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

随着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过半。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早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大于其他商业银行,更应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一、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劣势分析

(一)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性较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技术网络、产品创新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仍然为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0%,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排行前十名均值为20.40%,与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缩减、利率波动增大,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造成的冲击将更大。

(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受银行业管制利率的影响,我国银行无论存贷款风险高低、业务规模大小、服务质量好坏,都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此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享受政府多种“三农”相关利好政策,加上“三农”旺盛的信贷需求,为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提供了机会,利润逐步增长,资产规模有所壮大,使得其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淡化,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属于风险抵抗能力非常弱的机构。

(三)技术与利率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带来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需要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对利率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更合理地预测风险。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目前普遍面临信息技术系统落后、利率定价能力低下的问题,对利率市场化分析判断的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而现阶段大多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定价模型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加以应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优势分析

农村信用社自深化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省级联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往日营业网点门面小、办公环境差的历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区银行、农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除政策因素外,其他主要优势如下:

(一)人缘地缘优势明显

农村信用社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具有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最大的无形资产。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既能迅速消除国有银行对基层资金的虹吸效应,又能有效遏制资金从欠发达社区大规模流向发达社区,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二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频繁,与农村、农民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比较本土化,不同于大银行管理者习惯于“坐堂经营”,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决策链短优势突出

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而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小微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发生信贷关系时,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便能以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三、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营策略分析

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农村信用社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拓展投资渠道,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农村信用社要想改变严重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就需要不断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业务与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两项业务中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1.拓展投资业务渠道。一是投资标准化资产。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行监管约束下,农村信用社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及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具体为投资债券及债券回购业务;选择投资一些风险可控、收益覆盖成本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还可以购买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产品。

二是投资股票市场。目前国内虽然禁止商业银行投资股票,但早已有代客理财资金借助信托产品或者结构性利率互换等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在合理的投资管理流程与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下,投资股票市场。在初期,人才结构或投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委托证券公司采取资产管理的方式进行投资,增加收益渠道。

三是投资PE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面对 PE 市场这块蛋糕,农村信用社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其他机构的经验,通过财务顾问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先行进入PE领域,为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先天优势,应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景的小微农业企业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或提供担保、财务顾问等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同时,与企业方商定未来股权投资的期权,实现银企共赢。

四是投资金融租赁市场。资料显示,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2年,银行系统金融租赁公司仅用5年时间,资产规模就增长了近30倍,从2008年初的资产规模还不足300亿元,增加到2012年二季度末的9021.66亿元,净利润高达数亿甚至十几亿元。实践证明租赁和银行业务相结合有利于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也可根据各级法人实际情况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金融租赁领域,增加投资收益。

五是投资期货市场。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已在提案中提出放开银行从事期货计算和保证金存管业务。随着银行投资贵金属、股票等现货市场进程,银行需要投资期货市场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即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交易,以减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六是投资电子商务市场。银行做电子商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以及对“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隐患的防范,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搭建网络平台,使其享受到一系列支付结算、资金管理、融资贷款、业务推广等服务。通过银行的电商平台,小微企业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应着重加强市场调查,推出新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金融超市。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代收代付业务;二是开展信息咨询顾问业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的咨询服务;三是开展专项顾问业务,充分发挥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财会顾问、法律顾问、企业委托及其他专业顾问服务;四是开展资产评估业务,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取得批准手续,及时为各类产权交易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随着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过半。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早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大于其他商业银行,更应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一、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劣势分析

(一)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性较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技术网络、产品创新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仍然为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0%,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排行前十名均值为20.40%,与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缩减、利率波动增大,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造成的冲击将更大。

(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受银行业管制利率的影响,我国银行无论存贷款风险高低、业务规模大小、服务质量好坏,都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此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享受政府多种“三农”相关利好政策,加上“三农”旺盛的信贷需求,为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提供了机会,利润逐步增长,资产规模有所壮大,使得其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淡化,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属于风险抵抗能力非常弱的机构。

(三)技术与利率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带来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需要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对利率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更合理地预测风险。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目前普遍面临信息技术系统落后、利率定价能力低下的问题,对利率市场化分析判断的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而现阶段大多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定价模型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加以应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优势分析

农村信用社自深化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省级联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往日营业网点门面小、办公环境差的历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区银行、农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除政策因素外,其他主要优势如下:

(一)人缘地缘优势明显

农村信用社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具有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最大的无形资产。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既能迅速消除国有银行对基层资金的虹吸效应,又能有效遏制资金从欠发达社区大规模流向发达社区,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二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频繁,与农村、农民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比较本土化,不同于大银行管理者习惯于“坐堂经营”,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决策链短优势突出

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而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小微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发生信贷关系时,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便能以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三、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营策略分析

