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课题组

四大自贸区发展特点与经验综述

◎本刊课题组

我国设立的自贸区本质上是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的改革。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大自贸区在战略定位上各有侧重。上海自贸区重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及推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广东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天津自贸区承担着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任;福建自贸区以“对台湾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本文通过对中国自贸区意义的研究和四大自贸区的比较,提出了未来天津自贸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自贸区;金融创新;战略

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中国自贸区建设发展迅速,并从一地向四地推进。2013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强调建设自贸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上年成绩时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并在部署当年工作时说,“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设立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并扩展上海自贸区的范围。沪、粤、津、闽四地自贸区总面积将分别达到120.72平方公里、116.2平方公里、119.9平方公里、118.04平方公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自贸区:一是回顾2014年成绩时的“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二是部署2015年工作时的“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全国推广成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高地”。同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2015年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设迎来“2.0”时代。加上上海,我国由南到北四大自贸区“连点成线”,勾画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一、我国自贸区建设的发展背景

近几年,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逐步放慢,国内经济遭受冲击,内需增长迟缓,同时部分产能过剩。这些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迫切需要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在新兴科技下,通过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新模式正在冲击中国固有的制造业优势。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3年的568845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8%上升至12.3%。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人均GNI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1185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升至上中等国家。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例如,高投入、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只为经济发展,不顾及环境保护,雾霾天气多地出现,河流干涸及污染严重;贫富差距问题突出,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既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也有历史所遗留的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当前经济结构不能调整,相应的发展成本将会逐渐变高,未来的经济道路也将无法持续。长期以来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改革契机,帮助中国经济从固有的状态迈向更高级的新经济阶段。由于外部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外贸进出口支撑经济增长,因此对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自贸区,正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我国发展自贸区的必要性

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贸区建设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加快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

(一)加快自贸区战略实施是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战略思想

从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主要由外需扩张拉动,近年来主要由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然而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拉动经济几大引擎正逐渐转弱。过去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是以外部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为主,但当中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关系将面临转型,即向资金、技术、市场等领域相互支持的方向转变。正是顺应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的需要,当前,中国已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增速从过去10%下降为7%左右。据商务部数据,由于自贸区的设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02年27亿美元,增至2013年1078亿美元,在12年内增长近39倍。展望未来,中国自贸区战略实施在将步入快车道。加快自贸区战略实施将会是下阶段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战略。

(二)加快形成面向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中国正顺应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的发展大势,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加快环境保护、投资、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进一步提高与自贸伙伴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逐步形成面向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三)加快自贸区建设将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第一阶段对外开放是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参与国际分工,主要是参与别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机会;在新一阶段对外开放中,中国要主动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和开放机会。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中国发展实践所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国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

(四)自贸区建设将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要善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提高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通过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加快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发展利益中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为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加快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是维护和拓展中国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注人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其次是利用自贸区与广大新兴经济体合作、与发达国家强化贸易关联的作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利益共同体合作。最后是通过自贸区把中国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优惠规定享有者,逐渐转变为公共产品重要提供者。

(五)加快取得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

美欧主导TPP和TTIP,主要为了制定未来全球经济治理规则。中国要加快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也要起到这个作用。就是在未来国际规则制定中有更多的中国方案,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加快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就是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取得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

三、我国四大自贸区建设的经验与发展方向比较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及意义

1.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

上海自贸实验区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成果。

一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①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针对负面清单以外的投资全部实行备案制,精简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等环节。②重点推进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金融服务、商贸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的开放。③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府积极推进备案管理。

二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监管服务模式。①培育创新贸易中新型业态,形成以自我的品牌、技术、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②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同时完善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③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及融资功能。④鼓励建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按照国际标准采信其检验结果。

三是金融领域不断开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例如,在实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试水。在实验区内金融机构融资产方价格可以实行市场化定价。建立国际意义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与由贸易实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金融服务业对符合要求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鼓励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四是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制化的运营商环境。推进实施“一线开放”。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2.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意义

