域“痛点”“堵点”、“难点”,加快推动相关服务与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是现阶段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淮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淮安市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部文件,但我国仍缺乏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标准制定上出现碎片化问题。

市政府为保障老年人有安定的晚年,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住宅补贴制度,包括老年人公寓、住宅补贴、房租补贴和住宅改造贷款等,这减少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居家养老。为满足退休后老年人的就业需求,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就业辅导机构为之开展专项就业培训,促进老年人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为给老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可以重视兴办老年人教育,在各地图书馆设置有专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另外还免费开办老年人大学,使更多老年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年老失能老人提供保险保障,可以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或老年人需求提供不同类型服务,按是否自费可分为福利型和收费型。收费型机构服务可以设置:看护型养老院,主要为失能或患病老人提供看护和医疗服务;住宅型养老院,主要为身体相对健康的老年人提供临时看护服务;健康型养老院,主要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提供居住、日常照料服务。

家庭是大多数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从淮安市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符合我国国情,也正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需求。从老年人心理看,老年人更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安稳度日。在发挥家庭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中。为老年人提供自愿的免费的养老服务,这一方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减轻了政府的养老财政压力。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居住安全等有着特殊的要求。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养老服务,在城市街道设计有老年人无障碍通道,甚至出租车也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安全手柄,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渠道的养老服务获得途径。随着老龄化逐步深化,老年人在城市中活动增多,原有城市设施和社会服务系统无法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需要进行有计划地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党的十九大重大

战略部署,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进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国“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重要目标。

针对淮安市养老服务体系,要对老年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个人素养。同时,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因此需要给老年人提供优先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也要积极发展老年医学,制定激励和补偿机制,提升医院老年病科地位。在居住上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硬件基础。为保障立法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政府应当邀请不同领域专家、老年人群体代表等参与到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之中。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之后,应当积极宣传,鼓励和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依法维权。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成年子女照料老人的困难加大,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淮安市政府要巩固老年人家庭供养制度,为照料老人的子女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在老人居住社区建立老年日托所等支援项目。同时,应建立覆盖城乡所有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农村巩固“五保”供养制度,增加社会救助内容,提高养老服务标准。通过送法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以现场法律咨询、资料发放、普法讲座等形式向老年人开展法律宣传,不断加强老年人维权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般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下淮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码:20201280501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