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于静

江西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华东区战略后方基地的首选。随着选址、基建工作的完成,大量职工及其家属群体内迁至江西,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问题。本文以江西小三线职工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与其密切相关的住房、卫生医疗、子女教育、等较突出的民生问题。省国防工办等各级单位为解决职工民生问题及时有效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稳定职工群体队伍、保障了小三线建设顺利进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华东局决定以江西老苏区为中心,在湘鄂赣纵深地区建立东南沿海的战略后方基地,亦称华东区战略后方基地,江西小三线建设由此开始。随着职工和家属的大量迁入,职工的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稳定职工情绪,各级单位和企业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确保小三线建设能够顺利投产 。目前,学界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三线上。近些年,小三线也越来越为研究者们关注,对于职工民生上的研究,主要有以上海大学徐有威带领的团队进行的、以上海小三线为中心的研究,涉及职工住房、婚姻、子弟教育等社会生活史的多个方面,还有其他一些主要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江西小三线职工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因此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是十分有必要且极为重要的,本文拟以江西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况,以期能够打开江西小三线研究的新视野,在丰富和完善今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小三线企业内部的社会生活认识的同时也试图为新时代解决职工的民生问题提供借鉴。

一、江西小三线建设的概况

1965年,华东局国防工业办公室下发《关于下达1965-1967年后方建设规划的通知》,规定江西省地方军工及配套建设规划项目数为67个,总投资30115万元,后经调整建设规划,全省实际建设地方军工及配套建设规划项目为69个,国家累计投资36576万元,江西省小三线建设约占全国小三线建设项目的七分之一。因江西省地方军工建设项目多,工业基础差,时间要求紧,完全靠江西省一省之力很难完成任务。经中共中央批准,华东局决定由上海市和江西省共同完成江西省小三线的建设任务。1965年5月成立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负责上海包产包建项目的筹建工作,上海组织25000余名干部、工人参加江西小三线建设,20000余名职工家属落户江西山区。随着小三线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陆续投产,大批职工及其家属也不断随之来到江西山区安家落户,如何解决这些职工的社会生活问题成为影响小三线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职工主要民生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小三线企业大都建立在较为偏僻的山区,再加上普遍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要求,一味要求快点投产,导致职工的生活设施大都落后于工厂建设,职工的子女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成为困扰其安家落户、投入生产的重要因素。

第一,子女教育问题。职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职工们能否安心、长久的投身于三线建设当中,筹建单位以至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随着基建工作的深入和各车间的相继投产,大量生产工人和职工家属也陆续进厂,职工子女读书难问题成为许多工厂都面临的一大考验。大多面临着上学路远、语言不通,上课混乱,教学不严谨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职工子女的入学读书问题,因之就成了江西小三线企业不得不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为解决职工们的后顾之忧,1966年9月1日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编队对职工子弟入学问题做出了明确指示:“小学由自己开办,中学生入学问题1966年由教育部门负责安排,1967年由各厂自行举办...”。以此为标志,江西小三线各企业从此把办学提上了日程。如,江西钢丝厂与当地安福县彭坊乡政府商定,将原彭坊乡洋陂村小学改编为共同管理的“彭坊工农子弟学校”,开设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程。1968年开始建起了自己的学校——江西钢丝厂子弟学校,增加了初中部...1974年,又正式开办了高中班。为进一步解决子弟学校的教师缺乏等问题,积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除了少数是上级调配的,其余大部分则是由企业解决教师问题,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从职工中选拔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二是为照顾职工夫妻关系调来家属,只要是大学毕业的,都可以到子弟学校教书;三是后来慢慢从本地区师专毕业分配而来的教师。总的来看,通过开办自己的子弟学校,保证教师队伍来源等措施基本满足了职工子女的读书需求。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三线职工可以安心投身生产,从而确保了三线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二,卫生医疗问题。医疗工作关乎着全厂职工及其家属的生命健康,为解决职工医疗问题,各筹建单位都将职工医院纳入了建设项目的设计中。但由于建设条件有限,大都存在医务人员少、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未考虑附设病床,遇到因工负伤和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此类种种医疗卫生条件艰难的现象,广泛的存在于大部分的江西小三线军工企业当中。例如,江西钢厂虽在1965年筹建时就设立了江西钢厂卫生所,但仅有3间房间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听诊器、血压计,医疗设备仅有一台简易手术床和一台锅炉式煮沸消毒器......可见,小三线企业虽有建立卫生医疗机构但医疗卫生设施等条件仍得不到充分的保障。1966年6月,省委国防工办、省卫生厅对职工医院的建设作出进一步规定。至此,小三线企业办厂职工医院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以人民厂为例,建厂初期即由陶崇敏医生开始负责筹建工厂卫生队,后随着基建工程的逐渐完工,随迁家属及子弟越来越多,为保障职工医疗卫生需求,党委厂部批准按县级医院的规模建设职工医院,厂职工医院不仅承担着治疗本厂职工的任务,也要对前来看病的老乡进行诊治。除了人民厂,江西钢厂的职工医院也在不断地完善。1966年在周宇正式成立了江西钢厂职工医院,从最初只有挂号处和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到1968年一新设了中药房、放射科等,医疗能力有了较明显提高,职工医院开始走向正轨;另外,为进一步加强职工医院的医疗能力,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继续调进医疗专业人员;二是,加强医院的业务培训和外出进修。总之,职工医院医疗条件不断完善,保障了职工医疗的需求,而承担着附近当地居民的救治任务,为当地百姓提供救治的同时,不仅有利的保障了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当地百姓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工农关系。

第三,住房问题。三线建设时期,各筹建单位由于大都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和贯彻执行“干打垒”精神,职工的住宿条件大都比较差。比如,江西钢丝厂先进厂的职工住在洋陂村农舍中或住在临时搭起的木棚里,而各厂职工住房问题,在1970-1978这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如,江西钢丝厂宿舍条件差,地面不防潮,无下水管道,干打垒且无天花板,甚至无厨房等。同时,人民厂职工也有着相似的苦恼,“厨房加卧室也不过十余平方米...晚上三代四人就挤在一个房间里。”直到80年代,小三线企业出于解决职工住房需求和稳定职工情绪,安心生产的需要,全省军工企业单位开始逐步加快职工住房的建设。多数小三线企业的住房条件在这个时期迎来了转机。如人民厂“建成了两幢(两层)单身宿舍,五栋家属宿舍且都有阳台,并大力改善原住房条件,如铺设防潮地面、设下水道等。”直至90年代末,由于各单位对职工住房建设的高度重视,才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困扰。总的看来,小三线职工的住房条件一直十分艰难,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着手解决,职工的住房需求才逐步有了保障。

三、结语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党对民生问题一直十分的重视,小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的迁入给职工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生活问题,其中子女教育、卫生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若解决的不好则直接影响小三线的顺利开展。因此,江西省各级单位和各军工企业都对职工们生活中的社会生活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对子女教育、卫生医疗、住房保障等关乎民生问题更是采取及时灵活的措施。总之,各级单位、企业根据职工的实际需要,不断改善、解决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不仅确保了江西小三线建设的顺利实施,对职工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及其灵活有效的解决措施,更是对新时代下企业、单位保障和改善职工民生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