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坤锋 任慧玲 于斌

摘要:文章总结分析了常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趋势和重大意义,详细梳理了常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基于“十四五”时期常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提出了常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融合战略和对策建议。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0663”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战略,即十个重点领域、六个重点任务、六个融合发展、三个有力支撑。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健全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加强融合发展人才保障;四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五是积极争取试点示范。

关键词:两业融合;创新驱动;产业集群

一、背景、趋势和意义

(一)现实要求:常州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率先走出一条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

从工业经济运行看,2020年,常州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位列江苏省第三位。从服务经济发展看,生产性物流业、旅游业发展迅速,金融业稳健运行,电商、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从企业层面看,常州企业集聚优势突出,军民融合、企地融合已先行一步,为两业深度融合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而且十大支柱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征突出,对生产性服务需求强烈,围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应该成为目前的现实选择。当前常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协同度高为“两业”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毋庸讳言,常州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尚处于发轫期,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重大意义:打造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必须做出的选择

1.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使然

强大制造业是常州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器。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可以发挥常州制造优势,带动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环节发展,加速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新型制造模式转变,培育发展新产业和新动能,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毫无疑问,强大的制造业将拉动现代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集聚,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形成有效牵引,进而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增长。

2. 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绿色长城使然

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补短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链条推动重点制造行业向高端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发展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有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制造业的过度依赖;通过强主体培育一批融合性企业、推转型打造一批融合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单位能耗产出,有助于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有助于探索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行区的道路和经验,打造常州市成为天蓝地绿水清、山水林田湖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

3. 增强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使然

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规模发展和集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集群、特色、高端、品牌方向发展,有助于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培育稳定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培育工业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会展、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等基地建设,抢占区域内产业结构制高点,巩固和提升城市竞争优势。在区域内外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二、常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常州制造业总体概况

近年来,常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先进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常州第一支柱产业。

1. “互联网+制造业”融合打造常州智能制造

2017年8月,常州市出台《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三年时间,围绕常州市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这一战略目标,从突破重点领域发展高端产业等六个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常州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探索并形成可复制经验。以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保障,常州市先后实施了“互联网+”行动和“千企上云”等工程,加快推动“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转型升级。在一系列工程的推动下,常州市一大批智能制造服务商逐渐成熟并加速推进了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10月,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与武进高新区分别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认定。

2.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常州市牢牢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基本形成“一城两区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着,试点建设省级石墨烯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培育建设江苏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装备关键件创新中心2家,参股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试点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100多只工业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一批新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解决了重大工程“卡脖子”问题。

3. 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比较完善

近年来,“常州制造”集群化发展迅猛,“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常州横林地板是常州市地板产业集聚区是常州市国首批全国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西夏墅刀具、孟河汽摩配、武进不锈钢产业集群则获批江苏省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称号。截至2020年,包括新入围的溧阳绿色铸造特色产业基地、常州经开区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2家特色产业基地在内,常州现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达17个。

4. 聚集了一批服务于常州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截至2020年,包括常州创意产业园、常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常州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常州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区、江苏中关村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常州恒生科技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常州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江苏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科教城在内,常州共获批9个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互联网+制造业”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常州市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正不断壮大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概况

1.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

近年来,常州市服务业取得了显着的成绩。2020年虽然疫情肆虐,常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4.9%的年增长,总量为4024.9亿元,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51.6%。在产业结构快速优化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分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常州市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尤其亮眼,营业收入分别为263.5亿元和166.9亿元,年增长率分别达13.1%、15.0%,二者对规上服务业的贡献率为6.0%。常州科技长征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1)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常州通过搬迁整合、资源重组,加快结构调整,不断推动凌家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邹区灯具城、夏溪花木市场等龙头市场向精细化、集约化、电子化方向转型升级。以长江塑化市场为例,经过10多年的培育发展,长江塑化市场已经成功跻身全国十大最具潜力市场,年开票交易额超过200亿元。1200多家入驻企业经营的产品,实现了塑料化工行业的全覆盖。同时,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常州服务业中占比大、贡献高、拉动力强的重要产业。

(2)产业集聚区加速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常州市多措并举不断推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近日,常州市出台了《常州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案(2020-2022年)》,分类推进全市3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在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领域培育了9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3)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壮大。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以信息和中介服务为主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常州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以常州高新区民生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9月首次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具备CMA和CNAS双资质,公司检测的项目已经覆盖水、气、声、土等150多项,服务全市140多家企业。

3. 多措并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

2018年以来,常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多措并举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为重点,采取条块联动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编制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地图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到2025年)及服务业创新发展常州行动计划(2019-2025)。二是搭建多种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搭建产业服务联盟平台、虚拟产业集群平台与系统集成服务平台。三是通过设立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加快推进产业整合。主要路径包括通过组建产业服务联盟、设立镇(街道、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建立产业对接中心、设立工业集中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及建设产业共享空间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推进产业集聚,从而实现通过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全市“四新经济”裂变式发展。

(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常州市不断尝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全面融合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并呈现出诸多亮点。常州市中关村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检验检测服务+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戚墅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等5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试点数量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在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方面,江苏中关村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融合试点与常州光伏产业集群融合试点均以“智能产品+增值服务”为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在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方面,常州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融合试点立足产业核心打造“生命健康+智造”鲜明特色等。

三、“两业”融合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融合战略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常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实施“10663”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战略,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强主体、促转型、补短板、拓链条、建枢纽、搭平台重点任务,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改革融合发展体制,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开展融合发展试点,激发融合发展动力,为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互促和深度融合,为打造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二)“10663”融合战略