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农村信用社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拓展投资渠道,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农村信用社要想改变严重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就需要不断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业务与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两项业务中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1.拓展投资业务渠道。一是投资标准化资产。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行监管约束下,农村信用社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及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具体为投资债券及债券回购业务;选择投资一些风险可控、收益覆盖成本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还可以购买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产品。

二是投资股票市场。目前国内虽然禁止商业银行投资股票,但早已有代客理财资金借助信托产品或者结构性利率互换等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在合理的投资管理流程与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下,投资股票市场。在初期,人才结构或投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委托证券公司采取资产管理的方式进行投资,增加收益渠道。

三是投资PE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面对 PE 市场这块蛋糕,农村信用社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其他机构的经验,通过财务顾问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先行进入PE领域,为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先天优势,应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景的小微农业企业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或提供担保、财务顾问等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同时,与企业方商定未来股权投资的期权,实现银企共赢。

四是投资金融租赁市场。资料显示,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2年,银行系统金融租赁公司仅用5年时间,资产规模就增长了近30倍,从2008年初的资产规模还不足300亿元,增加到2012年二季度末的9021.66亿元,净利润高达数亿甚至十几亿元。实践证明租赁和银行业务相结合有利于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也可根据各级法人实际情况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金融租赁领域,增加投资收益。

五是投资期货市场。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已在提案中提出放开银行从事期货计算和保证金存管业务。随着银行投资贵金属、股票等现货市场进程,银行需要投资期货市场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即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交易,以减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六是投资电子商务市场。银行做电子商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以及对“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隐患的防范,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搭建网络平台,使其享受到一系列支付结算、资金管理、融资贷款、业务推广等服务。通过银行的电商平台,小微企业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应着重加强市场调查,推出新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金融超市。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代收代付业务;二是开展信息咨询顾问业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的咨询服务;三是开展专项顾问业务,充分发挥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财会顾问、法律顾问、企业委托及其他专业顾问服务;四是开展资产评估业务,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取得批准手续,及时为各类产权交易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加速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竞争力的体现则是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重视风险管理在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二是在重视传统业务风险的同时,对于新形势、新业务实施制度先行、风险管控先行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三是培养现代风险管理人才,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动态灵活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引进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人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三)建立健全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成立产品定价专设机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利率的竞争,而利率竞争的背后,其实是成本的竞争。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不及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规避由于定价不合理而造成的风险。农村信用社通常既涵盖城区信用社,也涵盖农牧区信用社,由于城区金融机构多、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而农牧区金融机构少,甚至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弹性小。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城区信用社可使用较高的产品利率,促使资金规模大幅提高,实现薄利多销。而农牧区信用社则可使用较低的产品价格,降低资金成本,资金规模却不会大幅下降,保持较高的利润。总之,目的是要使得农村信用社整体实现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的目标。

(四)坚定“三农”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业也应当走现代企业的路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市场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使目标客户更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缘地缘优势。因此,坚定“三农”的市场定位是不二选择。农村信用社长期服务于“三农”的经验使其对“三农”软信息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有助于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县域机构为一级法人,决策链条短,信贷员往往拥有一定的贷款决策权,可以有效降低搜集“软信息”时的代理成本。反之,其他商业银行对“三农”信息的掌握相对不足,且组织结构复杂,代理链条较长,银行基层获取的软信息很难以书面形式向贷款决策层传递和反馈,发放关系型贷款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三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论业务规模还是管理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依然属于弱势群体,急需快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首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引资”、“引智”、“引制”的积极作用,快速拉近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距离。此外,还可借鉴吸收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品牌形象;优化股权结构,对法人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象上,宜选择改革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高、技术水平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合作方式上,应以“股权合作+技术合作”为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契合性与互补性的一致,从而实现互惠互赢。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责任编辑:康伟

随着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过半。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早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大于其他商业银行,更应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一、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劣势分析

(一)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性较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技术网络、产品创新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仍然为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0%,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排行前十名均值为20.40%,与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缩减、利率波动增大,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造成的冲击将更大。

(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受银行业管制利率的影响,我国银行无论存贷款风险高低、业务规模大小、服务质量好坏,都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此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享受政府多种“三农”相关利好政策,加上“三农”旺盛的信贷需求,为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提供了机会,利润逐步增长,资产规模有所壮大,使得其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淡化,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属于风险抵抗能力非常弱的机构。

(三)技术与利率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带来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需要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对利率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更合理地预测风险。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目前普遍面临信息技术系统落后、利率定价能力低下的问题,对利率市场化分析判断的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而现阶段大多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定价模型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加以应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优势分析

农村信用社自深化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省级联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往日营业网点门面小、办公环境差的历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区银行、农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除政策因素外,其他主要优势如下:

(一)人缘地缘优势明显

农村信用社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具有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最大的无形资产。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既能迅速消除国有银行对基层资金的虹吸效应,又能有效遏制资金从欠发达社区大规模流向发达社区,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二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频繁,与农村、农民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比较本土化,不同于大银行管理者习惯于“坐堂经营”,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决策链短优势突出