一是以点带面释放多重改革红利。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在未来将给上海发展带来多重“红利”。第一,自贸区的建设将会使运输及金融服务行业获益。在港口方面,自贸区带动了本地港口进出口货物量以及相关产业的升级。政府给与的相关优惠政策刺激了进出口贸易量的同时自贸区从原先单一的商品储存和转运,转变到包括贸易、工业、旅游、金融等多方面业务,这将不断加快上海从原有的腹地港口升级到综合服务类港口。第二,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自贸区内的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第三,自贸区建设将促进上海整体经济发展。上海着力发展港口经济,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上海自贸区将有利于推进航运中心的建设。贸易自由港的建成将不仅刺激商品出口,同时可以享受与国外同等待并将提高进口量。

二是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仍在投资方面及金融领域依然面临局限性。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其中33.4%都集中在制造业,在教育、医疗、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但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宝贵经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可以看出,实验区的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促使中国经济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重构的新趋势,促进国内相关制度改革的推进。具体目标重点在三方面:一是扩大服务部门的对外开放;二是以国际高标准为目标,改革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三是探索改善商业环境与提高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就这些目标来说上海自贸实验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与深远的意义。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国家级战略,自贸试验区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下。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外部压力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并建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桥梁,另一方面是非常明确的要最终完成中国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有效分离和有机结合,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在社会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中国改革路径中的这次重新定位,让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个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验田。

(二)天津自贸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2013年3月,天津开始了自贸区申报工作。在2014年12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批准, 2015年挂牌成立。天津自贸区的规划范围包括三大片区,即天津港片区(即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现有范围)、天津机场片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6.96平方公里,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02.94平方公里。天津自贸区不仅承担先行先试的责任,还承担着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任。

和其他自贸区相比:天津自贸区将着重于制造业和商业物流的并重开放;天津市是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央赋予天津先行先试政策;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天津港是京津冀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是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在京津冀吸引外资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作为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区和京津冀地区唯一的自贸区,天津自贸区还肩负着发挥其对外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责任:

1.打造区域制度创新新高地。

推进天津自贸区参与和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资贸易便利化的监管制度等改革,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将成功经验向北京、河北推广。

2.打造区域转型升级新引擎。

北方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兴起,与天津等北方沿海港口的开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北方各大港口当中,天津港的腹地范围最广阔,对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在天津设立自贸区,恰恰利用了现有的发展条件,借助港口经济促进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形成一定的吸附效应,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注册落地,推动航运业等中高端要素向北方聚集。优化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天津自贸区航空航天、航运物流、金融商贸等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3.打造区域开放经济新动力。

发挥自贸区在京津冀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研究京津冀企业在自贸区注册的政策。扩大区域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开放,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区域制造业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化服务区域的国际结算中心、期货保税交割、跨境电商等各项改革试点。增强自贸区口岸辐射功能。开展启运港退税试点,将保税物流业务的创新政策辐射到京冀两地,提升区域通关一体化水平。

4.打造区域金融创新新平台。

推动区域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实施京津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创新金融监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产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新型交易市场,优化京津冀金融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设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制度、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等方面创新。

(四)福建自贸区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紧接着4月21日,福建自贸区举行挂牌仪式。自此,福建自贸区在两岸各界人民群众高度聚焦中正式运行。福建自贸区涵盖厦门、福州、平潭三大片区,共118.04平方公里,分散在不同的市,地区跨度大。从国家层面考虑,福建自贸区最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对台贸易投资,以“对台湾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一来吸引台资入驻,二来便利与台湾的经贸往来,促进两岸经济和人员更好地融合。

福建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对接台湾产业、加快两岸产业融合方面独具优势,因而福建自贸区需要扩大对台服务贸易开放,以此进一步促进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海峡两岸经贸的深度发展。在金融创新方面,两岸跨境人民币业务是福建自贸区金融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未来方向。建立福建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福建自贸区要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己任。在国务院批复的文件中,明确自贸区要“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就福建而言,就是要发挥对台的比较优势,对接台湾,在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的改革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促进闽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台商在福建的经贸活动创造更多商机,提供更多便利。

