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

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思考

◎文/王佳

天津自贸区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和平台,作为自贸区改革发展和机制创新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引擎,必须加快适应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做好区内的人才资源开发。在天津自贸区人才需求以高层次的管理型人才、贸易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国际化服务型人才为主的背景下,自贸区主要面临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高校人才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人才资源开发的支持政策有待优化和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天津自贸区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在人才引进机制、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培训和技能训练、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几个方面大胆开展“先行先试”,才能为天津自贸区的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自贸区;公共人事外包模式;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一、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需求分析

着力做好自贸区人才资源的需求分析和开发机制研究,是自贸区人才建设的重要基础。截至2015年末,天津市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国家优秀创新群体和团队达到42个,在津两院院士37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7名,研究生毕业生1.63万人。但从地区差异看,天津市人才资源的总量和分布仍与北京市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北京是天津的2.35倍;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北京是天津的近3倍;2015年北京市研究生毕业生8万人,是天津市的6倍。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自贸区普遍缺乏航运、物流、规划、文化、金融、贸易、专业服务及港口管理等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特别是国际化及综合素质的人才。天津自贸区作为中国大陆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通晓经济、精于技术、善于管理、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必然是自贸区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但与之恰恰矛盾的是,从天津自贸区现有人才建设的现实情况看,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特点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自贸区建设的需要,尤其缺乏以下几个类型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型人才,主要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金融投资及风控管理人才,国际营销管理人才;二是高层次的贸易型人才,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国际法律实务人才、国际标准化人才;三是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主要是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互联网技术人才、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大数据应用管理人才、金融服务业技术人才、新兴农业技术人才、创新产业技术人才、海洋技术开发人才;四是高层次的国际化服务型人才,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服务人才、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人才,跨境电子商务实务人才。

二、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化国际化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在诸多政策法规上的优惠条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契机,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天津自贸区作为国际贸易、航空制造、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贸易自由港”,区内新增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显着扩大,在创造行业发展新热点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缺口日益凸显,高端人才资源的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金融服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领域以海归人才和外籍人才为代表的国际化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人才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升级所引发的人才新需求加上如金融业、互联网行业、高科技产业等本身存在的较高离职率,使天津自贸区人才供求关系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高校人才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

自贸区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体现在质量和结构层次上。天津自贸区的几大主体行业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国际化很高的行业,而这些人才正是天津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人才供应和储备的短板,刚刚进驻自贸区的企业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迅速在自贸区完成了注册,在实质运营阶段拓展业务时则需要更多年轻及专业人才,但很少有企业重视与天津本地高校的对接,缺乏合作培养的既有通道和成熟模式,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自贸区整体功能和示范效应的实现。除了依靠人才引进以外,还必须通过开发培养高校人才资源等措施,以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实现各类“新人才”的“精准开发”。

(三)人才开发的支持政策有待优化和完善

随着天津自贸区外资企业和国际化人才中介机构的增加,各类人才就职外企的机会也会明显增多,企业主招聘海外高端人才也将更加方便和有保障。但人才进入自贸区以后,政府在人才引进和深入培养方面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这种政策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层面,在用工制度、专家选拔、政府奖励、项目聚才以及改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乃至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自贸区企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业务的加速拓展,人才流动规模和涉及范围将不断增加,自贸区的人才支持政策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和契合自贸区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规划。

三、天津自贸区人才开发机制分析和思考

为了满足和适应天津自贸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加快打造开放程度高、聚集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的“人才特区”,天津自贸区必须建立系统化、有特色、活力强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通过有力的“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以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为手段,开发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以人才资源定向开发为手段,开发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急需急用“新”人才;以人才培训和技能训练为手段,开发企业拔尖技能人才和业务骨干人才。

(一)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上“先行先试”

