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晶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行为习惯与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为发展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成才氛围,使大学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助推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班级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亚文化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是体现包括大学生、大学教师和大学管理者特性的组织文化,是最具生长力,也是最前沿、最能反映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文化系统。班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的最小单位,清晰的反映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1 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

1.1 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主要产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通常情况下是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物态文化主要涉及美化学校环境,设置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等。制度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主要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包括: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管理,另一方面是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个性,巩固和强化适应能力等。活动文化则是指学校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愉悦的情绪。心理文化是指用于维系校风、学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

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一种开展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社会需要文化,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更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指校园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及结果,可以说,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包含丰富的内容。物质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对校园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建设校园环境以及社团活动设施等,物质财富为开展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其表现之二为制度文化,具体为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结构体系,而制度则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校园文化有章可循。精神方面,校园文化一方面表现为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学校对外形象,这些都在影响着校风、班风建设,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教育文化,主要涉及校园的学术学风、教学结构体系以及教学培养目标等。

1.2 校园文化的作用

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它是常见的“硬管理”所不能取代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促进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培养的人才不断向社会各阶层进行渗透,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针对学校极少部分学生或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再者一有不满便用极端方式来表达等等,更有着不可低估的改善作用。

校园文化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其功能主要包括: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

①感染功能:对于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来说,主要是个体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服从某种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通过传递与交流来实现。②暗示功能:在没有对抗的前提下,使人有意识地接受某种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③同化功能:校园文化通过“模仿”与“从众”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同化功能。④激励功能,学校的奋斗目标与理想包含在校园文化的内容当中,师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在目标与理想的激励下不断膨胀,进而在校园形成凝聚力,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和学习。⑤心理调适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实现师生的心理调适功能。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方面加大了培养力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大学生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体现在:

①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我国目前所倡导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是要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③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处于朝气蓬勃、心情愉快的状态,那幺就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反之,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困扰的学生,其成绩往往是一塌糊涂,由于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进而做出冲动的举措,这些症结都充分证明心理是人一切活动的内源。④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防治心理疾病,这只初级功能,另一方面是逐渐完善心理的调节机制,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⑤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通过对社会化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社会化进程和程度受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3.1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两者的结合机制进行探索,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另一方面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

通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近年来,从自身触及的领域内,心理学界、医学界、教育界与学生工作者进行了探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途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施危机干预等显得更加重要。

3.2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样化、多渠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业心态、交往心理和恋爱心理等进行教育,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等逐渐成为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但是,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投入力度小、方向偏等现象,或者将精神文化建设视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等。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校园需要高度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因而需要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文化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积极构建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团结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巩固和强化他们的调节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前沿、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建设前沿、先进的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做支撑。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三联书店,1997(8).

[2]贺淑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9).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8).

[4]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

[5]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6]刘玉华,刘美涓.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

[7]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8]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9]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鸿庥.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