第二,福建自贸区要明确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既突显特色又协同发展。自贸区的设立是依托现有的新区、园区,在特定区域内设立的。福建自贸区由三个片区,计118.04平方公里组成。一是福州片区,面积为31.26平方公里,由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保税港区组成;二是厦门片区,计43.78平方公里,包括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三是平潭片区,计43平方公里,由港口经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及旅游休闲区构成。从依托的现有新区、园区及港区来看,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区优势比较突出;厦门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占据先机;平潭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前景可期。这三个片区既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以及对台的相对优势来把握试验重点,细化政策需求;同时也要树立大局观念,整合资源,避免竞争,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投资自由、贸易便利、人员往来便捷的营商环境,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是福建自贸区需要着力谋划的课题。

第三,福建自贸区建设要立足闽台经济融合,提升两地产业竞争力。当前,在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福建同样面临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与外部市场空间收窄等问题,以往的政策红利已弱化。而自贸区的设立,加之福建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两大政策重叠的重大利好,为福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了新的高地,为推动闽台深度融合,探索具有福建自身特色的对台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福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以赴以自贸园区为新抓手,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全方位对台合作。福建建设自贸区,要立足促进闽台经济融合,要发挥现有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台湾农业创业园等的平台载体作用;要把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与推进闽台产业深度融合结合起来,促进两地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两地企业竞争力和应对国际环境的竞争力水平;要鼓励更多的台资优质项目入驻福建,把福建发展的机遇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以进一步发挥福建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推动更多的台资企业赴闽投资兴业并带动两地贸易的增长。

第四,福建自贸区要努力探索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合作模式,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积累经验。福建自贸区重点面向台湾地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对台区域优势,推动两地自贸区合作。2013年8月,台湾启动“自由经济示范区”计划,推动包括基隆港、台北港、苏澳港、台中港、高雄港、台南安平港、桃园航空自由贸易港区及屏东农业生技园区在内的“六海一空一农技”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前店后厂”模式结合各种专业园区,进行贸易自由化尝试,但因种种原因,进展缓慢。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与发展,契合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发展的需求,为台湾业界与福建自贸区进行合作、对接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纵深空间和可行路径。福建要进一步发挥对台地缘优势,探讨两岸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合作模式。

(四)广东自贸区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区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广东自贸区成立。广东自贸区由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16.2平方公里,其中南沙面积60平方公里,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横琴新区28平方公里。

广东自贸区定位是面向港澳深度合作,承担着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机制的重要任务。其将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机制,加快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成为粤港澳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参与全球竞争、合作面对全球挑战的重大平台,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广东是珠三角的核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外贸基地和世界工厂,熟谙世界贸易规则。近年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持续发展。但是,广东地区的成本比较优势、土地资源等红利已经逐渐消耗殆尽,香港、澳门同样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产业单一等状况。而通过设立自贸区,营造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先行先试等举措,可以破除准入后的隐形壁垒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发挥广东和港澳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珠三角的发展。

广东建立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质上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优惠贸易安排,是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经贸等方面的融合,通过深化与港澳间的合作,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进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广东自由贸易区将粤港澳经济贸易活动引入更大的区域整合,完善了特殊情况下经济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有助于推进“一国两制”的实行。经济领域的深入合作,使得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之间在经济贸易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广东自贸区的特色在于面向港澳,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仍然在WTO中享有单独关税区的地位,这些特殊地位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广东与港澳已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开放的部门占全部服务贸易部门的95.6%。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将会有利于解决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障碍,比如法律障碍、商事登记等问题,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式落地。

在广东自贸区的建设中,前海蛇口、横琴、南沙各有特色,但合起来也有其综合性。前海蛇口依托香港,在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肩负重任;横琴新区面向澳门,发展定位于七大产业,即休闲旅游、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南沙处于珠三角的中心,具有综合性优势,是澳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三者定位各有侧重,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强化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合作的特色,加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探索,共同促进粤港澳经济合作更加融合。

四、天津自贸区的发展

(一)围绕实体经济,适当放开政策限制

目前为止,在整个沿海的大城市之中,只有天津将现代制造业作为城市的主要定位,并且在此定位的基础上拥有全国先进的制造业,这是天津最大的优势之一。天津自贸区的建设应依据天津实体经济优势的特点,在政策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放宽。应在天津实体建设的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适当放开政策限制,制定调整负面清单,使得天津的实体经济更加充满活力。但自贸区在政策适当放开的同时,应关注当前天津工业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对存在诸如产能过剩、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集中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的实体经济工业,在政策上加以适当引导。