天津自贸区正式成立的时间不长,临时培养人才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下大力气加大人才引进海内外优秀、高端人才是弥补自贸区人才缺口最事半功倍的方式之一。因此自贸区管委会乃至滨海新区及天津市政府应尽快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首先要不断完善针对人才户籍、医疗、住房、税费、子女入托入学尤其是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自贸区人才服务联动机制,整合公安、卫生、社保、教育等部门服务资源,快速高效地为人才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构建涵盖人才开发各个环节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人才服务中心职能,推行“一站式”“马上就办”的办事机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其次要引入公共人事外包模式,制订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服务中介组织,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推动人才管理服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采取项目技术合作、技术咨询服务、兼职兼薪、联合开发、智力入股等各种灵活多样方式,引进或使用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再次要鼓励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引才竞争力的薪酬定价机制。建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为资本创办企业。优化创业孵化机制,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建立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创新权益,鼓励人才创新。

(二)在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上“先行先试”

天津自贸区形成的产业创新和聚集效应催生了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开发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是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最强动力。高校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是天津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天津市应积极协调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为代表的天津市各高校,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其他高校,以自贸区急需急用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对本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习基地等进行优化和革新,配置一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特别是“企业导师”,依托本校相关学科的发展重点,邀请企业高管、研发骨干以及技术专家等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尽快成为自贸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其次,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平台,在建设和改造各种实验室、情景模拟训练室、实践实训基地过程中充分考虑天津自贸区的人才需求。同时,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寻求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学校,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依据发展规划跟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实习实践内容,使人才开发从一开始就能与自贸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再次,在创新创造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各高校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重点高校应主动结合自贸区发展的新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创新研发,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运用,为自贸区的发展助力加油。

(三)在人才培训和技能训练上“先行先试”

自贸区要充分重视现有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使他们成为掌握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拔尖技能人才和业务骨干人才。借助天津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等相关政策,以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培训为重点,为自贸区的人才队伍建设打好技能人才的基础。首先,自贸区应牵头筹办或组织一些技能培训和实操训练的短训班,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和技能鉴定机构举办各类能满足自贸区需求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依托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天津市的职业院校,结合企业一线岗位技能操作要求,努力构建自贸区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不断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其次,自贸区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在加强培训实训机构建设的同时,创新职业培训模式,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遴选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实训服务体系,形成“一体化”培训模式,实现职业培训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四)在人才开发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

天津自贸区创立时间正式挂牌运行尚未超过两年,人才开发政策和相关制度等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开发工作的运行经验仍需要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因此,必须突出和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特点和优势,在自贸区自身建设和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做文章。首先,作为自贸区各项运行政策的制定者和落地实施的执行者,自贸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队伍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自贸区的运行效率、创新能力和发展成效。因此,以自贸区管委会为主体的管理和运行机构,应积极与上海、福建、广东其他已建立的自贸区加强交流和合作,开展经常性的参观和参观考察活动,提升人才工作团队的专业水平,并可以由此及彼、放眼全球,学习国外自贸区的运行经验和人才开发模式。其次,自贸区应该主动做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通过政府层面协调相关事宜,搭建人才引进开发和培训交流平台,优化“猎头打包”服务,广泛汇集企业高端人才需求,通过自贸区集合打包方式,选聘知名猎头机构,寻猎各类关键核心人才。同时,牵头组织相关集团、企业与海外华人社团、留学生组织进行对接洽谈,发布海外人才需求,搜集海外高端人才信息,带领相关集团、企业人才工作负责人,招聘海外高端人才。再次,自贸区要加快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体制内人才携技术、成果、创意与所在单位共同创办项目公司,激发人才创业激情,培育企业新增长点,广泛吸纳海外高端人才项目在国资系统落地,打造良好的国资人才生态圈。还要鼓励和支持自贸区企业特别是自贸区所属的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技术入股、期权期股等中长期激励办法,稳步开展与市场化选聘相对应的人才薪酬市场化试点,根据优秀人才的不同需求,研究个性化激励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动能和创造潜能。

[1]郭梦莹.天津自贸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70-71.

[2]孙明.我国自由贸易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J].科学时代,2015(11):289-290.

[3]郑秋锦,孔德议,许安心.福建自贸区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87-192.

责任编辑:孟力

F272.92

A

1006-1255-(2016)07-0035-04

王佳(1982—),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邮编: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