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刚

摘要:制造企业在运营发展进程中,包含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涉及合同签订、费用支付等多项经济业务,使得制造企业涉税种类多样,税务风险产生概率大幅度增加。新税制改革背景下,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撑制造企业发展,但也对其税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滞后的经营思维与运营管理能力,与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匹配程度不足,税务管理存在的弊端也随之暴露,严重影响制造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实现。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同时涉税信息沟通顺畅程度不足,严重制约了税务管理质量提升。基于此,文章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制订制造企业实现税务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旨在为制造企业维持健康运营提供良好助力。

关键词:制造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问题探究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制造企业应当全面分析管理环节的薄弱之处,积极寻求变革,实现产业升级,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冲击。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为制造企业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税务管理工作落实带来较大挑战。制造企业应当引导全员深入学习现行政策法规,避免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税务风险产生,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切实提升涉税信息传输效率,为税务管理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税收改革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税收政策改革前,政策完善程度不足,制造企业面临着双重征税问题,税负压力较大,阻碍了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落实,营业税消失在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增值税能够帮助制造企业避免重复征税问题,同时便于形成增值税抵扣链条,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税收政策改革也为制造企业研发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结构优化,更好地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保障自身稳定可持续经营。此外,传统运营管理思维下,部分制造企业对于税务筹划缺乏重视意识,导致节税空间相对狭窄,难以帮助企业降低税务成本。“营改增”政策全面落实要求制造企业正确认知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将其提升至战略管理层面,充分发挥税务筹划价值,制订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实现节税,强化经济效益。

(二)不利影响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重新确定了小规模纳税人界定标准,同时对于部分特殊行为如混合销售、兼营销售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进项税抵扣也从扣税凭证、抵税金额等方面制定了全新标准。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进,对于企业税务筹划及内部管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制造企业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制造企业存在税务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的问题,在实际的税务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而财务人员缺乏良好的税务管理知识储备,对于现行税收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同时税务筹划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当前制造企业税务管理落实需求。此外,制造企业税务管理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优化,涉税事项管理流程不完善,各类票据管理规范程度不足,严重影响税务管理落实成效。受传统管理思维制约,制造企业新税改适应能力偏弱,税务管理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极易导致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影响企业稳定运营。

二、制造企业税务筹划方向

现阶段,制造企业税务筹划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实现纳税人身份的合理利用。此环节也包含以下两个方向,首先,改变制造企业纳税人身份。根据“营改增”后税法规定,企业在创立之初,可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小规模纳税人或一般纳税人。其中,小规模纳税人享受 3%的增值税优惠,同时在既定营业额内还可充分享受税务减免政策。一般纳税人身份的制造企业增值税税率依旧为13%。其次,则是合理选择与制造企业进行合作的企业的纳税人身份,尤其在采购环节,除充分考量原材料价格、质量以外,还需充分考量合作企业纳税人身份。例如,虽然一般纳税人的合作企业能够为制造企业提供税率更高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倘若小规模纳税人或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合作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则企业需优先考虑总成本低的一方。第二,合理加大成本。提升成本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企业所得税过高的问题。根据现行所得税政策规定,所得税征收以企业利润为依据,因此实现成本的合理扩大,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率降低。此方法也是制造企业较为常用的方式,然而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制造企业还是应当严格控制成本,因此目前仅需确保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均可合理列支即可。第三,实现业务合理分散,即成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帮助企业分散业务。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具备业务复杂、涉猎行业众多的特点,此项方式的利用能够帮助企业增加成本摊销、降低所得税税额,同时还能实现税收优惠的合理利用,实现企业税负压力降低。第四,将企业地址从高税区迁移至低税区,或在低税区选址成立新公司。为支撑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红利,但各地经济发展实力存在较大差异,所提供的地方优惠政策也存在不同,制造企业可基于自身运营状况及需求,考量企业搬迁或新成立的可行性。第五,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优惠力度较大,如两免三减半,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等,制造企业可基于自身状况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现优惠政策的合理享受。第六,招募特殊员工。我国针对部分特殊人群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来促进就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企业对于员工需求较大,因此可利用招募特殊人群来增加可享受的优惠政策。

三、制造企业税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税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制造企业依旧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导致税务管理制度滞后于市场发展,难以满足制造企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并未基于市场发展规律,实现税务管理制度条例的优化完善,落实的税务管理机制,无法实现税务风险的全面覆盖,难以及时准确地察觉制造企业运营过程中潜在的税务风险,甚至在对企业运营方式进行分析时产生错误结果,无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撑,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现行税务管理制度与制造企业运营现状契合程度不足,税务管理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制造企业发展。