(二)创新金融租赁,联通海外金融市场

相比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注重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天津自贸区可借助天津在租赁、贸易和航运等实体产业上的发展优势,建设国家级金融和租赁产业园,实现金融与租赁产业聚集,发挥自贸区内的辐射效应,使得金融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当前天津的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已突破千家,天津自贸区在建设中应依据天津金融租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金融一体化,而互联网金融具备打破被物理时空和行政区分割的天然优势,能使现有的金融体系结构更具活力,更加服务于实体经济,也能更加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为此,应将互联网金融作为天津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

(三)打造现代物流,发挥天津港口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天津港作为京津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4亿吨。天津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应借助天津港的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使得天津自贸区发挥海关监管功能,加强进出区域的便利,从而使其在整个物流的链条中,港口、海关、检验检疫环环相扣,高效衔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四)加强服务行业,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目前天津服务业的比重不足46%,而北京、上海、广州一般均超过50%,甚至接近80%。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工业上,其经济增速也主要依托于工业上的高投资,但随着产能的逐渐过剩,加之现有东疆保税港区在货物贸易上所获得的政策已经非常接近于自贸区的要求了,继续在工业上追加投资的意义已不多,为此需要在服务行业和金融的开放上加以突破。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应当充分利用天津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天津加强服务行业建设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又应当注重能够发展民生的服务行业。但天津自贸区服务贸易的开放是在天津地区整体服务行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展开的,相比于服务业发达地区有着一定的劣势,这就需要自贸区在建设中进行充分合理的设计,既要解决自贸区服务贸易开放上存在的很多需要单项批报的商业问题;又要切实以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来辐射引导天津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

(五)在战略布局上坚持全局化视野

我国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将天津、广东和福建作为第二批自贸区,体现了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自贸区的数量和方向的宏观调控。天津自贸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一是在对自身进行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尊重客观实际,注重大局,既要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促进天津自贸区发展,又要以自贸区的发展带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这是在自贸区外部发展上需要坚持全局化的布局。二是在天津自贸区内部的布局上要坚持全局化视野。自贸区园内各个产业的分布应当依据滨海新区以及天津本地的物流优势、金融优势、现代工业优势等,使得进入园区的企业优质化、数量合理化、协作高效化。

(六)在政府监管上进行创新化探索

随着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如何在建设中有效实施政府监管是需要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模式可为天津提供相关的经验借鉴,但由于定位、优势及地域的不同,在政府的监管模式上,天津自贸区需要进行创新化探索。为此,在天津自贸区的监管策略上应当坚持“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可根据自贸区发展目的,将落脚点放在自由贸易上,通过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对自贸区内的货物、服务贸易、金融、信息、人口等进行通盘监管,使得各要素形成自由、快速的流动。尽管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管理模式可以复制,但天津自贸区在监管上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在当前“半市场化”的背景下,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做好开放、市场和政府监管的有效融合。不但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解决以批代管、监管不力或是过于干涉市场化运行,同时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方法手段,做到信息公开、评估科学、管理协同。

(七)在法律支持上尊重国际化惯例

当前,国际范围内已经建立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虽然自由贸区所在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其主要目的均是为了吸引内外部投资、搞活经济,获取发展空间及利益。为此,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东西方经济博弈加剧,各个自贸区基本均能依据国际惯例,在本国或是本地区的国情、地情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自贸区的法治化运行。

五、结语

自由贸易区作为一个全国瞩目、世界关注的改革试验区,其目标是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高标准推进中国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构建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力争开放度最大、开放层次最高,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我国设立自贸区意在倒逼经济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加强与国际接轨。四个自贸区的核心要义不仅是以上海自贸区试点内容为主体,而且要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从横向来看,自贸区是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要发挥试验区、桥头堡和排头兵的作用。四大自贸区都追求机制、体制、法治上的创新和突破,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把大胆试验与谨慎求证相结合,构建国际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因此,四大自贸区都将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治领域的制度保障等作为主要任务,涉及行政管理、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政策。

总之,四大自贸区都将立足国家总体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深度融合、两岸经济发展等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天津经济课题组

总策划:曲宁

采写运营:李向春 虞冬青 孟力 张丽恒

统筹:仲成春

F752

A

1006-1255-(2015)09-0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