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安徽省路桥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隧道超前预报对查清不利地质条件、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体和分布、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隧道施工重要的技术环节[1]。地震法超前预报采集的是复杂的三维波场,回波来自四面八方,回波中包含纵波、横波等不同性质的波,每一个分量检波器的记录都是纵波与横波的叠加。

由于隧道开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突发性和灾难性,因此在开挖前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段的围岩特性,判断围岩的完整性、稳定性、不良地质体及分布,进而开挖前做好支护措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2]。

1 TST技术原理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TST(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是隧道地震层析成像的简称。接收与激发系统沿隧道二维阵列式观测,且横向展布,地震波由冲击震源或小规模爆破产生,并由三分量检波器接收。TST采用二维FFT变换进行波场识别与分离,对地震波信号进行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以滤除侧向、顶板、底板地震回波,仅保留掌子面前方回波。在波场分离和叠加能量最大化法波速分析基础上,采用合成孔径偏移成像技术,对检波器孔径内的散射信号进行延时叠加,对地质分层面位置的反射界面进行准确反映[3,4]。同时提供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准确波速和地质界面位置图像,波速为岩体的工程类别划分提供依据,界面用于地质构造解释。

2 工程实例

构皮滩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幅起讫桩号为K31+515~K33+852,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复杂多样,地质构造发育,场地岩土分布不均匀,性质变化大。为此采用TST技术对右幅K31+857~K32+007段进行了超前围岩性质预报,预报掌子面前方150 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探明前方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带、含水体、熔岩等等不良地质体,判定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形式、规模等,以指导工程安全施工。

2.1 现场测试布置

TST系统硬件由信号采集器、检波器、震源及连接线缆等部分组成,见图1。

本次TST地震波法观测系统现场沿隧道两侧围岩布置,L为最后检波器离掌子面的距离,该距离控制在5.0 m之内。空间采样间隔小于1/4波长,满足方向滤波要求,空间观测总长度大于3个波长,满足方向滤波要求。具体布置:

1)检波接收孔8个,S1~S8布置在两侧壁内,检波器间距4.0 m,埋深1.8 m~2.0 m,离地面约1.5 m。

2)炸药震源孔8个,P1~P8布置在两侧壁内,每侧壁分别4个,其中第1个震源孔P1与检波器S1距离为4.0 m,震源孔P2与检波器S8距离为4.0 m,其余每侧震源孔之间距离为16 m,埋深1.8 m~2.0 m,离地面约1.5 m。

3)检波器孔和震源孔均采用手风钻成孔,钻头直径50 mm。采用炮泥耦合和封堵,现场放炮顺序P1~P8。观测系统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2所示。

2.2 测试数据处理

TST的数据处理流程可分为参数设置、预处理、波场分离、波速分析、偏移成像和地质解释等环节,处理流程见图3。

2.3 地质预报结果

现场经过小规模爆破进行信号采集和数据后处理,得到掌子面K31+857前方150 m范围内的纵、横波地质体偏移图像和围岩波速曲线,分别如图4,图5所示。

地质构造偏移成像图解释:深灰条纹表示围岩由硬变软的界面,浅灰表示由软变硬的界面。围岩速度分布图解释:波速低表示围岩破碎,弹性模量低;波速高表示围岩完整、弹性模量高,波速图像与地质构造图像有很好的对应性。构造偏移图像中反射条纹密集的地段,结构复杂、构造发育,在波速图像中对应位置为低波速带;构造条纹少的地段,围岩均匀致密,波速图像中对应高波速带。

根据隧道前方围岩波速分布测试结果,得出对围岩性质的判别见图6。

根据图6,K31+917~K31+932,K31+947~K31+967里程区间内施工时,由于围岩破碎、软弱,岩溶发育并具有富水性,存在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大,开挖时应及时进行支护或喷锚,注意因爆破、机械振动等因素引起的围岩松动,导致围岩掉块或坍塌,建议对该段实施超前水平钻探,以进一步验证前方围岩情况及地下水发育情况;其他区段围岩推测强度偏高,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完整性一般,自稳能力一般。

3 结语

根据实际开挖情况表明采用TST技术基本探清了预报既定范围内的地质特征,探明了隧道掌子面前方软弱岩层的位置、规模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预报结果与开挖结果一致性较好,为提前支护措施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依据,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TST技术实现了地质超前预报和波速精确分析,保证了地质构造定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