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红 刘祺铭

摘要:孔子的经济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因素,“使民以时”的生产观、“节用克俭”的消费观、“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轻赋薄敛”的分配观,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都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生态经济思想;乡村振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任务,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乡村是农、林、渔等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农业的生态化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孔子,将农业、农耕文明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他的生态经济思想既具有深厚的人文智慧,也具有浓厚的生态气息。孔子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进行分析,以挖掘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孔子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哲学基础

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与他所处的动荡时代密切相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一个诸侯争霸连年混战的动荡年代。在这一时期,旧的社会关系逐步瓦解、原有的意识形态逐渐衰落、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战争频繁。各方势力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孔子的惠民富民思想由此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孔子对人们追逐财富的合理性给予了肯定, 指出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他看到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要性,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他希望统治者减少奢靡、轻赋薄敛,要“省力役,薄赋敛”(《孔子家语·贤君》);他主张统治者要放宽对民众活动的限制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劳作,要“废山泽之禁”(《孔子家语· 五仪解》)、“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的这些经济主张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孔子经济思想中的生态性,根源于他“敬畏天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敬畏天命”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他提出要“知天命”和“畏天命”。在这里,“天命”即自然规律,如四季更替和万物生长的规律等。 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境界。孔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在天地人的关系中,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以谋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乐山乐水情怀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相得益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体现了四季运行与万物生长的紧密联系,也提醒人们重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

(二)孔子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 生产方面:“使民以时”

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以农业为主,生产劳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从而影响到统治阶级的治理以及社会的稳定。孔子关于足食、富民的主张,体现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他认为要将有限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保证农时,为此,统治者需改正奢靡之风以保证农民在适当的季节进行劳作。在不违背农时的前提下有节制的用人,才能使农业生产顺利地进行,以达到富民的目标。“使民以时”的生产观既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体现了他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生态思想。

2. 消费方面:“节用克俭”

首先,孔子反对超越礼制的奢侈消费。孔子是阶级消费论者,他认为不同阶级的人拥有的财富不同,消费水平应与其阶级身份相当,而不应该僭越。孔子十分反对违背礼的消费,对于季氏以大夫的身份私自享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礼”感到愤慨。其次,孔子主张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提倡节俭。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述而》)。当然孔子也不主张没有节制的节俭,而是节俭到礼所规定的标准即可。孔子还主张对于个人的日常起居饮食也要有具体的标准,有志之士不应过分追求个人享受,食可果腹、住可容身即可。孔子反对大面积的猎杀动物,认为过度捕杀带来的可能就是自然资源的枯竭。《述而》篇所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孔子的资源持续利用思想。

3. 分配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轻赋薄敛”

孔子提倡按等级和礼制分配,主张不同阶级的人能根据其地位得到对等的财富。“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均”指的就是在每个阶级范围内的人能得到大致相同的财富,从而避免阶级内部贫富不均所带来的矛盾甚至阶级动乱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孔子也希望不同阶级之间能够和谐共处,他反对统治阶级敛财。对于被统治阶级,孔子提出要让民众得到一定的财富,避免他们因为无法生存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孔子“轻赋薄敛”的赋税主张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的分配观,同时也是他“中庸”思想的体现。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各国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大肆敛财剥削百姓。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轻赋薄敛”的主张,认为赋税制度应该“行度于礼”,征税应该适度,反对统治者过重征收赋税,从而保护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以稳定民心、避免社会动荡。他认为征收赋税不能采用竭泽而渔的高压政策,而是要注重培养税源。百姓富足则君王自然富足,百姓民不聊生之时君王也不可能富足。由此可见,孔子的赋税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因子。

孔子在生产、消费、分配等经济领域的观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因素。孔子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时节劳作,提倡“节用克俭”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主张“轻赋薄敛”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做长远的打算,提出用适宜的分配政策保证各阶级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进行。由此可见,虽然孔子当时并没有系统的提出并阐述他的生态经济思想,但是顺应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生态思想却已渗入到他的经济主张中。孔子经济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生态发展观是相契合的,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二、孔子生态经济思想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乡村振兴战略首次被提出。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与进步,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具体要求是振兴农村产业、重建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构建文明的乡风民俗、建立有效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富裕生活等。它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等方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结构和生活、生态空间。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和总体要求可以看出,乡村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文明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任务。面对乡村生态环境脆弱和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如何在振兴产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恢复并保持良好的生态,对政府是一种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生态化,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二)孔子生态经济思想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孔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其与农耕文明相结合,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其中,强调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启示。

1.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之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孔子的富民思想和公平分配观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孔子轻赋薄敛、藏富于民的主张,在新时代有了新发展。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至此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终于成为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持续从财政中拿钱支付农村基层的开支。这一惠农政策无疑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保障,让农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孔子认识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众心理,提出要避免“不均”危害国家稳定;要“先富后教”,保障了被统治阶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后对其进行教育,避免他们“因贫生怨”。当前,我国政府全面推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给予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动了全民教育的普及。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间的公平和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当前,我国从财政、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乡村的投入,以推动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可以有效地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结合起来。依托于本地的自然状况、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孔子所推行的“节用克俭”观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孔子不仅提倡节俭消费,同时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资,有节制有规范的开发自然资源就可以持续的利用。例如在农村建立生态旅游区,一方面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农民带去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给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孔子基于富民足食所提出的顺应农时、勤俭节约、减轻赋税、减小贫富差距等观点,最终也是为了达到万物之间的和谐。这对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只有和谐才能发展,才能维持良性的循环,这既是最基本的自然生态规律,也是当今生态经济发展所追寻的目标。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所缺少的正是生态意识和责任感。没有节制的过度利用自然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有其规律,所谓“生生不息”即万物在循环中发展、进化,一旦破坏了这个循环,人类作为这个大循环中的一员,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提示我们今天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和思维方式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要解决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共赢,最根本是要从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做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中华书局,2009.

[2]赵麦茹.孔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J].生态经济,2010(10).

[3]钱靖.马克思与孔子生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4]周建波.孔子经济思想简论[J].孔子研究,2010(05).

[5]陈俊亮.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价值探究之一——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2010(10).

*本文系2018湖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SW0203)的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