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秒高等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的一个新的重要人生阶段,往往是首次独立面对新的学习和考核方式、择业、恋爱等问题,发展剧烈而快速,各种困扰也就伴随而来。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处理此类问题尚不成熟,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危机。身处高校大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能否科学干预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情绪问题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意义重大。科学的干预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要接受学生的情绪问题,遵循大学生情绪问题规律,将情绪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情绪问题解决模式,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真正发挥教育人、发展人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干预 辅导员 情绪问题 解决模式

1 拥有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1],包括基本情绪如欢喜、愤怒、恐惧、悲伤、惊讶和复杂情绪如嫉妒、内疚、害羞、焦虑等[2]。情绪体验人人都会有,但是情绪能力人和人之间则是有差异的。心理学家将情绪能力分解为三个成分,即情绪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更多的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较少;情绪知识能力,指能准确识别他人的情感及其出现的原因;情绪调节能力,指将自己的情绪体验、表情调整到能达成个人目标的适当水平。研究发现,情绪能力的这些成分都与青年的社会能力有关,高情绪表达能力和高情绪理解能力往往更容易被老师和同伴认可,并与之建立良好关系;高情绪调节能力可帮助个人在遇到消极情绪时更快更好的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能正常调节自我情绪者,则常遭遇同伴的拒绝;同时也可能存在过于冲动、缺乏自我控制、不恰当的攻击、焦虑、抑郁和社交退缩等适应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能力[3];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此类情绪调节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领域[4]。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判断大学生的情绪能力、重视和帮助有情绪调节能力问题的学生,预防大学生将情绪问题转变为精神疾病,对于高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当代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的分析

2.1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通常都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现实问题与消极情绪共存

从心理发展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消极情绪问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现实的问题,如大学生面临的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各种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是可以直接处理和解释的,而不是虚拟飘渺的[2]。其中有些问题属于新问题和重大问题,且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独立处理,不管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小、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学生在各种问题出现的同时,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负面情绪一旦超过了正常承受的范围,轻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重者会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5]。

2.2 在校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分类

2.2.1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引发的焦虑。这是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或者新事物时,个体无法融入新的生活情境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通常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学新生中,二、三年级的学生也偶尔会受到此类困扰[6]。这种焦虑如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导致学业困难而退学。

2.2.2 学习与生活压力引发的焦虑。不同与高中以前,大学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异常严格的考核方式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焦虑,如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出现。另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但不会有效的排解[7]。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观察发现,承受学习压力的同学往往伴随家庭不和谐的情况,学生主要是缺乏学习动力,而不是学习能力问题;而承受生活压力的主要是家庭困难学生,因此,需要进行群体性的差异注意。

2.2.3 恋爱问题造成的情感困惑。毫无疑问,大学时期是不少大学生开始建立或建立与异性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4]。

2.2.4 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失落。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不能够在同他人交往中获得愉悦感。当和同宿舍、同班级、同学生组织的人沟通交往均不成功,就会经常处于人际关系的边缘,导致学生强烈的失落感。这类学生往往伴随着家庭问题和生活单一化问题。

2.2.5 就业压力引发的焦虑。近年来,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容量扩增的速度跟不上毕业大学生供给的速度,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求职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2.3 大学生构建新的情绪调节模式本身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研究发现,对情绪的有效调节包括对情绪唤起的抑制、维持甚至加强。父母和其他亲密陪伴者经常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应对消极情绪,如将其注意力从不愉快环境中转移,从而帮助其积极应对消极情绪;或帮助其加强情绪体验,以便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新的认识,并为此有所作为。这种支持性干预是有利于受指导者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但这种应对消极情绪的有效模式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遇到了挑战。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即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首先,从家庭支持的角度而言,由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变为远距离交流为主,与家庭的情感交流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与家庭的分离焦虑。从新的亲密关系的建立角度而言,与新环境中的同伴的可信赖的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对与非家庭成员的深度交流的安全性的信任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面临的问题而言,问题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较以往不同,经济、就业、恋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新问题,学习、人际交往问题也以新的形式出现,这些重大问题也较以往复杂。有时,多问题共存也使得大学生产生更严重的消极情绪。要根本的解决这些情绪问题,不但需要大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认清个人的情绪体验,接受自身的情绪,并进行有效的调节;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独立解决引起其情绪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解决自身问题的信心。可见,大学生需要构建新的情绪调节模式,以便适当的处理各种消极情绪,这本身亦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3 高校辅导员在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的角色定位

3.1 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内容

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8]。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协调发展,构成完整人格,增进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为我们提供了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科学指导,提出了“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论断。辅导员作为一项育人职业,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做好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工作[9]。

3.2 大学生需要辅导员在情绪管理上的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远离父母,独自在异乡求学、生活的群体。生活中经常面临引发负面情绪的各种问题,不能像以往随时可求助于家长;身边的同学、朋友多是同龄人,虽然有情绪宣泄的对象,但多数不具备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生家长,远离身边,对于问题常缺乏直观、全面的认识。班主任老师一般由专业课老师担任,通常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系统知识。作为将学生管理作为基本工作内容的辅导员,现实中担任着学生心理、心灵导师的工作,是学生可信赖的情绪管理的指导者。

