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充分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作用。金融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对承载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全力支持、广泛参与。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持续健全普惠性、多层次、风险防控有效、持续高效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乡村振兴     协同机制     创新路径

一、农村金融体系内涵

一是支付体系。支付体系的搭建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的关键环节,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数量、密度、服务质量、信息化水平与数字支付的普惠程度对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信用体系。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信用的支撑,农村信用环境直接影响农村信贷的活力与质量,信用环境优化是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关键因素;三是政策、法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法治生态的培育和优化,更需要财政、金融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农村政策、法治环境的完善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相辅相成。

二、协同发展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与乡村振兴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财政资金投入,但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否则将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因此,乡村振兴的实施,不能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投入,还需要不断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多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将会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增加产品供给,改善服务质量,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更多资金用于电网、通信、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机械化设备,有利于加快建立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区域将会集聚大量的资本、资源,将有利于重塑城乡关系,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产生金融集聚效应,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进展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以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银行为主、以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省级法人银行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它们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三是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它们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四是以农信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五是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二)农业农村融资能力显着提升

2012-2022年,全国涉农贷款、农村贷款、农户贷款、农业贷款分别从17.6、14.5、3.6、2.7万亿元增长至49.3、41、15、5.1万亿元,分别增长180%、183%、316%、87%。我国涉农贷款规模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向农业农村领域投放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服务农业农村领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内在要求,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提升了农业农村的融资能力,加快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构建了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

金融业聚焦服务“三农”和脱贫攻坚等薄弱环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开展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业务,极大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地区基本信贷资金需求方面,截至2022年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分别为1.03、7.83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3.1%、14.5%,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另外,金融业还通过保险资金、债券等方式持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92亿元,为农业农村领域提供风险保障额度达到了5.46万亿元。

四、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金融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偏弱。除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资本实力较弱的问题,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其存款余额较少,资本补充渠道较窄,不良贷款较多,导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实力不够。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管理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创新性不足,金融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较慢,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缺乏科学性、规范化的涉农金融业务管理机制和决策流程。三是农村金融辐射范畴受到限制。县域、乡镇的农村金融机构支行、营业部等网点设施布局速度太慢,机构网点数量太少,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辐射范围受到限制。

(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在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较大,但产出较少,基本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但是,财政支出的领域较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全部需要。同时,农村整体的融资规模小,单位管理成本高,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而农户、农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实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农业项目投资收益率较低,担保资产不足,各类资产的登记、评估、抵押、流转机制尚不健全,也导致社会资本投资布局乡村振兴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资金达到3万亿元以上。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性不足

受到资本实力、人才能力、信息化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特殊环境等约束,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供应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及不足。一是在供给方面,合作性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主要开展信贷业务,其他业务发展缓慢。与农业相关的证券、期货类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匮乏,收益率较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农业保险也面临供给不足、赔付较少等问题,保险产品种类较少,覆盖农业领域范围有限,保险理赔要求较为严格,不能有效满足农户、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比如,北方部分小麦种植区域以小麦普通保险为主,仅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时赔偿额度有限,农户仍要承担大部分损失。

(四)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及分担机制

我国农业担保业务发展缓慢,农业担保机构数量较少,农村担保体系仍不健全,农业担保成本过高,使部分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担保融资渠道受限,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抵押物处置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村房屋、土地的产权关系比较特殊,相关的确权工作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已基本完成,但是这些资源的流转一般仅限于村集体内部,流转较慢、收益较少,形成不了有效的农村担保体系。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还处于培育发展期,风险分担和撬动信贷资金的作用有限,融资担保规模体量很小,无法提供足够的风险缓释资金和稳定的风险补偿能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金未到位,风险缓释和不良贷款处置等配套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

(五)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硬件设施条件较差。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金融科技的应用,农村地区通信基站较少,移动互联网存在带宽窄、网速慢、收费贵等问题。此外,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对金融科技和产品缺乏了解,习惯于通过网点柜台办理金融业务。二是缺少统一的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特点,涵盖农村中各类经营主体,种植、生产、消费等行为非常分散,搭建统一的农村大数据平台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农村地区政务信息化服务滞后,数据共享平台尚未搭建,各政府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三是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开发不足。农村的环境和待遇吸引不了金融科技人才集聚,在系统建设、软件开发、研究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无法针对农村经营主体开发合适的金融科技产品。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路径

(一)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提供更多中长期信贷业务,持续增加对现代种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二是丰富商业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作用,借助网点布局全、资产规模大、存款资金多、农村业务强等优势,不断拓展涉农金融产品和业务,助力农业农村领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三是发挥合作性金融的核心作用。要深化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力度,约束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并持续补充资本金规模,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大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自助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机构网点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搭建全面覆盖农村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完善农村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科技成果运用,建设风险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手段提升风控水平和授信效率。树立数字化经营思维,加快推动农村金融科技布局和数字化转型。三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云计算能力建设,加快网点服务“上云”,促进网点智能化服务转型,创新线上服务新模式。

(三)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一是加大农业信贷担保覆盖力度。积极布局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业务,争取做到对全国县域业务覆盖率达到100%,使农村经营主体充分享受到信贷担保服务,进一步增强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信用增进作用,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方式,扩大担保支持范围和对象,稳步提升农村经营主体的信贷额度,不断降低信贷成本。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补充农信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提升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资本实力。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一是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引入农业基金、融资租赁、扶贫债券、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为农业产业化、扶贫搬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创新金融抵质押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推进农村宅基地、土地经营权、房屋财产权等抵质押信贷试点,不断提升农业农村资产的评估价值。三是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应建立普惠金融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三农”经济作为最主要服务对象,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

(五)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

一是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产品。扩大农业巨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持续优化保险险种与费率结构,不断强化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二是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加快推动“保险+期货”试点,开展苹果、棉花、玉米、生猪等“保险+期货”品种,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对冲市场风险,帮助投保农户稳定增收。积极推广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有效提升风险保障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保险技术的应用。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提高验标、查勘准确性及承保、理赔及时性,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便利性、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李海央,柴正猛,许雨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分异演化与效应检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3,(4).

[2]彭雅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学,2021,(21).

[3]周素彦,周文平,张双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

[4]杨丹霞.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3).

[5]娄永飞.推动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发展研究[J].北方金融,2022,(2).

(作者单位:河南汇融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