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思静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加强这部分资产科学化管理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平稳运转,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就资产管理而言,能够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出优化整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有资产的浪费等管理缺失的问题,使得政府的公共职能得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反之,国有资产的不合理运用,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及流失,更不利于政府公共职能的发挥。因此,合理的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不可忽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资产库存状态不准确

首先体现在账实不符。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未设置专有部门,无专人管理,工作量大等因素,资产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清点与核实,对于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上报或者隐瞒不报、漏报,是导致资产库存状态不准确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体现在资产产权不明确。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自生改革问题,企业(单位)改革改制后国有资产来源多样化,且资产转移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政府以文件通知或者会议纪要等形式下发,多为无偿划拨,不存在产权转换手续一说。然而在实际划拨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交接手续不全,使得资产产权与使用权分离。

最后体现在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现阶段下国有资产多以原始账面价值为准,然而受经济发展及通货膨胀等客观因素影响,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不能完全发映出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几何。诸如房产等,论市场价值远高于账面原始价值,再如车辆,论市场价值则远低于账面原始价值。

(二)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普遍使用二维码或者资产标签等进行记录,然而在实际管理中,管理制度并未贯彻落实,甚至是管理制度本身便存在缺陷。固定资产定期盘查工作普遍存在拖延或者滞后现象,尤其是资产报告,更是敷衍了事,使得资产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实际资产情况。

基于国有资产不属于个人资产,相当比例工作人员在使用固定资产时不爱惜,甚至是暴力使用,导致资产报废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国有资产的维护与保养,多数单位并未提起重视,没有指派专人负责,多数情况下将之胡乱堆砌于仓库。因此导致很多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往往使命寿命过短或者遗失,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资产出借行为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资产保值考量,而将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进行出借籍以将资产盘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地方不规范。一方面,资产出借通常都是个人行为或者内部会议通过,并无相应的行政审批流程,国有资产监管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没有签订规范的租赁合同,更有甚者,先租赁出去再后补租赁手续。

(三)资产信息化水平低下

按照国家财政部的要求,无论是中央政府,亦或是地方政府,都已贯彻落实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国有资产中的全覆盖。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制约,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并不能够满足更高级别的管理需求,只能够做到基础管理。

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的台式机及笔记本电脑等国有资产在资产信息系统中,被统一显示为“电脑”,明显不能有效区分究竟是台式机或者笔记本,因此导致信息管理存在很大缺陷,给管理造成困扰。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能否行之有效的起到应有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知程度,只有领导者高度重视,才能够使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的资产管理而言,多数管理者并未对单位的国有资产有深入了解,加之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新任领导对于前任领导在任期间的诸多旧账不予理会或者了解不够彻底。

通常而言,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就从事资产管理岗位员工而言,由于对该岗位缺乏深入了解与认知,加之工作本身压力不大,单位领导对于该岗位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程度,难以获得晋升空间,到职员工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度不高,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很难令人满意。正因如此,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会为了资产管理而设立相关部门,通常是由财务人员兼任,而此举不仅与岗位不相容原则背道而驰,更使得员工身兼数职,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资产管理体制缺陷

资产管理机制缺失与部门职能重叠不无关系。现阶段,无论是事务管理部门,亦或是财政部门,均负有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二者在管理方面会存在某种程度而重叠。一般而言,前者负责国有资产使用的审批与报批,后者负责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体系的管理及资产报告的编制。而对于国有资产使用人员而言,由于对两个部门的资产管理责任认知不清,为避免麻烦,多数情况下不接受两个部门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麻烦,使得资产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效果。

(三)资产管理技术落后

现阶段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仍旧沿用财务软件的固定模块,需要大量人力去进行系统录入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同时使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难被深度挖掘。不仅如此,多数的财务软件的固定模块并无相应的资产管理系统,通常仅能够针对资产进行静态记录。

基于技术手段制约,现阶段下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加之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数据核对工作依旧需要大量人工进行比对,与此同时资产上报工作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核算人员为节省时间进行报表编制,往往对于资产盘点工作敷衍了事,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应用,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力。

三、新经济时期国有资产管理困境化解对策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国有资产制度的有序执行,首先是管理意识的提升,为此,国有资产管理者应提高关注度,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安排,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平稳运转,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必须从意识形态上引起高度重视,摒弃固有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理念,有效落实资产管理各项工作,将管理重心放在如何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上,并将其作为资产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的衡量标准。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产管理者及使用者的责任心及敏感度。籍此,各单位可以考虑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指标有机融入对资产管理责任人现行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做出评判的评价者不仅包括上级单位和领导,同时也应囊括社会群众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社会群众作为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主要应用对象,在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价之一,对于绩效评价的公正性而言,其独立性是最为可靠的保证。

就资产管理工作的评价而言,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从公共服务质量、配置的合理性、资产管理效应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估。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在编写伊始,应率先针对资产配置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其评估标准为资产配置能否满足效率、公正等要求。

(三)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技术建设

基于当前愈发进步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将互联网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有效实行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

不同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需求会有所区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并不能将之全部满足,从而使得资产管理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进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应根据单位对于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无论是其系统权限、系统功能,均应契合资产使用者、管理者、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全面监管,而非单纯的数据记录,应将其贯穿于国有资产使用及管理的各环节。与此同时,信息管理系统应重点考量车辆、房屋及大型设备等档案建档及维修工作,针对每次的维修情况进行细致记录,为资产管理及使用夯实数据基础。

为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性,应将信息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无缝对接,以便于数据分析、校对、汇总更加真实可靠。将财务软件与信息系统对接,此举不仅可高效进行信息核对,还能及时发现财务数据的异常,极大程度上确保账实相符,更是将大批财务人员从数据录入及校对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本职工作中。

信息管理系统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统计,包括资料收集与痕迹管理,而并非仅停留在数据查询与统计的初级阶段。任何一个信息环节均要有明确的线路操作模式,从而确保精细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实现,同时有利于明确责任划分,出现问题可追溯至具体责任人或者责任部门进行相应处罚。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着大量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重要保障,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能够使其发挥更加高效的社会效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相对复杂,应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多部门配合,尤其是与财务部门的有效配合,确保资产管理的使用及处置各环节的顺畅,才能使国有资产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服务于社会公众。

(作者单位:镇江市京口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