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婕,张兰兰,黄吕成

1宝鸡市中医医院妇科,陕西 宝鸡 721000

2宝鸡市人民医院妇科,陕西 宝鸡 721000

宫颈癌是临床中较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中晚期出现不适症状时才去医院就诊[1-2]。临床对于中晚期宫颈癌常采用手术和化疗进行治疗,虽然手术能够切除病灶,但由于肿瘤细胞会发生远处转移且复发率较高,往往预后效果并不理想[3-4]。当患者受自身客观因素影响无法采取手术治疗时,只能采取化疗,但化疗后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且易发生转移和复发,患者生存率相对较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栓塞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但单独采用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效果并不理想,相关研究发现,伊立替康能够阻止肿瘤细胞分裂,减少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6]。本研究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②骨髓造血功能正常;③沟通交流无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②治疗依从性较差;③合并急性感染;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5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和观察组(n=43,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对照组患者年龄28~71 岁,平均(46.45±7.15)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28 例,腺癌10 例,腺鳞癌4 例;临床分期:Ⅰa 期11 例,Ⅰb 期14 例,Ⅱa 期10 例,Ⅱb 期7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9~72 岁,平均(45.42±6.87)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29 例,腺癌9 例,腺鳞癌5 例;临床分期:Ⅰa期12例,Ⅰb期14例,Ⅱa期11例,Ⅱb期6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经股动脉穿刺,使用5F 导管行子宫动脉造影,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30 mg 吡柔比星、60 mg 顺铂、10 mg 丝裂霉素进行栓塞,再将10 mg 吡柔比星和超液化碘油制成混悬液进行栓塞,每7 天给药1次,21 天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取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另外,将60 mg/m2伊立替康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30 min,21 天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近期疗效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7]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1 个月;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至少持续1 个月;疾病稳定:肿瘤体积缩小<50%或增大<25%;疾病进展:肿瘤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3.2 免疫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3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2~8 ℃冰箱中保存。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水平,计算CD4+/CD8+。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末梢神经毒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72%(36/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1.90%(2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4,P=0.024)。(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n(%)]*

2.2 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NK 细胞、TNF-α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NK 细胞、TNF-α水平及CD4+/CD8+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3+、NK 细胞、TNF-α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及末梢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50 万宫颈癌新增病例,其中约1/3 的患者死于宫颈癌[8-9]。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与生活习惯、生育次数及经济水平有关,随着中国对宫颈癌筛查力度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宫颈癌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其对患者身心健康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10]。由于宫颈癌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来院就诊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流液等症状,病情恶化后可累及盆腔部位,引起尿频、尿急、肛门坠胀等症状。赵小迎等[11]研究表明,目前临床对宫颈癌患者采取手术和化疗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治疗后肿瘤转移率和复发率仍较高。介入栓塞化疗作为辅助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手段,能够减轻化疗药物对肝肾组织的损伤,增强药物疗效,使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到达肿瘤部位,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12-13]。为寻求更高效安全的宫颈癌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被众多学者认可,伊立替康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伊立替康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充分溶解于水中,且具有较高的周期特异性。伊立替康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 复制,造成不可恢复的DNA 损伤,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14]。相关研究发现,伊立替康对宫颈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放疗增敏作用及抑制效果,且未对其他重要脏器组织造成明显的不良反应[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7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其原因可能与伊立替康具有放疗增敏作用且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江瑜等[16]研究发现,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宫颈癌可将总有效率由60%左右提升至80%左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CD3+、NK 细胞、TNF-α水平及CD4+/CD8+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3+、NK 细胞、TNF-α 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改善效果更好。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及末梢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伊立替康联合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能够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