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云

摘要:目前,教育学者们分析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是改革基础教育。因此,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正逐渐成为教育体系改革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应更加完善,要从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出发,制定更能适应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文章以快速城镇化为背景出发,探讨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城镇化

基础教育是快速城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基础教育也为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保证、知识保证和科技支持,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新方向、新任务、新挑战,特别是对落后的基础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并且,在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应追求大胆创新的教育管理方式,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推动教育的发展,这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里,对应的他们在城镇内的缺未能享受到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因此难以融入到城镇生活。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从最近几年开始,各地都开始大量建设各种楼房高楼,土地的使用率开始逐渐的增加,而人口的发展跟不上土地的大量滥用。并且由于某些城市扩张占地过大,追求宽马路、大广场,使得城区人口密度偏低,人流缺乏,建设用地等资源使用粗放低效,使得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样畸形的发展。

(三)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城镇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镇的空间和结构规模的不合理分布,大型的城市以及特大型的城市人口基数过大,从而压力大。而中小城市人口缺不足,自己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城乡发展上表现不平衡,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问题也日益明显,最终也导致了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不平衡。

二、快速城镇化中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镇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对教育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积极影响,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对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手段等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快速快速城镇化也使得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存在困难

1.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教育发展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的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所导致的,由于城镇化最显着的表征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即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而对于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尽管政府对于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的重视。但是,受到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使得户籍制度仍然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跨越的障碍。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过着“隔代照看”的生活,其中原因很多,根本在于户籍制度阻碍了他们流向城市的脚步,最终使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教育发展。

2. “两为主”政策与现行财政体制的冲突

两为主政策是中央政府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从流出政府转移到流入政府的身上。这样流入政府的责任和经费大量增加,但因为是发达地区,政府一般不会给予经费补偿。另一方面,对流出政府由于出于农村地区或者是中西部地区,不仅能得到中央政府的经费补偿,还可以减少对流出儿童的责任和义务,这种事权与财权不一致影响了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

(二)城乡教师流动与管理存在困难

由于快速城镇化而使得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并且存在着际分配不公平及资源利用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非农业产业也逐步向着城镇聚集,这给城镇教育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也对农村教育带来冲击。这也使得城乡基础教育配置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城镇教育资源的公平方面存在问题。

三、如何改善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层级及权力结构的优化力度加强,不断改善教育服务质量

第一,进行优化基础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准确的传递信息。第二,为了防止出现教育职能的膨胀应优化教育部门的管理职权,把集权的教育职权彻底打破,符合公平公正的管理职权。第三,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在办学上的改善,学校教育质量应不断改善,在积极性和热情上也应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

(二)改善管理体制,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就要改善教育管理体制,不均衡现象存在区域教育之间以及城乡教育之间应该努力改善。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城乡教育统筹规划上面。教育资源以及经费的投入重点对农村地区以及西部落后的区域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决策体制,这样才能逐步促进教育公平。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的质量偏低主要是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如发展民办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拔款教育经费可以根据生源的情况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地位,提高办学的质量。此外,对于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逐步改善,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合理化的评价机制是管理部门应考虑并改善。

四、快速城镇化对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要解决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就必须彻底的打破城乡二元的体制,特别是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经验表明,许多的国家在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上选择了集中模式或相对集中模式,意味着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是义务教育的分担主体。因此,这样就使得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能够发挥更多作用,逐步提高中央、省级财政义务教育投入比例,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从“以县为主”改变为以中央、省财政投入为主。并且,再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实际在校生人数划拨,弥补人口流入大省、大市的部分教育成本,在解决随迁子女跨省、跨市流动方面承担更多责任,用这种方式才有可能解决随迁子女教育管理问题。

(二)改革教育管理人事制度,打破教师交流壁垒

要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合理的交流,使教育均衡化发展,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壁垒没有界限。一方面,应健全城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目的在于要打破教师的区县归属、单位归属制度。另外一方面,建立农村教师的补偿机制。实行中小学编制标准、薪酬分配和职称评定“补偿性”向农村地区教师倾斜,重视校长的专业和农村教师发展,真正让教师自愿留在农村、服务农村,这是农村教育固本强基的根本举措。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要通过统筹当地城乡教育发展,让流动人口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服务,同时确保农村地区获得同质同量的公共服务。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从多方面加大投入和补偿力度,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供给水平、供给质量和供给标准上的差距,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而另外一方面,要求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和城市居民一样统筹兼顾,从城市内部打破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制度歧视问题。从而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五、结论

当前,我国的城镇已经进入中期阶段,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在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伴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明显。因此,要不断加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改革的思路,进一步使人民受到公正公平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蒋友梅.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三次改革及未来改革趋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03).

[3]丁志伟.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05).

[4]柯春晖,褚宏启,张雪,黄浩淼.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人民教育,2014(23).

[5]梁鸿媛.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王锋.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兰州大学,2008.

[7]邵博.城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广东省佛山市、东莞市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7).

[8]史湘琳.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非经济因素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4(10).

[9]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

[10]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