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国家公共服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主要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许多有经营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下设企业,以围绕事业单位发展为核心,以服务事业单位为目标,肩负着经营和服务的双重任务,对国民经济和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财务监管,引导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事业单位加强对所属企业财务监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财务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措施缺乏创新、监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几点措施,旨在推动和加强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财务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许多有经营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将内部非独立核算的经营部门投资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围绕事业单位发展为核心,以服务事业单位为目标,涉及印刷、餐饮、宾招、物业等多种行业,肩负着经营和服务的双重任务,事业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与所属企业之间还不能完全脱离,其对所属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要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管。但是,在对所属企业实施财务管理时,国家和上级单位并没有相对明确的指导意见。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的缺乏,导致财务监管意识薄弱、财务监管不到位、监管措施不科学不适用、监管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来实现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管,引导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中稳定发展。

一、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进行财务监管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所属企业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财务监管可以将以财务为核心的全程监督嵌入企业管理,通过参加相关会议、查阅凭证报表、开展内部审计、评价风险防控、考评工作绩效等方式对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财务情况、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及经营者权力运行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基本环节,有效发挥监督职能。财务监管有利于规范企业资金使用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水平,控制管理成本,增强内部预算的科学性,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管理决策水平。

(二)有利于事业单位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很多党政领导干部违规报销、贪污、侵吞国有资产等行为都源于财务监督不到位,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当前,事业单位和所属企业均在改革进程中,但在一段时间内,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之间还不能完全脱离,所属企业的人、财、物还不能完全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仍负有监管职能。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所属企业人、财、物的监管,将反腐倡廉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制约自身和所属企业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充分发挥财务监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三)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与其所属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事业单位的稳定和所属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加强和完善财务监管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规范权力运行,引导科学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能在合理范围内保证资产安全、财务真实、经营合法,各项工作平稳开展,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财务管理结构出现层级化趋势,形成事业单位负责监管本级财务、所属企业负责监管本企业财务的监管模式,由此造成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财务监管失控。究其原因,还是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存在监管意识不强、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措施缺乏创新、监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所导致。

(一)财务监管意识不强,监管效能不足

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监管意识不强,存在忽视制度创新,不重视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忽视监督关口前移,缺乏财务监管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特别是认为所属企业执行法人负责制,应对企业做出的所有决策负责,事业单位不应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未能建立对权力实施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目前,事业单位缺乏对所属企业重大事项的监管,特别是缺乏对企业经营战略决策、预算体系建立、资产管理以及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监管,致使财务监管滞后,监管效能低下,形成所属企业与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目标不一致的困境。

(二)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缺乏互通机制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管理较为松散,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实操性不强,降低了监管力度,国有资产安全保障存在隐患,出现国有资产运作收益被截留私分等现象,导致贪污、受贿、私分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再加上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涉及行业较多,组织结构较复杂,会计核算方式不同,日常经营、人事管理等监管链条较长以及沟通不畅等因素,导致财务监管很难达到全覆盖。同时,监管缺乏互通机制,事业单位监督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之间、财务与人事管理之间等多层面、多维度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督效果不理想。

(三)财务监管措施创新不够,监管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以往的财务监管只是依托简单的财务检查对财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就是单纯的财务“合规性”审核,财务监管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实时性和真实性,财务监管现状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飞速发展进程中对财务监管的形势要求。财务监管措施创新不够,无法建立有效监管的工作格局。

(四)财务监管质量不高,监管成果缺乏有效运用

简单的财务监管成果不能准确、全面反映被监管单位的工作业绩和风险程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所属企业管理提升的需要,造成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各级领导对财务监管不重视,财务监管成果未运用到提高财务管理和完善制度建设层面,从而出现同一问题屡查屡犯、无法从问题源头治理的现象。监管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导致所属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决策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加强所属企业财务监管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监管重视程度,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力度

1. 事业单位以及所属企业各级领导、财务部门要强化对财务监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建立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明确财务监管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分工、履职有标准、考核有奖惩。将优化财务监管、构建常态化监管机制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提升管理、促进改革、平稳发展、预防腐败的重要任务。