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而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小微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发生信贷关系时,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便能以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三、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营策略分析

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农村信用社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拓展投资渠道,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农村信用社要想改变严重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就需要不断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业务与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两项业务中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1.拓展投资业务渠道。一是投资标准化资产。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行监管约束下,农村信用社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及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具体为投资债券及债券回购业务;选择投资一些风险可控、收益覆盖成本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还可以购买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产品。

二是投资股票市场。目前国内虽然禁止商业银行投资股票,但早已有代客理财资金借助信托产品或者结构性利率互换等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在合理的投资管理流程与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下,投资股票市场。在初期,人才结构或投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委托证券公司采取资产管理的方式进行投资,增加收益渠道。

三是投资PE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面对 PE 市场这块蛋糕,农村信用社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其他机构的经验,通过财务顾问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先行进入PE领域,为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先天优势,应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景的小微农业企业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或提供担保、财务顾问等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同时,与企业方商定未来股权投资的期权,实现银企共赢。

四是投资金融租赁市场。资料显示,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2年,银行系统金融租赁公司仅用5年时间,资产规模就增长了近30倍,从2008年初的资产规模还不足300亿元,增加到2012年二季度末的9021.66亿元,净利润高达数亿甚至十几亿元。实践证明租赁和银行业务相结合有利于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也可根据各级法人实际情况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金融租赁领域,增加投资收益。

五是投资期货市场。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已在提案中提出放开银行从事期货计算和保证金存管业务。随着银行投资贵金属、股票等现货市场进程,银行需要投资期货市场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即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交易,以减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六是投资电子商务市场。银行做电子商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以及对“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隐患的防范,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搭建网络平台,使其享受到一系列支付结算、资金管理、融资贷款、业务推广等服务。通过银行的电商平台,小微企业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应着重加强市场调查,推出新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金融超市。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代收代付业务;二是开展信息咨询顾问业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的咨询服务;三是开展专项顾问业务,充分发挥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财会顾问、法律顾问、企业委托及其他专业顾问服务;四是开展资产评估业务,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取得批准手续,及时为各类产权交易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加速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竞争力的体现则是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重视风险管理在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二是在重视传统业务风险的同时,对于新形势、新业务实施制度先行、风险管控先行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三是培养现代风险管理人才,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动态灵活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引进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人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三)建立健全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成立产品定价专设机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利率的竞争,而利率竞争的背后,其实是成本的竞争。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不及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规避由于定价不合理而造成的风险。农村信用社通常既涵盖城区信用社,也涵盖农牧区信用社,由于城区金融机构多、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而农牧区金融机构少,甚至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弹性小。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城区信用社可使用较高的产品利率,促使资金规模大幅提高,实现薄利多销。而农牧区信用社则可使用较低的产品价格,降低资金成本,资金规模却不会大幅下降,保持较高的利润。总之,目的是要使得农村信用社整体实现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的目标。

(四)坚定“三农”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业也应当走现代企业的路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市场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使目标客户更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缘地缘优势。因此,坚定“三农”的市场定位是不二选择。农村信用社长期服务于“三农”的经验使其对“三农”软信息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有助于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县域机构为一级法人,决策链条短,信贷员往往拥有一定的贷款决策权,可以有效降低搜集“软信息”时的代理成本。反之,其他商业银行对“三农”信息的掌握相对不足,且组织结构复杂,代理链条较长,银行基层获取的软信息很难以书面形式向贷款决策层传递和反馈,发放关系型贷款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三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论业务规模还是管理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依然属于弱势群体,急需快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首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引资”、“引智”、“引制”的积极作用,快速拉近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距离。此外,还可借鉴吸收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品牌形象;优化股权结构,对法人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象上,宜选择改革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高、技术水平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合作方式上,应以“股权合作+技术合作”为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契合性与互补性的一致,从而实现互惠互赢。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责任编辑:康伟

随着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过半。利率市场化这柄“双刃剑”早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大于其他商业银行,更应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一、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劣势分析

(一)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性较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技术网络、产品创新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仍然为主要收入来源。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10%,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排行前十名均值为20.40%,与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缩减、利率波动增大,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造成的冲击将更大。

(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受银行业管制利率的影响,我国银行无论存贷款风险高低、业务规模大小、服务质量好坏,都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此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享受政府多种“三农”相关利好政策,加上“三农”旺盛的信贷需求,为农村信用社增收增效提供了机会,利润逐步增长,资产规模有所壮大,使得其风险防控意识有所淡化,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属于风险抵抗能力非常弱的机构。

(三)技术与利率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带来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需要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对利率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更合理地预测风险。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目前普遍面临信息技术系统落后、利率定价能力低下的问题,对利率市场化分析判断的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而现阶段大多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定价模型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加以应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优势分析