(二)税务信息沟通不畅

良好的税务信息沟通是税务管理工作充分落实的重要基础,部分制造企业受滞后管理思维影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并未实现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税务管理部门与业务、财务部门缺乏良好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等问题,虽然业务人员基于税务管理工作要求,实现涉税信息数据的共享,但信息提供时效性仍然有所不足,共享效率较差。而且业务人员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对于财税人员反馈结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业务工作开展进程中,同一类问题反复出现,影响业务实施成效。此外,部分制造企业将关注重点置于业绩水平提升之上,对于信息技术利用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虽基于政策指引购入OA系统、ERP系统等,却并未基于税务管理落实需求,实现功能模块的开放优化,同时各系统呈现相互独立的状态,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加大财税人员信息搜集难度,不利于税务管理工作落实。

(三)税务风险管理不到位

税务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实,建立在良好的税务风险意识之上,制造企业虽具备相对完善的税务管理机制,但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缺乏重视意识,导致税务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层并未就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向员工进行宣传普及,导致员工税务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难以准确识别企业各项工作开展进程中的潜在风险,缺乏良好的应对措施,影响制造企业健康发展。

(四)税务筹划有效性较低

科学的税务筹划方案是制造企业实现税负降低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制造企业在推进税务筹划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税务筹划不合理,有效性较低的问题,制约了税务筹划效果发挥。就客观环境而言,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税率调整频率不断上升,各地区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倘若制造企业与税务机关缺乏良好沟通,则难以保障税收政策变动状况及时获悉,易产生政策理解偏差,导致企业面临多缴或少缴税风险。就纳税认知而言,制造企业将自身关注重点置于经济效益提升之上,对于税务筹划缺乏重视程度,并未深入探究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业务之间的契合点,税务筹划活动较为单一,节税效果不足。就税收管理体系而言,新税制改革对于财税人员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准确把控现行政策法规,合理规划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质量提升,都将对制造企业纳税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制造企业并未推动教育培训活动的充分落实,难以助力财税人员实现综合素质提升,更好地满足税务筹划工作落实。

四、制造企业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持续完善税务管理制度

制造企业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税务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优化,更好地应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类税务风险,强化税务管理制度覆盖范围,保障制造企业运营管理合法合规。与制造企业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充分结合,全面梳理企业各项涉税行为,进一步提升税务管理制度完善程度,为员工工作落实提供良好指引,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自身纳税义务,于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维持健康稳定发展。

(二)规范涉税事项管理

制造企业应当全面梳理管理流程,明确自身涉税事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税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合理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验,实现税务管理制度细化,如增值税专票及增值税普票取得的时间、时机、规格等,保障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提升税务筹划合规性。与此同时,制造企业需以内部控制为导向,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实现各职能部门及员工在涉税事项管理中职责的充分明确,将税务风险防控落实成效与员工绩效考核进行有机关联,确保员工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严格遵循税务管理相关制度。此外,考虑到业务人员对于财税知识了解不够充分,财税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进程中,还需推进财税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为业务人员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指引。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企业内部宣传涉税事项管理要点、风险点,确保业务人员能积极配合税务管理工作落实。

(三)重视涉税信息沟通并加大力度建设税务信息化

制造企业还需强化涉税信息沟通,强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重要意义,基于战略发展视角,搭建良好部门沟通平台,定期在企业内部组织研讨会,由税务部门牵头对税务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各部门在配合财税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的不足,督促整改工作落实,并就自身工作经验进行交流沟通,促进部门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制造企业还需正确认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调整预算规划,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更新。聘请软件开发机构对企业运营现状进行评估,根据企业业务特点与状况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完善,用信息平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重复简单的工作,实现工作效率提升,同时将员工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之中抽离,积极投入到转型升级进程中。同时,制造企业还需搭建业财税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ERP系统、OA系统、采购系统等的实时联动,切实提升涉税信息传递效率,确保财税人员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准确性。通过数据深入企业业务一线,更为准确直观地了解到制造企业涉税风险防控、税务管理实施成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切实提升企业税务管理质量。

(四)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加大风险管理力度

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税务政策变化较为频繁,制造企业财税人员应当充分掌握税收政策,潜心学习,避免政策解读失误导致企业面临税务风险。与此同时,还需充分了解制造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熟悉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确保各项经济业务纳税处理合法规范,保障税务筹划科学性。在税务风险梳理过程中,财税人员应从税款计算、纳税资料准备等方面着手,明确税务风险关键点,提升税务风险识别准确性。例如,纳税申报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税收优惠政策应用是否符合规定等。按照不同税种,与制造企业经济业务、资产状况等进行充分结合,建立税收风险台账,并在后续工作落实过程中对照台账逐项进行自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将税务管理提升至制造企业战略规划高度,摒弃传统模式下将税务管理归属于税务部门独立负责的偏颇理念,实现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全流程,加大税务管理基础知识与原则的宣传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涉税风险产生,保障制造企业稳定健康运营。

