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雄华 易忠奇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幺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

关键词:校企行会;四方协同;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3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职业教育课程有自己的内容、历史和特征,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遵循中国的国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采取什幺方法进行课程开发,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是基础性、关键性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模式有: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视野中的课程体系等。不管哪种课程体系,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热点、更是难点,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突破点。由于国情、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与社会、企业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总还存在一些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直接源头就在于切实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焊接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是一种关键的材料连接技术,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制造业的命脉,而湖南省仅有不到1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在校学生约1000多人,每年毕业人数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为积极推进学校、企业、行业、学会(简称“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共育焊接人才,构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开发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焊专业办学实力较强且形成一定特色的院校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但尚没有一所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形成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如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课程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焊接》、《焊接结构生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检验技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进行教改的仅其中一门课程为《金属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分两个模块进行实施,即金属材料的选用与实施、材料成型及控制;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为《熔焊过程与缺欠控制》、《焊接方法与操作技术》、《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制定》、《典型焊接结构件的生产》等。

从调研分析结果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课改效果较好,以典型焊接产品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作为项目载体,从零件加工、部件加工、总成与安装生产三个阶段技术应用以及技能、工艺、检验和管理四类岗位的职业化要求出发,构建了以《焊接结构零件制造技术》、《焊接结构部件装配与焊接技术》、《焊接结构总成与安装技术》和《焊接自动化技术》四门课程为主干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但仍然没有构建完整的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还是缺乏对焊接新材料、焊接新工艺、焊接自动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有焊接专业的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没有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研究课程改革,没有探索如何发挥“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在国内课程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高职教育和机械装备产业发展需要,以“校企行会”四方共同育焊接才人模式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定位、校企联动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案例加以推广。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湖南省不到十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已经陆续进入课程开发的教学改革,但存在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匹配,学校开放办学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仍跟不上企业产品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省内大型企业进行调研,请企业行家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重构作指导,确定焊接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但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效果不明显。因此,搭建“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是高职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突破的“瓶颈” ,有利于深化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又能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行会”四方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可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校企行会” 四方协同创新共育焊接人才的焊接专业建设改革,高职院校既能利用企业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能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和企业得到实惠以后反哺学校,使得高职院校完善造血功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新理念。现代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观点、教学论以及课程论等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中,要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资源相互协调配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系统不断优化并充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构建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湖南焊接技术产学研中心”平台,以国际焊接人才标准为指导。校、企、行、会共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对焊接自动化操作、质量检验、工艺编制、生产管理等四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机械典型焊接产品为载体建设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行“行动导向,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确定基于“校企行会”四方协同创新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杨洪,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4).

[2] 陈鸣,杜富荣,刘向阳.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高教探索,2003(1).

[3] 辜胜阻,洪群联.新型工业化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4] 王勇.大实践视域下高职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 汤朝霞.“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4(1).

[6] 韩美兰,燕居怀.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