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蒙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深刻内涵

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对其“三位一体”关系的认识,需要做到理论把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整体考量与部分运行相统一。内蒙古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强认为,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的互动发展体系中,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主体,三者均是体系中各有侧重的“第一”,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科技、教育、人才只有形成“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衔接互补的“整体功能”输出,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宝林认为,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党的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历史进程中,要优化制度供给,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在相互融合中协同配合、整体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为内蒙古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云霞认为,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新理念,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这是系统创新和力量整合,纠正了以往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政策重叠的三张皮现象,从而消除“人才政策碎片化、工作力量分散化”等短板,破除人才发展中“体制性分割、部门性分割、市场化分割和条块化分割”等问题。

二、科教、人才、创新战略在内蒙古的新使命

新时代下,内蒙古需赋予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新任务新使命,更加突显科技、教育、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三位一体系统集成、统筹部署,使全区科技、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马强认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关注五个新维度,一是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尤为重要,二是从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人才新体制新机制,三是从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全球广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四是从未来“两步走”的现代化建设跨度,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五是从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效度,全面提升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姜宝林认为,做好科技、教育、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积极探索内蒙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供给,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激活自治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新动能。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处处长曹永萍认为,新时代下,全区要以稀土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创新校地、院企融合模式,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塑造人才引育新格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安锦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对于新时代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高技术处马书成认为,新时代下,自治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三、统筹部署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结构方面的瓶颈

人才结构、教育支出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统筹部署工作中表现突出。云霞认为,自治区人才引进规模还不够大,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引进普通型高层次人才多、高端领军人才少,现有人才培养项目覆盖面不广,针对性有待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有待进一步提高。曹永萍认为,自治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断层现象。以包头稀土院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科技研发机构,正高级职称42人,占比仅为10.31%,博士学历22人,占比仅为5.4%,高层次的博士、教授比例明显偏低,科研人员储量不足、学历偏低、断层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安锦认为,自治区职业院校存在自主权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空小散弱”职业院校大量存在,规模效应较差,同时职业院校“双师型”高级人才缺乏,全区37所高职院正高级职称平均占比只有6%左右。马书成认为,内蒙古产业发展传统路径依赖性强,全区产业结构倚能倚重、比较单一,全区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近6成,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问题突出,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偏高,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的动力不足。

(二)资金方面的掣肘

资金不足是科技、教育、人才发展掣肘的重要方面。曹永萍认为,待遇偏低是自治区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学校虽然已设立了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为引进博士发放25万-30万元的安家费,但与很多其他地区50万元以上安家费相比,吸引力远远不够,近些年已培养的博士、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在成才后,极易被其他地区、高校以优厚的待遇挖走,造成人才流失。安锦认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保障标准仍然较低,资金来源单一,社会、企业投入不足,专项资金仅限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盟市级配套资金落实困难,2020年自治区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只有普通教育的2/3,社会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不足1%。马书成认为,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支持不足,科研投入比重偏低。2020年自治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不足13.1%,远低于36.7%的全国平均水平,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7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制度方面的制约

体制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筹部署工作推进。云霞认为,自治区人才服务缺乏统筹谋划,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还没有建立起与人才、用人单位有效沟通联系机制。曹永萍认为,自治区人才刚性引进、柔性引进均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缺乏,校地融合、人才共享的途径尚未完全打通,校地联合培养人才缺乏,人才链与教育链对接不畅。安锦认为,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间政策协调不够,管理机制还需要捋顺。例如一些自治区教育专项资金经常出现下达不及时的现象,并且下达盟市以后,往往先由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二次分配方案,与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向主管领导汇报并进行调整,然后再履行程序,过程冗繁拖沓,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加重了院校的债务负担。

(四)客观条件不足

经济欠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是统筹部署工作推进难的客观原因。曹永萍认为,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等资源相对落后,对于人才缺少吸引力,导致人才引育困难。马书成认为,内蒙古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城市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高,超过50%的GDP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和包头三个市,且仅分别排在全国的第64位、96位和98位,由于城市能级不够强大,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探索等方面带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全区尚未形成空间叠加效应,呈现出经济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开放资源的分离,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上作用有限。

四、思路与对策

(一)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制度供给,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科学研究对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支撑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人才强区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姜宝林认为,要重点从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揭榜挂帅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包干制度、科研准备金制度等方面,探索自治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研制度供给,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以需求为导向布局全区科技工作,聚焦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在双碳、种业、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探索成立自治区创新委,高规格组成,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全区创新发展的大政策、大项目决策布局。马书成认为,要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拓展完善“4+8+N”深度合作机制,打造若干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全面融入国家创新网络、区域创新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特色和传统产业的价值提升,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推动自治区东、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差异协调发展。

(二)优化结构布局,提升办学层次,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

高等院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姜宝林认为,内蒙古发展高质量教育,要向改革办学模式要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持大学牵头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关注交叉学科,提高理工农医学科比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法逐年提高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的捐献和投入,办好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好职教园区。安锦认为,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立足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上的职业教育链,开展中职学校“强基”与“双优计划”,加强高职院校“双高”与“升本”提质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培训基地和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按照职业教育办学类型,落实专业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动中职院校办学层次、管理权限适度上移,解决中职院校空小散弱,财力支撑不足问题,加大农村牧区职业学校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PPP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比重,支持引导校企合作。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三)坚持一心多点,引育提质升级,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

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更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马强认为,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和增强人才吸引力的全球竞争力,释放和打造用人主体的全球竞争力。云霞认为,要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积极参与新发展阶段人才整体谋划,打通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展经费使用跟踪问效与质量监控,提高引才精准度和人才经费效率。持续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实施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开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局面。曹永萍认为,要坚持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优势特色资源稀土为“心”,打造包头、自治区以及全国“稀土+”产业核心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重点推进包头稀土研究院设立硕博培养点工作,加快稀土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基础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政府营商环境,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经济待遇,加快“筑巢引凤”。坚持以应用研究为导向,加强校地合作,推进落实合作机制,畅通人才共享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