3.3 与学生的紧密接触使得辅导员可以在实际中胜任消极情绪干预

辅导员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他在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性,学生对他也有比一般教师更多的信任感。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对所负责的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都要全面掌握,在迎新活动、开展班会、社会实践和宿舍检查等活动过程中,他们都会与每一个学生有近距离的接触,这必然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当前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根据人的首要印象原理,辅导员在迎新活动中的活跃身影、在迎新教育会上辅导员对个人角色的清楚说明、富有热心和感染力的态度,可以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初学时获得良好的信任感。学生在遇到疑惑而想获得别人的面对面帮助时,往往第一位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这使得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情绪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模式

4.1 有技巧的付出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基础

以爱为出发点为根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始终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以爱为出发点,必须将爱付出,让学生感受到爱。这需要尊重的态度和方式,需要有技巧的爱的传递方式。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高校辅导员的爱生之心,才可能发展和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奠定基础。要想帮助学生有效的调节情绪,在调节情绪过程中提高情绪能力,亦是如此。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对于需要干预其情绪调节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爱,往往是缺乏尊重;缺乏的不是才智,而是技巧[10]。

4.2 有重点的监控更可能体验负面情绪体验的群体,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

Reed Larson等人的研究甚至进一步发现,家庭矛盾、生活压力可以较好的预测青年早期(大学即包括在此阶段)的情感体验,即家庭矛盾大、生活压力大的学生更可能体验较多、较重的消极情绪。另外,Hankin等人的研究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理由有两个。一方面,女孩在与家庭成员、同龄人、男朋友之间,在工作、生活等的压力体验更多;另一方面,对这些压力源的反应上也更为消极,特别是在处理和同伴的争执上。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这些研究结果也在不断地被验证。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分析,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有重点的监控更可能体验负面情绪体验的群体,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

4.3 情绪干预时需要遵循干预情绪调节的原理

当大学生处于强烈的情绪体验中时,往往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包括任何意见、说教和建设性的批评。他们最希望能够被理解心里所想和此时的心情。这要求辅导员在采用情绪干预方式时遵循以下原则:

4.3.1 针对感受做出回应,给予理解和共鸣。当一个人在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痛苦等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幺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宽慰的了。此时用关心的交流取代说教、意见和匆匆的评价,则是更好地方法。而后者也是作为高校老师的辅导员通常很自然的反应,这可能在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11]。对于情绪,人们几乎已达成普遍共识,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如果给予同情和理解,即是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尽力明白你的感受,而且相信一旦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被理解和信任,已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情绪平复以后,通常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并积极的付诸行动。

4.3.2 针对问题做出反应,给予指导而不是判断

当问题出现时,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不会发表意见影响咨询者自身的判断,而是给出指导。在给出指导时,不会针对咨询者本人发表任何观点,而是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帮助咨询者理清情绪——弄清问题——分析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确定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全部过程中,心理治疗师都会积极调动咨询者思考问题和理顺思路,尽量避免因个人意见对消极情绪激发。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在情绪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边缘系统的过度活跃会防碍人的理智思维水平[12]。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学业困难等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和相关经验,从而对处理此类问题时显得信心不足,此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问题有效的解决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通常可以帮助大学生交好的调节情绪。同时,这本身也给学生示范了解决问题、缓和情绪的良好模式:尽量平复情绪——分析问题本身——寻找解决办法——确定解决办法——付出行动,解决问题。

4.3.3 分清问题的类型,提供不同的干预策略

心理学家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们能否有效的应对他们。引发大学生强烈消极情绪的问题多种多样,总的可分为慢性问题如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急性问题如考试作弊、失恋、新生适应焦虑、父母离异等。不同的问题科学的应对策略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可分为问题指向的应对方法(即通过直接的行动或问题解决行为去消除问题)和情绪指向的应对方法(即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但不改变问题)。问题指向的应对方法适应于所有可直接对付的问题,如对于学生的经济困难,可指导学生通过当前的国家贷款、兼职等形式缓解经济压力。情绪指向的应对方法则适应于不可控制的问题,如遭遇失恋、父母离异,这样的事件不仅是消极的,还是无法控制的,对于这类问题,通过情绪指向策略中的认知改变策略往往有利于获得有效调节情绪的成功[13]。指导学生换一种方式来考虑当前的处境、解释那些出乎意料的结果时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想象问题处于较小威胁的情景等,都是用减小压力的认知再评价方式。很明显,对不能较好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强烈消极情绪的学生需要指导和干预。这也要求需要处理此类问题的一线导员对各种情绪问题有着清醒的判断,并掌握科学的指导策略。

此外,大学生虽具有许多共同的情绪特点,但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辅导员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的情绪问题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格式去统一,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14]。

4.3.4 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

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通过与人交流沟通,调适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人协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5]。平时可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问题突发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59-60.

[2]David R.Shaffer and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89-392.

[3]David R.Shaffer and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96-398.

[4]莫光辉,祝慧.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表征及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建构[J].前沿,2012(15):118-121.

[5]袁鹏.研究显示:近半数女大学生有过“焦虑”情绪[N].中国妇女报,2011-09-13.

[6]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6).

[7]黄鹤.大学生情感教育之我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1).

[8]康长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辅导员素质修养初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6(14).

[9]刘海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0]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京华出版社,2004:7.

[11]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京华出版社,2004:

14.

[12]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版,P45-49.

[13]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版,P351-379.

[14]孙定建.浅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5]叶小卉.浅谈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76-177.

作者简介:

张秒高(1980-),女,安徽宿州人,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