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鹏

摘 要:大豆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豆作为内蒙古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黑龙江省,“十三五”以来大豆生产发展向高质量迈进。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核心产区为例,分析了大豆生产跨越式发展的现象,从市场空间、自然环境、政策扶持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促使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也思考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价格波动幅度大、补贴滞后、规模较小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生产 有利因素 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全面落实大豆振兴计划,持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大豆种植区域,提高大豆产量,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成果初显。

一、大豆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也是绿色优质大豆的重要生产基地。2020年内蒙古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仅次于黑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位。

(一)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增速远大于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增速。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 923.4千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201.7千公顷(见图1),增长30.1%,年均增长6.8%;同期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由6803.4千公顷增加到6833.2千公顷,增长0.4%,年均增长0.1%。内蒙古大豆面积总增长较粮食高29.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较粮食高6.7个百分点。同期内蒙古大豆种植面积增速也大于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速。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由7598.5千公顷增加到9866.6千公顷,总面积增长了29.8%,年均增长6.7%。内蒙古大豆面积总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二)大豆产量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豆种植的单产实现了稳步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内蒙古大豆单产从2016年的1632.6公斤/公顷提高至2020年的1953.4 公斤/公顷(见图2),每公顷增加了320.8公斤,增长了近19.7%。与全国大豆单产的差距由156公斤缩小为27公斤。这一阶段内蒙古大豆单产年均增长4.6%,较全国年均增长高2个百分点。

同期内蒙古大豆总产量也实现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15.1亿公斤增加为2020年的23.5亿公斤,增长55.7%,年均增长11.7%,较同期全国水平高2.1个百分点,较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高9个百分点。

(三)核心产区优势进一步增强

内蒙古大豆种植核心产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和赤峰。2020年四盟市的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区大豆种植面积的比重为96.0%。“十三五”期间,这一区域的大豆生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长势来看,四盟市大豆长势水平与最近10年全区大豆平均长势相比,兴安盟增长11.8%,赤峰增长11.3%,通辽市增长7.7%,呼伦贝尔市增长5.7%,三个盟市高于全区6.2%的平均水平。从单产看,2020年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和赤峰大豆单产为2122.3 公斤/公顷、1986.4 公斤/公顷、1935.7公斤/公顷和1559.0 公斤/公顷。其中大部分地区单产都高于全区平均单产水平(1953.4 公斤/公顷)。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和赤峰四盟市2020年单产较2016年分别增50.4%,18.1%,23.6%和11.0%。其中兴安盟和通辽市增长高于全区30.7和3.9个百分点。从面积来看,2020年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和赤峰大豆播种面积分别为125.2 、942.2 、23.5 和63.1千公顷 ,较2016年分别增加56.2%、21.0%、12.3%和354.7%。其中,单产最高的兴安盟占全区大豆播种面积的比重较2016年增长1.7百分点,达到10.4%。

二、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

“十三五”期间,中国大豆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内蒙古大豆产区的自然环境整体较好,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并成为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变量。

(一)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大豆需求快速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豆制品的食用需求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大豆是重要的基础性饲料原料,养殖业高速发展带动大豆需求快速增加。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我国大豆表观消费量(表观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实现10650万吨,较2018年增长2.5%,较2016年增长9.4%。整体处于增长态势,有利大豆种植发展。

(二)自然环境适宜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豆种植区域降水总体较好,土地墒情对大豆生长也较为有利。同时大豆是喜温作物。低温天气会使大豆延迟成熟,影响单产,反之则促进大豆生长。我们通常使用积温指标来衡量大豆的生长环境。2016—2020年,内蒙古大豆生长关键期的积温分别为2646.1℃、2723.2℃、2685.5℃、2627.9℃和2724.7℃。虽然2018和2019年略有回落,但是总体趋势持续走高,2020年积温较2016年增长3.0%,年均增长0.7%,为大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

(三)政策扶持有力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豆振兴计划”。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建立了大豆补贴机制。2016年执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1281元/公顷。之后实行大豆生产者补贴,2017—2019年补贴标准分别为2625元/公顷,3150元/公顷,3525元/公顷。大豆生产者补贴有效保障了农民收益,调动了农户大豆种植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市场波动,价格下行时,充分发挥大豆生产“稳定锚”作用。如2019年,大豆平均价格下跌了9.5%,为近五年价格跌幅最大的一年,但同年大豆生产者补贴较上年增加了375元/公顷,有效抵消了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保证了“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大豆种植的平稳发展。在影响大豆生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政策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豆价格大幅波动

“十三五”期间,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大豆价格波动较大,最低价为2019年的3.4元/公斤,最高价为2016年的4.6元/公斤,价差达35%。2016—2020年内蒙古大豆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98.3、97.1、97.3、90.5和114.0,5年间,只有2020年大豆价格实现增长,其余年份都不同程度的下跌。大豆价格波动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二)政策补贴存在滞后性

大豆生产者补贴等各项利好政策对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促进大豆生产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时效性相对滞后。目前情况是当年制定并发放上一年度补贴,相比较快速变化的大豆市场和价格,补贴对大豆种植的引导作用存在滞后性。农户基本是在用上一年的经验来估计当年补贴收益的。本年度能不能涨,涨多少?农户心里没有数。

(三)种植规模有待提高

规模化种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内蒙古大豆种植规模整体小,部分主产区也存在种植规模不大的情况。如全区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莫力达瓦旗,遥感图像显示,北部地块较大且形状规则,南部则存在不少不规则零散地块。如图4(左侧为零散地块,右侧为规模种植地块),实地调研显示南部人均种植面积明显低于北部,规模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有提升空间。

四、几点建议

展望“十四五”,中国大豆生产将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开始新征程,内蒙古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更好地促进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

(一)更好发挥大豆补贴政策效能

为了更好发挥政策对内蒙古大豆种植的引导作用,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相关部门的沟通,提前将补贴政策或者补贴标准传达至农户,争取加快信息传递;二是进一步压减各环节补贴发放时间,加快补贴到户时间;三是进一步统筹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补贴标准,加大玉米和大豆的比较收益以及优势产区因素在制定补贴标准中权重。

(二)持续提高大豆产能水平

内蒙古作为全国大豆重要主产区之一,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目前的大豆单产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内蒙古大豆单产为1953.4 公斤/公顷,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6.6公斤。同年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示范田最高纪录为4657.5公斤/公顷。大豆单产有较大增长空间。建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度向大豆生产保护区倾斜,改善大豆生产基础条件,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大豆生产基地;针对核心产区,深入调研增产瓶颈,集中力量协作攻关,争取在关键节点取得突破;培养壮大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快新技术转化生产力的速度。

(三)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种植

建议进一步科学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和大豆种植规模化。健全耕地使用、保护的政策制度和权、责、利关系。培植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让种植大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各种农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改变部分地区大豆种植小而散的局面, 推进大豆生产机械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农业处)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