上述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0663”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战略,即十个重点领域、六个重点任务、六个融合发展、三个有力支撑。

十个重点领域:即以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作为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常州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新能源、轨道交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电网、石墨烯等多个行业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独特优势和地位,当前常州着力打造的十大制造业集群是率先深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实现行业转型的重点领域,以重点领域突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①

六个重点任务:即以强主体、促转型、补短板、拓链条、建枢纽、搭平台作为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结合常州实际和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重点任务建设。强主体即培育一批融合型企业,壮大融合发展主体;促转型,即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实现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补短板,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补齐与制造业紧密联系的薄弱环节;拓链条,即推进重点制造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向高端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建枢纽,即依托天合光能、亚邦染料、常发农业装备和恒立液压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强化物流枢纽功能和能力;搭平台,即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形成一批支撑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

六个融合发展:即把创新模式、探索路径、改革体制、优化环境、开展试点、激发动力作为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逻辑思路和工作脉络。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物,涉及主体、路径、模式、体制、环境、机制等要素,推进融合发展工作必须遵循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融合发展有柔性化生产、总集成总承包模式、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服务衍生制造等多种模式,必须鼓励常州市制造企业、服务企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不同行业的融合发展方向和路径是不同的,有的是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有的是将物流、研发深度嵌入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必须鼓励常州市不同行业结合行业特性积极探索;改革是破解产业融合发展体制障碍的根本举措,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各类显性、隐性障碍;融合发展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融合发展环境。常州市乃至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形态、发展机制,必须坚持示范带动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作用开展试点,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标杆示范效应;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也是推动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常州市推进两业融合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融合发展动力,通过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三个有力支撑:即把为打造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常州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苏南模式转型升级是常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常州市作为苏南模式的重要成员也不例外。实现苏南模式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为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常州市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常州市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导向和目标,常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常州市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率,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开展两业融合试点”。2019年12月,江苏省率先启动开展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支持跨业联动,鼓励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和有效机制。常州市工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融合发展具备一定基础,通过挖掘经验、凝练做法,深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三)对策建议

1. 健全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构建两业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在规模、信誉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施跨行业甚至跨地区兼并重组战略,拓展延伸产业链,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网络精准营销、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商业模式,引导构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好互动的长效机制。

(2)破除两业融合发展梗阻。更好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打破国有垄断,除涉及国家安全外,推动各类服务领域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开放,弱化事前管理,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生产和服务要素自由流动,吸引社会资本发展专业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

2. 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认真研究和把握有利于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企业对“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成果。支持企业以智能化制造为重点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技术研发。

(2)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重点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招商模式,突出具有融合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积极推进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促进互联网在工业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领域、云计算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更多的业务融合和内容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型模式,支持企业积极探索适应产业融合趋势和特点的经营管理、渠道管理、价值链收益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国际国内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3. 加强融合发展人才保障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鼓励科教城5所职业技术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尽快培养大批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持企业完善在职培训体系,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生产服务转型延伸和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建立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办学、联办课程、参观互访、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互动交流与合作,定期发布重点引才目录,实现人才供需信息的高效互通,为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4.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1)创新金融产品。加快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信贷“白名单”制度,由金融办、工商联等部门根据企业纳税情况等信用信息,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进入“白名单”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支持力度,并运用风险补偿机制,发展政策性担保,探索“无还本续贷”“无形资产质押”等业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金融租赁公司健康发展,持续推动大型企业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进程。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实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计划,支持重点企业通过新三板挂牌、上市、定向增发、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3)加大财税支持。统筹梳理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创新使用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债务融资、股权投资等多种资金支持形式。加强税收优惠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各类适用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情境的资质认定和税费抵扣减免政策。加大对平台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政府专项产业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扶持、投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企业、项目,建立完善有利于引进国内外各级各类产业引导基金的政策措施。

5. 积极争取试点示范

(1)积极争取两业融合发展园区试点。以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溧阳)为重点,以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园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强横向整合制造企业共性服务需求,不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智能电网产业数字化改造与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园核心竞争力。

(2)积极申请龙头企业融合发展试点。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变。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营销渠道、创意设计等优势,向制造环节延伸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建设制造网络共享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由相关申报主体组织编制试点方案,积极争取成为国家试点园区和企业,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迎,李辉.大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20(11):39-41.

[2]魏向杰.协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水平融合发展[J].唯实,2020(06):31-34.

[3]王佃凯,何雨格.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分析[J].经济纵横,2013(02):76-80.

[4]陶卓,徐文哲,白云朴.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08):8-12+53+161.

[5]常发改轩.常州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N].新华日报,2021-03-03(002).

[6]张万里.常州三项举措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N].新华日报,2018-10-22(001).

[7]王佳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制度障碍与政策建议[J].全球化,2019(11):96-105+135.

[8]万小珍.常州:用硬实力打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N].新华日报,2019-10-31(001).

[9]刘一珉,李邦军.常州:从“工业明星城市”到“智造之都” [N].滁州日报,2019-04-18(002).

[10]徐建伟.突破多重制约 加快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J].中国经贸导刊,2016(31):55-56.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21YJCZH122)资助;本文受江苏省常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后补助)基金项目“以创新型人力资本支撑先进制造业集群 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研究”(CR20212006)资助;本文受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资助项目“对标一流地区常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20-YBSK-07);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1SYC-022)。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智能制造产业经济研究院。任慧玲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