2. 事业单位应加大对所属企业重大事项的监管力度。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办法,明确重大决策(如经营战略决策、预算体系建立、资产管理等)、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内容,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对纳入监管范围的事项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规范重大事项审批程序和公开范围,将对重大事项的监督由事后变为事前,避免财务监管滞后所带来的效能低下。

3.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所属企业廉政风险防控的执行力度。以重大经营活动动态管理为重点开展事中监督,建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围绕重大事项公开、货物采购、库存管理、合同签订和履行、付款报销等重要领域和环节,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完善工作流程为重点,积极推进所属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风险,进一步提高预防腐败工作水平。

4. 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大所属企业日常财务自查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定期业务交流培训制度,促进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财务事中监督力度,保障日常财务运转有效监督,实现所属企业与事业单位对财务监管目标的一致性。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审联动机制和问责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是组织内部依法独立客观监督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一种行为。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熟悉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因此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及薄弱环节。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的重要保障。

1.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应明确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执行部门以及所属企业的职责分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通过开展定期财务收支审计、不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项目建设审计等工作,坚持审计意见跟踪检查,扎实推进审计意见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确保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提高财务监管有效性。

2. 事业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应建立内审联动机制。应联合事业单位监察、财务、人事、经营等相关部门,以及委托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审计组,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增强监督工作的合力作用,对所属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状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收支、项目建设、遵守有关廉政规定,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审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要在审计组、所属企业和会计核算代理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之间得到充分有效地沟通,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

3. 事业单位应建立问责机制。应坚持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原则,对屡查屡犯的单位要将审计整改纳入绩效考核范畴问责。通过严格的问责,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履行好职责,从而达到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效果。

(三)创新财务监管措施,实行绩效评价和会计委派制

创新财务监管措施,对加强财务监管全面性、科学性,提高财务监管结果分析和利用,对整体提升财务监管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1. 实行企业绩效评价机制。企业绩效评价是由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方面的18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以及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合而成,全方位考核了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有缺陷的环节、力度是否需要加强、问题是否已有效整改等。因此,绩效评价可以作为财务监管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企业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对财务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判断,同时还可以起到对所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激励的作用,实现人员和资产管理的结合。

2. 实行会计委派制。一方面,将财务监督渗入所属企业经济活动各环节中,打破所属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各方利益关系,为营造财务监督的良好氛围创造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应统一所属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目标和标准,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垂直性和有效性。

(四)提高财务监管质量,实现监管成果有效利用

1. 建立健全财务监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建立财务监管质量控制的组织控制、过程控制和质量考核,明确财务监管机构、负责人和监管人员职责,拟定年度财务监管计划和重点,采取审核、观察、监盘、访谈、调查、函证、计算、分析等多种方法,按照相关程序执行财务监管工作,实现财务监管目标,保证财务监管质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促进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各级财务监管工作质量统一、规范。

2. 建立健全财务监管成果运用及共享制度。财务监管成果是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各级领导全面、准确了解单位内部情况、掌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梳理、总结和分析监管成果运用的基础上,制定统一、完整的监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监管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和运用方式等具体方面进行规范。打破财务监管成果运用局限,将监管成果的运用扩大到决策层、相关部门和目标考核工作中。同时,通过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交流等方式,努力构建各部门监管成果共享机制,将财务监管成果合理运用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干部监督、选人用人等工作的各个方面。

3. 提高财务监管成果运用能力。认真分析和研究财务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依据充分、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为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定期对财务监管情况进行梳理,建立财务监管信息资料库,按单位、行业等分类进行整理、汇总、归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监管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财务监管成果运用的能力。

四、结语

推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财务监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财务监管有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财务监管重视程度,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力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审联动机制;创新财务监管措施,实行绩效评价和会计委派制;提高财务监管质量,实现监管成果有效利用,从而在本质上提高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水平。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管工作,才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财务监管的全面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卫.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督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2018(03).

[2]张守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研究[J].财会经济,2017(05).

[3]崔敏,张磊,付斌.浅谈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J].财政监督,2015(02).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