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融资问题始终制约着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民营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而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提出相关建议。

一、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据统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在多个行业诞生了全球性的大型民营企业,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共有22家民营企业上榜。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的平稳与否,民营企业代表了我国经济中的最强活力因子。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理应受到重视。但实际上,相比于国企,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融资难、融资贵”。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 “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从银行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民营企业也是重要的战略客户资源,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也有利于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高储蓄提供了低廉的资本。目前,高储蓄红利递减趋势难以避免,如果民营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贷款支持,导致经营困难甚至大量倒闭,也会给银行带来不良率的上升,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让资本红利再次显现,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对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既是银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将给银行带来发展机遇,银行应主动帮助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二、民营企业融资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民营企业家曾将民企面临的困难比作“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五个缺失”:

一是缺增信机制。在经济下行阶段,民营企业前期授信业务所使用的主要增信机制,如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保证保险等,可能面临失效甚至成为风险传递的渠道。过去的几年,由于企业风险集中暴露、市场流动性偏紧以及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很多担保公司(包括具有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都已经失去担保能力,担保公司的风险呈现集群式、行业性特点。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环境下,银行从贷款风险角度考量,通常只能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民营企业符合要求且有价值的抵押品比较有限,造成了融资受限。

二是缺专营机构。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专业服务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机构比较少,这造成了各家金融机构客户高度重叠、服务高度同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从正面来看,这些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对民营企业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一旦这些机构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监管,就可能会野蛮生长、乱象重生,埋下系统性风险的雷。

三是缺资金回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文化中,特别是面对强势的交易对手,民营企业资金交付普遍会采取赊销方式,形成应收账款。截至2019年12月,民营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达到5.0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在45天以上。大金额、长期限的应收账款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也增加了银行坏账损失的风险。目前,各家银行针对应收账款都进行了一些业务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核心企业的配合度仍然不高。

四是缺银行认知。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信息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规范性,收集难度大,真实性差,银行惯用的通过企业征信、企业财务报表、查询银行资金账户等手段,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和减弱了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银行对资产质量要求高,不良资产管控压力大,出于对风险、利润等指标的综合考虑,银行的机构和人员容易产生政府信仰和国企迷信,对民企不敢贷、不愿贷。

五是缺自身硬功。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除去市场客观选择外,民营企业的自身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比如,风险偏好较强,扩张冲动大,经营管理能力和现金流支持没有随着规模扩大而有效增强;多元化经营冲淡主业,跨界从事高风险、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脱实向虚积累大量风险;杠杆率不合理,习惯举债发展的模式,特别是部分依赖“影子银行”融资,高杠杆率导致债务风险成倍放大;资金链绷得很紧,短贷长用、贷款挪用、民间借贷等进一步加剧风险;甚至有部分民营企业对融资信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向银行融资后没有进行合理的还款规划,资金使用捉襟见肘、违约见诸报端被媒体曝光,给民营企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银行认为民营企业放贷风险太高而进一步降低了放贷意愿。

三、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利用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现象, 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是影响交易双方决策的重要因素,这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拓宽国家级征信平台可收集的信息范围,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供信息支撑。探索将线下“软信息”和线上“大数据”纳入全国统一征信平台,打造集工商、税务、法院、国土、环保等部门信息于一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多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将客户发票、税务、POS数据以及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出具的交易数据作为客户分析的基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征信成本,依托金融科技,支持金融服务高效运行。

(二)完善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

在这一方面,除了政府要积极主动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由财政部和20家大型商业银行入股,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已经走出可喜的一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后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一是继续推广银政企三方参与的担保基金,并重点在财政出资以及财政资金代偿方面予以优化,确保担保基金具有实效。二是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担保公司的投入,采用税收减免、奖励补贴等措施,促进专业担保机构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经营管理规范、因为大量代偿而出现暂时困难的担保公司,考虑对其代偿资金进行补偿,帮助其恢复流动性和担保能力。三是加快再担保业务的发展,推动担保业务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摊。

(三)帮助民企进行应收账款管理

一是联合核心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于拖欠民企的应收账款,提出压缩金额和账期的量化指标,并要求配合民企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二是推广应收账款的电子化和标准化,通过系统的方式实现应收账款的确认、拆分、转让和融资,指导银行制定对于无贸易背景的应收账款转让及融资的管理办法。三是鼓励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引入专业机构进行应收账款的市场化管理。

(四)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民营企业纾困基金落地

通过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增强民营企业债券投资信心,阻断民营企业股、债、贷信用收缩相互传染,并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通过纾困基金,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以市场化手段协助化解股票质押违约等流动性风险。

(五)支持指导商业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虽然商业银行已制定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等办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落到实处,最大程度地调动信贷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监管部门可指导银行进一步梳理授信政策,对可能不利于服务民营企业的规定、条款进行修订或废止,新制定企业评价政策需注重业务本质,克服单纯依赖企业规模大小、所有制属性评价企业;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制定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碳排放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的政策规范;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普惠金融的风险容忍度,简化不良贷款核销程序,对该类企业的信贷风险资产予以监管政策支持;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进行信贷管理体制创新,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利,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适度调整各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加强信贷投放激励机制的建设,把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下放与支持民营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