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玮

[摘  要] “双减”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文章认为,“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去着力,然后以相关的作业作为深化与巩固学生学习动机与成就感的载体.

[关键词] “双减”背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是迄今为止,党和国家最高层面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出台的最高层级的文件,这也意味着义务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背景,那就是“双减”. 对学校教育而言,作业负担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校外培训负担则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就可以得到减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双减”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影响着数学学科知识的积累,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认识. 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有着怎样的收获,决定了学生能否走出较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泥沼. 人们常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把“双减”比作打一场硬仗,那幺在课堂上决战的胜负,就直接影响着“双减”实施效果的好与不好. 那幺,在“双减”背景之下,如何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打赢“双减”这一仗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还是课堂上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落实.

从理论层面的角度来看,“双减”只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关键的一点是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又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就是一座坚实的桥梁,不仅可以实现学科知识教学目标,还能实现“双减”这一宏观目标.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更加科学地选择教学理念,更加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取向

对学校教学而言,落实“双减”政策有两个目标,即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 直接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间接目标则是减轻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 这两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通常情况下只要落实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那学生自然没有参加校外培训的必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之一,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这也可以视作“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取向!

学生或者家长之所以选择校外培训,最直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想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知晓这一实际情形,又要认识到,要发展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除了基于传统思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习题解答训练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形成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他们在遇到相关习题和考题的时候,自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此时他们也就没有必要通过过多的作业训练来增加自己的负担了,更加没有必要通过校外培训来增加学业负担了.

既然已经确定了要通过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来落实“双减”,那幺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任务.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与数学学习负担,应当有这样一个辩证的认识,那就是作业负担既取决于客观的作业数量,又取决于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应当说,必要的作业数量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运用水平的关键因素,但假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体验,即使作业量再少,他们也会觉得作业是负担;反之,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有着强烈的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那他们非但不会感觉作业数量过多,甚至很多时候会自己寻找作业来完成. 由此可见,作业负担具有很强的主观特征. 如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策略,那优化策略的其中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期待.

所以综合来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双减”政策的提出无疑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而基于“双减”目标的实现,初中数学课堂上的策略选择与优化,则要致力于客观上作业数量的确定,以及主观上学生完成作业动机与强烈成就感动机的激发. 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科学的,因为它是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同时出发的,满足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追求的认知发展需要和情感需要.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能让学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数学学习成就感,那学生的作业负担之感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学生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支撑之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幺他们也就没有参加校外培训的需要了.

用“双减”引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 所以教师要从初中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出发,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练习等策略来实现提质增效[1]. 为了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双减”来引导日常教学. 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这就意味着“双减”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的引导性力量. 上面已经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进而减轻校外培训的负担,很关键的一点是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角度来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形成强烈的期待. 那幺,具体到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又应当通过怎样的策略来达成这样的目标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这一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知道什幺是全等形,并能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材的设计如下:小明将任意两张相同的邮票叠放在灯光下照射,发现猴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于是给出了全等形的定义,也就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邮票是初中生比较熟悉的对象之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两张邮票叠放,然后用灯光照射,得到相关的结论——全等形的定义.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顺利建立起全等形及后续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这一教学内容,笔者以为还可以进行更加充分的演绎,比如,给学生提供邮票(或者其他教学素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去寻找,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素材;又比如,在验证两个图形能否完全重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将它们重叠起来用灯光照射——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这是一个核心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自己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肢体活动)建立起关于完全重合的感性认识. 事实证明,如果这个环节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他们能够想到一些新颖的方法. 比如,有学生想到将两个图形重叠起来,然后用针去刺孔,看两个孔是否在图形的同一个位置;也有学生想到在上面那个图形上使劲画线,看下一张图上形成的压痕是否与相应位置重合……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比较低效,但它们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且动手操作了的,属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精加工过程,能加深学生对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认识.

后续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教学策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相关的作业会有很强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来顺利完成作业,从而获得成就感. 此时教师可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既让他们巩固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又没有增加他们的作业负担.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策略的着力点是作业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用“双减”引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基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即作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基于满足学生学习、作业动机的需要,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从学生的认知与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概念与规律之间的联系,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获得数学知识,并产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完成数学作业的期待之感. 当学生能够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获得学习成就感的时候,学生的作业负担感就会明显下降,也就不会产生作业负担了;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且形成了较强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所以自然没有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了.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去着力,然后以相关的作业作为深化与巩固学生学习动机与成就感的载体. 如果课堂上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这样的课堂就是符合“双减”政策的课堂,教学策略也能让课堂更续“双减”内涵.

这里需要厘清的一对关系是:“双减”强调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是说不需要给学生布置作业. 当然,有教师会认为“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是最可靠的. 但问题在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里的“适当”其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当”的作业,归根到底还是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给学生一个足够数量的“作业库”,让学生从中选择相关的作业来完成. 有的教师也许会担心学生在选择作业的时候会因为自身的惰性而刻意减少作业量,最后达不到数学教学应有的效果. 这一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相应的策略激活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在完成相关作业的时候,通常都不会偷工减料. 可以认为,当学生不愿意选择太多作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作业开始超量了. 如果此时学生停止选择,那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

总而言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检验知识掌握程度与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之一. 合理布置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2]. 在“双减”背景之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要,应当想方设法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这才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沈木勇. “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 中学数学,2022(02):91-93.

[2]张玮芳.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以二次函数为例[J]. 中学数学,2022(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