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莲

近年来,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引下,贵州经济取得了显着成果,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征地补偿矛盾不断滋生、治安状况堪忧等。此种情势之痛足以令学界深刻反思,本文致力于挖掘贵州工业化进程中伴生的社会问题,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而科学的工业化理念,而且对推动贵州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与生活废气。长期以来,我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重建设、轻保护”,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滞后,加之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多,汽车尾气等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日益加重。因此,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废弃物污染

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如废渣、煤灰、炉渣、放射性废物等)和生活垃圾。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废弃物排量也迅速增加,大量废弃物被堆放在城郊等地,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2010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为2800万吨,累计堆存量1.5亿吨。据预测,到2015年,六盘水市每年将产生煤矸石2700万吨、粉煤灰1724万吨、脱硫石膏242万吨、冶金渣等废弃物271万吨。日益加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已成为目前困扰我省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卫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三)水污染

水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的生活污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省水污染程度也逐渐加重。2011年,贵州乌江流域特别是乌江渡水库及其支流息烽河河段氟化物和总磷均严重超标,定性为重度污染。该事件被称为“贵州乌江水污染事件”。污染日益严重的乌江流域,甚至威胁到了遵义市2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尽管目前贵州省出台了排污控制机制和污水处理等多种措施,但从其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

(四)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源主要包括交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并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噪声污染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它不仅严重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削弱城市的功能和魄力,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紧张

(一)土地资源减少

城镇化关键问题之一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短缺,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全国人均耕地相比,贵州人均耕地只有0. 66 亩,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 8 亩的警戒线。根据贵州省2001-2010年的统计资料,贵州省耕地面积减少27.05万hm2。正是由于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我们未能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出发,贪大求快、盲目扩建延伸拓展,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贵州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十分严重,全省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贵州省有限的耕地面积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这必将影响城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贵州省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缺水人口达1000多万,约有一半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严重。以作为贵阳市工业和人口主要分布区的南明河流域为例,南明河是贵州省贵阳市内最大的河流,集水面积达1433km2,年天然产水量平均为7.81亿m3,由于需水量大,年人均水资源量仅440m3左右,偏枯年和特枯年只有250m3 至 350m3左右,很明显,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2000年全市总需水量约3.89亿m3,而可供水量却仅2.43亿m3,供需差额达1.46亿m3。据预测,随着贵阳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供需差额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对水资源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我省城市又存在着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将成为贵阳市发展的“瓶颈”,制约着贵阳的经济发展,使得水资源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也将显得更加脆弱。

(三)能源耗损

贵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西南地区着名的“煤海”,其中汞、辉绿岩、铝土矿、稀土、镁、锰、镓、锑、磷、金、硫等矿产储量在国内排名前列。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省大量矿产资源伴生物如煤矸石、煤层气等的开发利用不足、综合利用率低、随意浪费的现象又十分普遍,导致资源与生态严重耗损。

三、治安状况堪忧

工业化的发展势必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人口流动量呈现井喷之势。据省公安厅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共登记流动人口7060066人,流入人口2332093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满足了工业化进程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农村移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一方面增加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隐患。首先,由于大部分农村移民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干一些粗重活,成为城市失业群体的主体。而那些不务实的青年人往往因找不到工作被帮派团伙招募从事抢劫绑架活动。其次,由于对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导致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而失业和生活的贫穷进一步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搅乱判断是非的标准,使城市社会道德受到严重冲击。最后,由于人口流动性强,对城市人口精细明确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不到位。加之全方位监控犯罪行为系统的投入力度有限,城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贵州省流动人口犯罪数每年平均在犯罪总数的30%以上,多数城市、城镇派出所甚至高达60%。

四、征地补偿矛盾不断滋生

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自2010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后,贵州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扩大城市范围,乱设开发区,致使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最终导致了农民的大量失地。据统计,截至2013年,贵州省失地农民数量达到300多万人。预计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失地农民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也正是由于征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因征地补偿问题和失地农民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村征地冲突现已成为影响我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首先,农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农民面临穷困风险。土地征收补偿是征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目前我省对农民的土地征收补偿没有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发展,往往采取一次性支付补偿金和安置费的办法,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失地农民往往难以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失地农民大都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城市中往往很难找到如意稳定的工作,甚至有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加上我省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这就使得失地农民缺乏应有的生活保障,易于陷入贫困的境地,这也是失地农民抵制征地的根源。其次,农民权益受侵,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的征地实践表明,无论在征地合同的签订,还是在补偿款支付等方面都存在着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而当农民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由于主客观原因,既缺乏有效的抵抗手段,又无力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最终只能选择非法的群体性抗争的方式来维权,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这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再次,违法违规征地,滥占耕地,导致冲突不断升级。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料。然而在实际土地征收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为了政绩公然违法征地、随意征地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增加了农民对征地补偿标准的质疑和对征地行为的不满情绪。而有些地方甚至对失地农民进行暴力镇压,从而诱发较大的社会冲突。在当前严峻的征地冲突形势下,尽管省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防御措施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规范征地程序、禁止强征强拆等,然则由于现存体制的限制,有效遏制农村征地冲突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五、社会保障滞后

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下,我省的社会保障体制暴露出了更多问题。根据贵州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贵州省失地农民保持农业户籍者享受社会保障范围为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由农业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者并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但调查发现,贵阳市被访失地农民全部保留农业户籍,凯里市仅有2户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籍。此外,还发现贵阳市有两个失地农民安置区中,没有任何一户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从贵阳市和凯里市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来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往往存在覆盖面窄、水平低、内容单一等问题,这就不能全面有效地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长远发展。而那些从农村涌入城市打工的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在城市的工作流动性强,就业岗位不稳定等原因,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虽已纳入保障范围,但其养老保险并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其中还有很多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农民工交纳法定的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权益,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2014年度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贵州工业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GZGY201407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