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一套内部规范和程序的体系,它旨在确保机构的有效运作、合规管理,以及有效应对各种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挑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接着对建设和执行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后就如何完善及有效执行内控管理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为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控风险精准评估机制、设计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力度、评估偏差风险和实施纠偏措施以及健全内部控制运行监督和评价机制。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代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着的“战疫”成果。为实现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疾控中心,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通过对基层疾控中心内部控制管理运行状况的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本文提出了一套相对全面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策略,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控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控管理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能够规范组织的各项运作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分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内部失误和瑕疵。除此之外,内控管理还有助于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包括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安全风险等,从而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在资金使用、财务报表编制等方面,内控制度的健全性能够大大减少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组织的财务运作合法、规范、透明。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中的常见问题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内部控制是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对机构的管理运行做出更加有效的监管,确保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符合法规要求,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管理层若未深刻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未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是单位自身保护和改进管理的一种机制,导致管理层低估了内部控制对机构长期健康运作的积极影响。其次,一些机构的管理层缺乏对内部控制成功案例的认知,未能看到内部控制成功实践所带来的效益,对内部控制价值存在疑虑,难以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对机构战略发展的贡献。最后,由于受到资源有限和工作压力的影响,部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更加关注业务的发展,而将内部控制的建设放在次要位置,在应对紧急状况的压力下,更加关注短期的技术性问题,忽视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机构的长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升机构内控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部分机构在此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并未针对机构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精准分类,也没有根据机构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指标和评估方法。另一方面,缺乏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计划,并未组建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导致管理层难以识别机构经济活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至于无法做出有力的应对与管控。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内控制度设计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的组织架构没有充分考虑到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的多样性,导致内部控制的设计未能与机构的实际情况相匹配。第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不足,流程步骤不够清晰,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和监控点,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实效性。第三,制度设计未考虑机构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在实际执行中发挥制度“笼子”应有的作用。

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为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制约,一些机构对信息化的认知不足,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其次,机构受到有限的财政支持和资源投入的限制,信息化建设需要庞大的财政和技术支持,而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于财政压力或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投入,导致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更新缓慢,限制了机构内控水平的提升。

控制活动出现偏差 首先,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内控管理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机构本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导致控制活动出现偏差,表现为过于宽泛、模糊,无法为实际操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其次,内控流程的执行和监督是确保内控活动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疏漏、误解或者意识不到位的情况,将导致控制活动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最后,内部职工的素质、培训水平、工作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内控活动的执行,缺乏对内控的充分理解,对内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出现偏差。

缺乏内部控制运行监督和评价体系 一方面,一些管理层未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运行监督和评价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只是形式上的遵从,没有真正理解到内部控制对机构长期稳健运行的战略作用,以至于对监督和评价工作的关注和资源不够充足。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管理团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监督的实施存在短板,甚至没有监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策略

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构建全员参与的内控管理体系,通过广泛的内部培训,向所有工作人员普及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和内控规范,以增强全员特别是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其次,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政策文件,不仅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还能强调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对内控标准的依从性,增强内控意识的深度融入。再次,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加入与内控执行情况相关的指标,使内控观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最后,不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知识培训,通过邀请专业师资、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完善内控风险精准评估机制 首先,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通过明确风险的分类,包括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建立全面的风险框架,并结合机构特点制定详尽的风险指标和评估方法,以确保评估过程的科学、全面、可操作,同时引入先进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技术,如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以提高评估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其次,通过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专业的评估团队、开展风险识别研讨会等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估流程,以确保风险的及时识别和监测,及时了解机构面临的各类风险,从而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力的支持。最后,基于内控管理角度建立健全的风险信息收集和报告机制,员工应当被鼓励主动报告风险,并建立匿名报告渠道,以促进真实、全面的信息反馈,同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由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风险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汇总。

设计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包括规范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通过制度的不断优化,使内部控制的要求能够与实际工作相适应,从而提高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同时,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小组,由其负责协调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确保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第二,要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流程,明确工作流程、权限设置等,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与疾控机构的实际工作相契合,可以采用标准操作程序(SOP)的方式对关键业务环节进行详细的规范,以降低操作风险。同时强调内部控制流程的透明性,确保员工对整个流程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其依从性。第三,要定期优化和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结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的业务发展需求细化内控制度的各项条款,使其能够为内控管理活动的稳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针对内控制度的开展进行定期的评价,并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确保内控制度始终保持科学性、有效性。

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持续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整合信息系统,构建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平台,整合包括不同部门和功能的信息系统,以确保内部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同时采用先进的集成技术,将各个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以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进而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内部控制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建议实施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根据员工的职责和需要设定不同的权限级别,防范信息泄露风险,并采用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敏感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建立完备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

评估偏差风险和实施纠偏措施 建立偏差风险评估机制,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流程,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控执行中的偏差,降低潜在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自查自纠等手段来实施风险,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评估过程中,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评估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机构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可以设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或委员会,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负责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和确认,以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或评价。一旦发现执行偏差,应当立即制定并实施纠偏措施,压实责任,建立整改台账,逐项销号整改,确保纠偏工作的及时开展。同时追溯内控执行偏差发生的原因,通过深度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内控制度,做好整改纠偏“后半篇文章”。

健全内部控制运行监督和评价机制 首先,建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牵头部门,由其负责制定、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和执行情况,包括具有内部控制专业知识的人员,以便能够独立、客观地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其次,制定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标准、方法和周期,评价标准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涵盖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大环节,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查、内部审计、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手段,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周期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具有持续性和时效性。最后,在运行监督方面,强化日常监控,通过设立关键控制点、关键风险指标等,实时了解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同时引入信息科技手段,借助数据分析、智能监控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以此确保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可以设立独立的监察部门来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文章从疾控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现状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内部控制在疾控机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制度完善和执行策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重要性的阐述,以及提出制度完善和执行的策略,强调了疾控机构在当前疾控体系改革和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从而构建起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机构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