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摘  要: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之都”,这无疑是扛起省会责任的关键一环。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布局逐步清晰明确、中小微和民营企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对标深圳和苏州等制造业领先城市,哈尔滨市二产疲软问题较严重、工业规模小、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因此,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培养制造业优质企业,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聚焦本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制造业     哈尔滨市     实践路径

一、哈尔滨市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的产业基础

(一)工业体系已经日臻完善

工业,是哈尔滨的立市之本。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就建立了以酿酒、制粉、制油为主的工业基础。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的许多重要工业项目落户哈尔滨,使哈尔滨市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工业体系日臻完善,拥有30个制造业门类,占全部制造业门类的96.8%,且制造业企业数量几乎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尤其是“十四五”开局后,哈尔滨市持续深耕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构建现代工业制造新体系,为哈尔滨市打造先进制造之都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

哈尔滨市聚焦“4+4+1”现代产业新体系,依靠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优势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在“北科创、南智造、东物流、西临空、中服务”的细化分布中,核心区域——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集聚了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联动呼兰经济开发区。目前,以松北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生物医药产业功能区、深圳(哈尔滨)合作产业功能区、文旅商贸产业功能区、呼兰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科创+文创”为特色,以制造业为引领,正在加速成为新兴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和全市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民营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哈尔滨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了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4月,哈尔滨市制造业企业共计547家,其中民营企业405家,占比达到70.4%;在2022年黑龙江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哈尔滨民营企业占据54个席位,同比增长5.56%,其中黑龙江万里利达集团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海嘉里(哈尔滨)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33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黑龙江省遴选出两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有541户企业入围,哈尔滨企业为289户,其中9成为民营企业,占比为89.9%。再以医药工业企业为例,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现有65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其中90%为民营生物医药企业。

二、哈尔滨市打造“先进制造之都”与国内先进制造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其它工业制造业发展较快地区比较,从《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中选择排名第一的深圳和第二的苏州,深度分析哈尔滨市在三产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规上企业数量、R&D经费投入强度等方面的差距,找准未来哈尔滨市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的发力点。对比得知,哈尔滨市工业制造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二产疲软问题较为严重

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均以二产为支撑,三产占主角。深圳市和苏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0.1:41.3:58.6和1.3:47.5:51.2变为2022年的0.1:38.3:61.6和0.8:48.1:51.1,在产值创造上两市都是呈现“三二一”结构,但是苏州市的二产占比较为稳定。而深圳市的二产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着“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哈尔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0.8:28.7:60.5到2022年的为 12.2:23.4:64.4。可以发现,哈尔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2017年二产几乎是一产的3倍到2022年二产是一产的2倍。与深圳市和苏州市相比,哈尔滨市的产业结构呈现的特点是一产过于庞大,二产有所萎缩,三产比例适中。哈尔滨市当前三次产业占比达到几乎和深圳一样,主要是由于二产疲软,而想要提升二产比例,推动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是主要的突破路径,从而实现一二三产良性互动。

(二)工业规模小、企业少

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17年到2022年,深圳市和苏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与哈尔滨市工业增加值的差距持续扩大。2017年,深圳市和苏州市的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哈尔滨市的9.9倍和9.2倍,扩大到2022年变为11.7倍和10.5倍。2017年到2022年,深圳市、苏州市和哈尔滨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8%、6.05%和3.47%。从规模到速度,哈尔滨市的工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和速度慢的增长特征。

从工业企业数量来看,2017年到2021年深圳市和苏州市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也均高于哈尔滨市,2017年,深圳市和苏州市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是哈尔滨市的6.2倍和7.7倍,到2021年扩大为10.2倍和9.8倍。2017年到2021年,深圳市、苏州市和哈尔滨市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4.47%、5.37%和-0.90%。哈尔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337家减少到2021年的1127家,严重影响了哈尔滨市整体工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灵魂,科技创新发展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市和苏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支出分别由2016年的842.97亿元和421.6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880.49亿元和961.4亿元,6年分别增长了223.08%和228%,6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4.31%和14.72%。2016年,深圳市和苏州市R&D经费支出是哈尔滨市的7.49倍和3.75倍。到2022年增长到12.27倍和6.28倍。且从每年数据来看,深圳市和苏州市的R&D经费支出基本呈快速上升之势。而哈尔滨市的R&D经费支出由2016年的112.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53.2亿元,年均增速5.28%。

2016年,深圳市和苏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4.32%和2.72%,哈尔滨市为2.57%,此时哈尔滨市和苏州市的差距并不大。到了2022年,深圳市已经实现5.81%,苏州市为4.01%,而哈尔滨市为2.79%,与2017年相比几乎是原地踏步。因此,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基础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哈尔滨市全力推动产业振兴,打造“先进制造之都”的对策建议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完善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一是继续保持在先进发电装备、重型成套装备、高档重型数控机床、特种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增强本地制造业实力,同时担当国家产业安全使命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重任。二是以对俄、对欧为导向,摆脱落后产业产能消耗,引进新型高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企业,推动对俄合作创新升级,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本地有特色、聚优势的新型先进制造业工业。

2.提升本地产业配套能力。围绕本地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制造等重点制造业领域,深入企业基层调研,重点了解生产产品和产业链上下游实际配套支持情况,梳理出企业配套产品需求清单和产业链配套产品供给清单,绘制行之有效的产业链图谱,健全完善企业产品配套、原材料、销售渠道等信息,动态更新,借助产业园区集聚优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提高供给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精准实现“隔墙供货”的高效配合。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数字经济赋能新产业。一是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中国移动国家大数据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和产业互联网等为发展重点,推进安全可控、绿色低碳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夯实数字经济制造业内涵。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石、数字政府治理为保障,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发展。三是开拓特色化生产模式,帮促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抓住机会,将制造业的目光放到专业化制造上来,创造特殊、专业和灵活的生产模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2.生物经济抢抓新风口。一是利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打造新产业,关注发掘大健康领域发展潜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智能化车间、绿色工厂。二是创新建立生物产业专项引导基金,放宽基金准入门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助力生物企业健康发展。三是以哈药生物、派斯菲科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为代表,积极推动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三)超前培养制造业优质企业

一是建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以国有大型企业为“链长”,向下游民营企业进行业务分解,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民营企业总量增长。二是借鉴辽宁省经验,建立系统完备、平等获得、支撑有力、机制健全的民营企业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加速成长。三是周期性地组织哈尔滨市民营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上海“上交会”等各类活动,拓宽视野,支持商会发挥企业帮手作用,共同助力民营企业成为哈尔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充分调动广大黑龙江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1.构建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一是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总体目标,加快构建区县级-市级-省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市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瞄准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领域、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装备、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一群多链、聚链成群。

2.搭建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服务集群内部企业为宗旨,掌握集群内部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对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利用政府的号召力,将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三方资源整合,提供平台持续性资金保障,提高搭建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效率。

(五)聚焦本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1.优化科技成果供给机制。各部门牵头形成科技成果供给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主动性,放开职称评聘比例,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分红,从个人实际奖惩待遇上对科研人员进行正向激励。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现有人才和研究机构优势,鼓励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的优秀团队和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成为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领。设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资引导基金,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急需的科技成果尽早投入,选小投入,重点支持其顺利成长,发挥基金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常君.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23,(2).

[2]董德泉.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助推实现“先进制造之都”[J].学理论,2022,(8).

[3]余娜.坚定制造业当家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N]. 中国工业报,2023-04-18(第1版).

[4]程敏.黑龙江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2023,(4).

[5]田朔,孙爱琳.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23,(6).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