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河南省内9所大学3500余份“大学生经济状况与经济行为”的调查问卷,在对在校大学生经济状况、学习行为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在校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对学习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力求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状况 学习行为

1999年我国开始扩大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以来,1998至2011年的13年间,中国大学生招生年人数激增六倍多,从108.4万增加到681.5万,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08.5万①。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校大学生经济状况差异也日趋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学习行为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3500余份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经济状况与经济行为”调查问卷的分析,剖析在校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对学习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力求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客观评价。

1 研究背景及调查的组织实施

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活动,笔者在2012年9月组建了由12名在校大学生所组成的调研小组。调研小组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当今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本研究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经济状况,学习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内容。2012年10月至11月间,针对同样内容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网络电子调查问卷与纸质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以配额抽样的方法获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9所大学在校学生经济状况与学习行为的有关信息。调查问卷回收3512余份,有效问卷3092份,有效率88%,符合统计要求。

2 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经济状况

2.1 大学生经济状况分组 为了对不同经济状况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差异进行分析,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类,富裕大学生。界定年家庭总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为富裕大学生。第二类,贫困大学生。按照《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参考洛阳市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平均家庭人数的换算,我们界定年均家庭总收入减去年家庭最低生活成本小于5200元(河南各高校平均学生缴纳的费用)为贫困大学生。第三类,一般大学生。我们将介于富裕大学生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界定为一般大学生。

2.2 大学生经济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在校大学生每年的总支出平均为10580元,其中富裕学生人均15393元,一般学生人均10598元,贫困生人均8362元。我们采用大学生在学校每年的总支出与家庭的平均年总收入的比例(高等教育投入家庭负担比)来表征家庭负担情况,平均高等教育投入家庭负担比为0.74,其中富裕、一般、贫困学生家庭负担比分别为0.11、0.51和2.01(图1),支持子女上大学成为许多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

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父母,而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明显呈现多元化,除了来自父母的支持,还有相当大部分来自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等。

2012年一般家庭和贫困大学生人均借贷分别为1339.7元和3774.3元。目前,河南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基本上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受访贫困大学生中48.6%的主要借款渠道为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问题。但是,我们从图中也可以看到,能够贷款的同学中有一小部分不是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至少有12.3%的富裕学生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

为了开源节流,贫困大学生中有约60.8%的人做过兼职,可以看出更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扩展自己的经济来源,希望靠自己的力量为家里减轻负担。而富裕大学生做兼职的比例相对低一些,但也有约44.7%的学生也做过兼职。

2.3 大学生经济状况差距 本文用基尼系数测算大学生的收入状况,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很多,鉴于本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特点,我们采用基尼系数的协方差计算方法(习明,洪兴建;2007)。其原理如下:

3 大学生经济状况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3.1 学习动力与动机 我们对不同分组大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了“两极趋同”的特征(表1),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整体较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更为努力。

在对未来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看法与其个人家庭经济情况有明显关系,总体看,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未来表现比较乐观,这一点也与他们的自身经济条件有关,毕竟他们较少忧虑当前生活,这也使得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因此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有比较强的动力。相对贫困的大学生他们中则有更多的会对未来感到渺茫,认为前途暗淡。但是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他们也有更强的学习动力。

我们对大学大学生意志品质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及自理能力是高过其他两个级别的同学的,表明贫困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的促进一个人学会独立生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有56.9%的人非常关心集体,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分组,表明贫困大学生更多关心集体,更有责任心,这是生活的历练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积极性更强。并且,在大学期间,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的约束力也较强,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从家庭富裕的同学中看,尽管大多数自认为自理、自制能力还行,但较贫困学生还有一定差距,富裕的学生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对学校学习的专注。

3.2 学习成绩与成效 对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成绩问题我们进行了重点调查,在统计结果中,我们按照“优、良、中、差”的等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依然是各类学生中最努力的,获得“优”的学生比例在各类学生中也是最高的,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整体看成绩也是较好的。在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问题的调查中,仍然出现了“两极趋同”的现象,较之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整体成绩和获得奖学金的情况都较好,显然与前文所述的学习努力程度是匹配的。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大学生存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往往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再加之在消费上有计划的节制、节约来解决。综合来看,大学生的经济状态对学习行为是有影响的,呈现出“两极趋同”的特征,富裕大学生具有较好学习条件,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而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受到生活磨练,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4.1 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 “贫困”在合理引导下会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在错误感知中又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一方面,要从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勤工助学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由于经济状况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

4.2 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倡导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效;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精神追求,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学校应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来自山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通过自强自立提高自信。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便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黄安.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7).

[2]孟祥伟.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1(3).

[3]翟成羽.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4]周志东.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济视角,20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分配与中国对外贸易失衡机制及对策研究”(12YJA790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纪(1971-),男,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教育经济。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大学生存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往往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再加之在消费上有计划的节制、节约来解决。综合来看,大学生的经济状态对学习行为是有影响的,呈现出“两极趋同”的特征,富裕大学生具有较好学习条件,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而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受到生活磨练,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4.1 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 “贫困”在合理引导下会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在错误感知中又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一方面,要从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勤工助学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由于经济状况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

4.2 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倡导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效;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精神追求,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学校应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来自山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通过自强自立提高自信。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便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黄安.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7).

[2]孟祥伟.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1(3).

[3]翟成羽.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4]周志东.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济视角,20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分配与中国对外贸易失衡机制及对策研究”(12YJA790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纪(1971-),男,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教育经济。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大学生存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往往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再加之在消费上有计划的节制、节约来解决。综合来看,大学生的经济状态对学习行为是有影响的,呈现出“两极趋同”的特征,富裕大学生具有较好学习条件,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而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受到生活磨练,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4.1 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 “贫困”在合理引导下会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而在错误感知中又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一方面,要从生活上给以帮助,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勤工助学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由于经济状况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

4.2 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倡导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效;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精神追求,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学校应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来自山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通过自强自立提高自信。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②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便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黄安.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7).

[2]孟祥伟.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1(3).

[3]翟成羽.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4]周志东.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经济视角,20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分配与中国对外贸易失衡机制及对策研究”(12YJA7901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纪(1971-),男,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教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