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城镇化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当前城镇化的进程。文章首先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兼顾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兼顾工业化与城镇化、兼顾政府力量与市场作用、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也是导致当前城镇化远远跟不上工业化进程、从而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深层次的根源。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深入剖析形成二元结构的社会历史因素、思想认识因素以及体制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本文的成果对于理顺当前经济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较实际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城乡二元结构成因

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一)社会历史因素

我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二元结构形成的基础。从近代至今,我国经历了多种社会结构,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今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复杂的历程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当前的二元结构。我国近代,遭受到列强的屈辱遭遇,导致丰饶的资源被掠夺,也就失去了形成成熟经济社会的先天土壤。我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数千年,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这一体系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国在解放之初,依旧属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家,此后经历了战争,因此客观上失去了全面工业化的机会,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二)思想认识因素

二十世纪开始的改革开放大潮,是我国步入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从此我国开始将工业化纳入到发展视野,开始集中精力解决困扰已久的三农问题。然而,我国不少领域依旧延续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认识,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了二元结构的产生。例如党内曾经有部分激进的思想观念认为,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一个国家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就一定要部分地牺牲农业,一定要实现对于农村土地进行资本化运营从而增加工业原始积累,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压制和削弱农业,也就是要牺牲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此思想认识的驱使下,一方面国家开始降低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还不断提升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使得我国农业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处于发展低迷的状态,更加推进了二元结构的扩大。

(三)体制因素

因为我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十分注重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率的提升,所以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更加向这方面流动,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投入大力气推进城镇发展,却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当时我国农村地区滞留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却难以在城镇的发展中立足,一度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愈演愈烈。同时,在二元结构占据上风的时候还滋生了双重管理体系,体现在城乡地区的户籍、保障等制度均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的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巨大落差。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当前我国的GDP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发展也到关键时期。结合以上分析,给出以下的发展道路。

(一)兼顾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

首先,维持高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催生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的质量对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典型的城镇化周期,一般会包括城镇化的起步、快速发展以及稳定发展三阶段,快速发展往往出现于城镇化已达30%的节点。而我国城镇化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均为27.1%,而2005年达到40.3%,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高速时期。因此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

其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路线。结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可知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生态破环与自然资源的掠夺,不少国家都走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之中。客观地讲,我国也或多或少发生了这些环境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纲领,在高速发展中注重人的生活质量,使得城镇化进程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循科学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小城镇一方面要努力成为承接大型城市群的功能、市场和配套设施的地区,另一方面也应把握机会,积极发展成为具有良好辐射力的农村区域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市场的培育机制,积极进行科学的经济结构调整,引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实现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城镇建设推进。

(二)兼顾工业化与城镇化

应该积极支持和扶植第二、第三产业,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以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使之协调发展。增强小城镇发展的活力就应该引入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只有实现了足够的产业支撑,才能保证小城镇的发展后劲。这就需要根据城镇的具体定位以及资源优势,寻找并发展支柱产业,从而以特色经济增强自身的实力。还应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发展配套设施。发布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有实力和前景的乡镇企业利用积聚效应向工业小区集中,从而逐步增强这些工业集聚区的人口吸引力,最终实现小城镇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的发展。考虑到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资源优势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城镇发展的进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确定重点扶植发展的产业,并且鼓励已成规模的优势产业,形成有主有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最终扩大当地的经济规模。

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挥城市与城镇本身独特的优势,使之互补协作配合,构建相对完整、协调的发展体系,结合各自的优势与长处,在发展中承担不同的职能。例如:区域性的大城市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基础建设领先,工业规模大的长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区域经济中心;而小城镇则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从而激发加工企业、交通业、餐饮业的活力,促进劳动力的积聚和转移。

(三)兼顾政府力量与市场作用

政府力量与市场作用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推力,而世界不少地区的发展经验教训表明,仅仅依赖政府或者完全依靠市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凡是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与地区均采用了政府和市场综合发力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表明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完全相同。政府所起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利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制定更加有利于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众所周知,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涉及到耕地的占用,要在保证基本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一方面使土地供应跟得上城镇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减少企业用地成本,更重要的是合理合法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所以笔者建议,要优化目前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征用”体制:对于城镇发展所必须的公用土地,推荐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主持下,以征用的途径获得土地,同时大力提升补偿费用,结合当地土地市场的实际价格进行补偿,也应对被征地者的就业和保障等问题给出承诺及解决方法,从而避免农民因为失地而产生生活上的诸多问题。而对于经营性土地,则应摒弃传统的强制征用方法,引入更加灵活多样的土地使用模式,包括股份合作模式等,允许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作为股权参与到项目中来。

(四)兼顾农村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实质绝不是掠夺农村资源,而是为农村的发展注入全新的能量,从而改变困扰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痼疾,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适度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才能为大批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提供可能,小城镇的发展核心是激发其经济活力,为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因此小城镇是否已有合适的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其将农产品加工作为重点,逐步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怎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必须倡导农业的产业化,以此推进城镇的建设,并且以合理的政策来引导各类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终使广大的农民能够体会到城镇化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将增加农民的福祉作为城镇化的首要考量因素,增强对于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投入资金和技术解决农村地区的卫生设施,使农村呈现出新面貌,同时这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多方努力之下,城镇化率逐年上升,然而同时也应看到,城镇化的进程牵涉到许多方面,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一些负面因素也层出不穷,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全局观和发展观,将提升城镇化速度作为最终的目标,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哺农村,实现共同发展,在以上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发展模式,实施配套改革,完善各类管理机制,才能最终使我国迈入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罗连发.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的案例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4(01).

[2]李兴江,张亚伟.基于超边际视角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2014(05).

(作者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