农村信用社自深化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省级联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往日营业网点门面小、办公环境差的历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区银行、农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除政策因素外,其他主要优势如下:

(一)人缘地缘优势明显

农村信用社因根植于当地经营而具有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这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最大的无形资产。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更广。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周边社区,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既能迅速消除国有银行对基层资金的虹吸效应,又能有效遏制资金从欠发达社区大规模流向发达社区,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二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及电子化网络遍布城乡,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频繁,与农村、农民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的种子阶段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增资扩股和组织存款资金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

三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比较本土化,不同于大银行管理者习惯于“坐堂经营”,能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决策链短优势突出

农村信用社小范围的信息资源和自我雇佣,使其在减少摩擦和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天然地具有小规模、小范围经营信贷的优势。而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因而灵活性较差,不适应小微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特点;相反,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知识,发生信贷关系时,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去搜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便能以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与其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时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

三、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营策略分析

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农村信用社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拓展投资渠道,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农村信用社要想改变严重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就需要不断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业务与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以下两项业务中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

1.拓展投资业务渠道。一是投资标准化资产。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现行监管约束下,农村信用社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及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具体为投资债券及债券回购业务;选择投资一些风险可控、收益覆盖成本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还可以购买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产品。

二是投资股票市场。目前国内虽然禁止商业银行投资股票,但早已有代客理财资金借助信托产品或者结构性利率互换等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农村信用社也可以在合理的投资管理流程与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下,投资股票市场。在初期,人才结构或投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委托证券公司采取资产管理的方式进行投资,增加收益渠道。

三是投资PE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面对 PE 市场这块蛋糕,农村信用社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其他机构的经验,通过财务顾问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先行进入PE领域,为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先天优势,应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景的小微农业企业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或提供担保、财务顾问等多种途径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同时,与企业方商定未来股权投资的期权,实现银企共赢。

四是投资金融租赁市场。资料显示,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2年,银行系统金融租赁公司仅用5年时间,资产规模就增长了近30倍,从2008年初的资产规模还不足300亿元,增加到2012年二季度末的9021.66亿元,净利润高达数亿甚至十几亿元。实践证明租赁和银行业务相结合有利于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也可根据各级法人实际情况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金融租赁领域,增加投资收益。

五是投资期货市场。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已在提案中提出放开银行从事期货计算和保证金存管业务。随着银行投资贵金属、股票等现货市场进程,银行需要投资期货市场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即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交易,以减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六是投资电子商务市场。银行做电子商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提供融资服务以及对“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隐患的防范,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搭建网络平台,使其享受到一系列支付结算、资金管理、融资贷款、业务推广等服务。通过银行的电商平台,小微企业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应着重加强市场调查,推出新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将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金融超市。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代收代付业务;二是开展信息咨询顾问业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的咨询服务;三是开展专项顾问业务,充分发挥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财会顾问、法律顾问、企业委托及其他专业顾问服务;四是开展资产评估业务,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取得批准手续,及时为各类产权交易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加速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竞争力的体现则是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重视风险管理在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二是在重视传统业务风险的同时,对于新形势、新业务实施制度先行、风险管控先行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三是培养现代风险管理人才,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动态灵活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引进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人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三)建立健全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成立产品定价专设机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利率的竞争,而利率竞争的背后,其实是成本的竞争。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不及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规避由于定价不合理而造成的风险。农村信用社通常既涵盖城区信用社,也涵盖农牧区信用社,由于城区金融机构多、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而农牧区金融机构少,甚至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弹性小。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城区信用社可使用较高的产品利率,促使资金规模大幅提高,实现薄利多销。而农牧区信用社则可使用较低的产品价格,降低资金成本,资金规模却不会大幅下降,保持较高的利润。总之,目的是要使得农村信用社整体实现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的目标。

(四)坚定“三农”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业也应当走现代企业的路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市场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使目标客户更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缘地缘优势。因此,坚定“三农”的市场定位是不二选择。农村信用社长期服务于“三农”的经验使其对“三农”软信息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有助于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县域机构为一级法人,决策链条短,信贷员往往拥有一定的贷款决策权,可以有效降低搜集“软信息”时的代理成本。反之,其他商业银行对“三农”信息的掌握相对不足,且组织结构复杂,代理链条较长,银行基层获取的软信息很难以书面形式向贷款决策层传递和反馈,发放关系型贷款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三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论业务规模还是管理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依然属于弱势群体,急需快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首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引资”、“引智”、“引制”的积极作用,快速拉近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距离。此外,还可借鉴吸收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品牌形象;优化股权结构,对法人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象上,宜选择改革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高、技术水平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合作方式上,应以“股权合作+技术合作”为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契合性与互补性的一致,从而实现互惠互赢。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