(五)提高税务筹划效益

1. 供应商筹划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选择将会对制造企业增值税缴纳额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现行税务政策法规规定,一般纳税人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票,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普票,且前者增值税适用税率一般为13%,而后者为3%。税票性质和适用税率方面的差异对制造企业税务筹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企业在原料采购环节,往往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通过税务筹划,增值税专用发票可进行进项抵扣,帮助企业降低纳税成本。因此,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供应商筹划工作的充分落实,在供应商选择环节除了关注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材料质量、资信状况、结算方式、配送时间等,还应立足于税务角度分析供应商可开具的发票类型。结合供应商纳税人身份、材料价格等,计算不同身份下企业的采购成本与税务成本,通过数据对比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最大限度实现纳税成本降低。

2. 销售结算方式筹划

销售收入对制造企业利润构成与企业所得税计算缴纳有着重要影响,对制造企业而言,受营销手段的影响,产品销售方式不同使得企业收入确认时间、成本费用归集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税负成本。因此,制造企业应重视对产品营销方式的筹划,从筹划角度,在合法的原则下控制销售行为发生节点与收入确认时间节点,降低本期的销售额,以此来延迟纳税时间,争取资金成本,缓解企业税务负担。

现阶段,制造企业销售收入确认时间筹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直接收款。以收入凭证为依据,当企业将货物转移给客户时,提货单显示的时间即为销售收入确认时间;二是银企合作。将银行作为中转站与收款单位,则商品发货时间即为收入确认时间;三是赊销。将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确认时间;四是预付销售。产品实际交付时间即为收入确认时间。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销售收入确认的关键在于是否确认“收货”,在交货时所取得的货款与销售款项凭证是制造企业销售收入确认的重要依据,取得凭证则销售收入实现,反之则反。制造企业在处理收入时间时,应联系销售部门从税务角度制定销售策略,合理规划收入确认时间,尽可能延迟纳税义务履行时间,以此延迟纳税,促进纳税成本降低目的的充分实现,缓解企业税负压力,保障稳定运营。

3. 规范发票管理活动

自我国实行“营改增”政策以后,在交易活动中获取的增值税发票成为了进项抵扣的关键凭证,也是企业税务筹划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加强发票规范管理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在与供应商往来环节,制造企业需要事先明确认定发票开具的类型、交易时间、双方责任等。例如:票据类型为普通发票还是专用发票;虚开发票风险如何规避;发票信息的准确性等,为后续参与进项抵扣提供充分的依据;与此同时,制造企业自身还要做好发票审核工作,尤其是开户行、税号、抬头等信息,避免信息填写错误造成发票作废。此外,制造企业还应当在财务部门中设置专门管理票据的岗位,主要负责发票审核、保管、开具和认证等工作,并按时提醒税务人员及时做好抵扣工作,避免发票遗失等现象。总之,制造企业应积极适应当前的税收环境,重视发票管理工作,实现进项税抵扣范围的合理扩充,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纳税成本。

4. 制定税务筹划保障机制

税务筹划价值的充分发挥,需以健全的保障机制作为基础,制造企业首要任务是强化财税人员培训力度,实现财税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全面把握现行税务政策法规,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更好地满足当前税制下企业税务筹划工作落实需求。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内容设置方面从税收政策解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着手。同时,制造企业也可为财税人员提供培训资格,鼓励员工参与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定期在企业内部组织财税人员能力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之中,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福利机制实现有效关联,切实提升财税人员工作与学习积极性。此外,税收政策灵活性较强,因此制造企业需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对税收政策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保障税务筹划与税收政策相契合。制造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在工作落实过程中,需实现纳税成本降低与风险防控关系的合理平衡,不仅要实现税负降低,还要规避税务风险,明确税务筹划与偷税漏税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紧跟政策变化实现税务筹划方案的调整,保障税务筹划目标的充分实现。

五、结语

现阶段,制造企业应当充分明确“营改增”政策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同时正确认知税务管理落实在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科学的税务筹划方案,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保持稳定运营。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制造企业管理层应当基于整体发展视角,对企业当前税务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充分结合现行税务政策法规,实现税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切实提升税务管理质量,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乐春.防范税务风险管理提高制造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中小企业,2021(02):164-165.

[2]陈志友.“金税三期”背景下制造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0(24):13-14.

[3]周海涛.对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防控措施的研究——以制造企业为例[J].中国产经,2022(04):75-77.

[4]蓝宇虹.新时期下制造企业税务管理与筹划的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21(10):172-173.

[5]杨广生.制造企业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4):149-150.

[6]林罗群.生产制造企业税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产经,2021(06):83-84.

[7]刘筱筱.新时期下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2022,604(08):89-91.

[8]孔祥涛.生产制造企业税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J].理财(审计版),2022(01):90-92.

(作者单位:兰溪开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